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秘書長選戰背後凸顯俄美瘋狂博弈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8-26 08:00
俄羅斯基金會主席戴維-克拉克撰文指出,俄羅斯和美國追求截然不同的世界秩序,找到俄美兩國都能接受的秘書長人選,可能是聯合國的最大挑戰。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在經歷了數月的猜測之後,聯合國(UN)秘書長的競選已達到這樣一個節點:對正式競選者的支持正在關鍵地方受到考驗。聯合國安理會(UN Security Council)已主持過兩輪意向性投票,即邀請各國選擇「鼓勵」或「不鼓勵」每位被提名人競選。下周還會再安排一次意向性投票。目前,聯合國正面臨着任命首位女性領導人、以及認可地區輪流原則的壓力,後者要求它優先考慮東歐地區的候選人。然而一個也許令人驚異的事實是,目前看上去領先的被提名人卻既不是女性,也不是東歐人。他就是去年剛剛結束了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UN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第二任期的葡萄牙前總理安東尼奧· 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
在7月21日的首次意向性投票中,安理會15個理事國有12個對古特雷斯投鼓勵票,沒有國家投不鼓勵票。在兩周後的第二次意向性投票中,11個理事國維持鼓勵票,2個理事國投不鼓勵票。在多數選舉中,這樣的數字足以令古特雷斯成為不可阻擋的獲勝者——尤其是考慮到其最接近的對手的支持率在第二輪投票中急劇下滑。然而,這並不是一般的選舉,有充分理由認為這一職位最終可能落到其他人頭上。意向性投票是一種旨在剔除最弱候選人的終選名單機制,不要把它與選舉本身搞混了。還必須特別考慮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的因素。最終決定結果的,將是它們相互沖突的偏好之間的博弈。
秘書長一職上次出現空缺時,中國已動用外交力量堅持任命亞裔秘書長。出於這個原因,中國這一次十分低調。至於法國和英國,兩者不太可能否決其他國家支持的任何候選人。這樣,剩下的就只有俄羅斯和美國了。這兩個國家追求截然不同的世界秩序,還在敘利亞和烏克蘭問題上陷入激烈的對抗之中。和冷戰期間類似,找到能超脫於華盛頓和莫斯科間相互懷疑氛圍之上的人選,可能是聯合國的最大挑戰。
俄羅斯堅持該職位應由東歐人擔任的立場,因為東歐是唯一未曾有人擔任該職位的地區。該國偏好的候選人是武克· 耶雷米奇(Vuk Jeremic),這位塞爾維亞前外交部長曾任2012-13年聯合國大會(UN General Assembly)主席。在最近一次意向性投票中,他以8個理事國投鼓勵票和4個理事國投不鼓勵票排名第二。他當選的主要障礙是來自美國的反對。耶雷米奇依然反對科索沃獨立,並被認為對北約(Nato)懷有敵意。在他任聯合國大會主席期間,美國曾譴責他組織的一次戰後調解活動「偏頗而令人憤慨」,原因是他為塞爾維亞總統安排了演說的時間段,卻拒絕為斯雷布雷尼察被害者的家屬安排時間。據信美國在迄今兩次意向性投票中都投下了對耶雷米奇的不鼓勵票。
而美國青睞的候選人則是阿根廷現任外長、曾任潘基文(Ban Ki-moon)幕僚長的蘇珊娜· 馬爾科拉(Susanna Malcorra)。她在最近一次意向性投票中,以8票鼓勵和6票不鼓勵升至第三名。美國對馬爾科拉的支持一部分是對她個人的認可。奧巴馬政府對她贊賞有加,盡管其作為資深聯合國官員的履歷在其他國家遭遇了批評。此外,對她的支持還反映出華盛頓強烈希望看到女性首次擔任這一職位。美國總統選舉將在新聯合國秘書長任命之後不久落下帷幕,白宮現在與希拉里· 克林頓(Hilary Clinton)協調立場是可以理解的。假定民調結果正確的話,將與新任聯合國秘書長合作的,會是希拉里· 克林頓總統。眾所周知,希拉里強烈認為聯合國秘書長應由女性擔任。
這使得3位主要競爭者的前景全都不容樂觀。盡管很難看出武克· 耶雷米奇的候選人資格如何才能避免美國否決,但蘇珊娜· 馬爾科拉只有在俄羅斯准備不再堅持東歐候選人、反而支持美國青睞的候選人的情況下才能成功。古特雷斯面臨的困難可能最大。他需要莫斯科打破與其他東歐國家的一致,同時還得華盛頓放棄選擇一位女性秘書長的想法。
除非出現重大變化,否則聯合國安理會可能需要找到一位折中的候選人。最明顯的解決辦法將是支持一位來自東歐的女性候選人——在克羅地亞前外長韋斯娜· 普希奇(Vesna Pusic)退出競選之後,符合這種條件的只有兩位候選人了。
一位是摩爾多瓦前外交部長納塔利婭· 蓋爾曼(Natalia Gherman),另一位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現任總干事伊琳娜· 博科娃(Irina Bokova)。蓋爾曼在上一次的投票中獲得了3票鼓勵和10票不鼓勵,她的支持基礎可能過於狹窄。博科娃獲得了7票鼓勵和7票不鼓勵,形勢看起來更為有利。博科娃曾經在北約訪學,並在俄羅斯和美國接受過教育,據悉她獲得了希拉里· 克林頓核心圈子的個人支持,而且還與俄羅斯外長謝爾蓋· 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有建設性的工作關系。
聯合國挑選秘書長的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一過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開放和競爭激烈。然而,有一點沒有變:最有力的候選人往往是在5個常任理事國中引起最小反對的候選人,而不是在所有聯合國成員國中獲得最多支持的候選人。這可能與我們對選舉運作機制的理解相悖,但這是聯合國建立的基礎。與其冒險重蹈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的覆轍,不如通過給予實力最強的國家否決權而將它們綁在一起。雖然遴選秘書長的過程有時候看起來曲折且有違常理,但目的是找出一個各方都能與之共事的人。這既是它的不足,也是它的優勢。(文章來源:FT中文網)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