專家:演員天價片酬能促進電影藝術進步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9-02 14:40
前幾天央視敲黑板重點點名了演員天價片酬的事,最近有個不怕死的經濟學專家非要站出來為天價片酬站台。
義正言辭曰:失去高片酬的激勵,演員群體的素質會下降,不利於電影藝術進步。
Really?
可事實上,至少在今年還沒看到過令人叫好叫座的國產電影,更有圈內人吐槽,今年上映的國產電影80%以上都是爛片!
先來看一下自認為咖位最高的吳鮮肉演的作品吧。
再來看看咖位3500萬的張鮮肉
集齊了眾多小鮮肉的《盜墓筆記》,最後也撲街了……
這位磚家,你一定是鮮肉派來的卧底吧!
在小編看來磚家至少犯了一個錯誤,就是經濟學中最基本的一個研究前提:局部正確不代表全局正確。
比如一家生產型企業,通過降低生產成本獲得了更多的利潤。如果這時候全社會生產同類型的企業全部降低了生產成本,那麼這家原本獲得低成本優勢的企業不但不可能獲得更多利潤,它的利潤反而會降低。
這個現象非常類似於今天的娛樂圈。
明星高片酬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國電影藝術水平,但前提是在公平、充分競爭的市場。
而今天的中國演藝圈價格機制的兩極分化嚴重到了畸形的程度。
開價上千萬者不是憑借演技水平而是顏值(當然也不乏有演技者,比如周迅、趙薇、孫儷,但畢竟是極少數)以及粉絲流量。
這就造成非常吊詭的一個現象,盡管口碑撲街,上座略竟然不低,據說《致青春》收獲3億票房。
在一切向票房看齊的當下,越來越多的編劇導演,寧可犧牲篇子質量也要請小鮮肉來擔當主角。沒辦法為了保障成本能收回,用小鮮肉是最穩妥的辦法。
這樣一來追捧鮮肉的導演編劇越來越多,讓鮮肉們自認為有了開口要價1.2億的砝碼。而其他粉絲流量少、顏值平平的演員則逐漸被邊緣化,無人問津。
你能說這樣被捧出來的鮮肉能夠促進中國電影藝術的發展?
更何況演藝圈數得出名字來的鮮肉也就這麼幾個,也就是說整個演藝圈極少數演員把持了絕大多數資源,而更多的演員則連解決溫飽都是個問題。
在懷柔、橫店門口還有很多等飯吃的底層群眾演員們,他們仍然在為每天管盒飯的50-100元「片酬」而努力着。對他們來說多演幾次「死人」就能夠多賺幾個錢,一夜出名更是他們中絕大多數人的夢想。
片酬的兩極分化導致很多演員急功近利的想出名、想掙錢。潛規則、陪睡門等丑聞層出不窮,如果「睡一晚」,能夠換來一輩子的吃喝不愁,對他們來說沒有更劃算的買賣。
想着一夜爆紅的不僅僅是圈內人,還有很多想進入圈內的學生黨以及大批網紅們。正因為他們看到了站在中國演藝圈價格最高點的人並不是依靠過硬的演技,而是顏值、粉絲流量,所以模仿這條並不難復制的路的追隨者越來越多。
所以,你看到了在這條路上大部分人努力的方向都走偏了,他們把演員最重要的素質——演技給丟了。
你指望這些人促進中國電影藝術進步?
- 不論是30歲還是70歲 都值得嘗試做一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