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價值鏈:在自然與市場中建構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6-29 10:10
書名:《生態價值鏈:在自然與市場中建構》
作者:傑弗里-希爾(Geoffrey Heal)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7月
內容簡介
土地沙化、淡水枯竭,臭氧層空洞、厄爾尼諾現象肆虐,每天都有上千個物種消失……當地球上的人口日益增多、人們的生活方式日趨奢華時,我們的生態系統也達到了其承載能力的極限。面對嚴峻的現實,許多科學家預言人類將為自己貪婪的行為付出承重代價,換句話說,人類終有一天將離家不到大自然的免費恩惠。
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然而,隨着人口的增多和生產力的進步,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破壞着地球生態系統。因此,我們應當設計什麼樣的制度和政策來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人類如何才能以最小的代價維護地球生態系統?……類似這些成為我們關心的問題。本書是一部對於環保運動未來發展起至關重要的著作。書中運用了大量來自現實生活中的生動案例,闡述了這樣一個觀點:盡管市場機制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可能帶來環境破壞,但只要我們的政策技巧得當,人類完全可以協調好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保護的關系。
本本書為讀者展示了一幅環境保護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美好圖景。這種結合所創造的收益將遠遠大於資源破壞型商業活動所帶來的價值。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手法介紹了「市場型環境保護」的思想,在倡導以生態如何與市場結合的今天,尤其適合各級政府官員、環境政策專家和廣大普通讀者閱讀。
作者簡介
傑弗里-希爾,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公共政策與企業社會責任 Paul Garrett 講席教授,《 Economic Theory and Exhaustible Resources》的合作者 。
中文版序
我非常榮幸地看到《自然與市場》一書被翻譯成中文。在過去的十幾年中,中國經濟經歷了高速騰飛,同時她也面臨着許多挑戰,但總的來說,絕大多數中國人民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20年前,中國還是一個貧困的國家,到今天已經有數億中國人脫離了貧困,不僅如此,中國經濟還保持着持續高速增長,創下了人類大規模脫貧致富的歷史記錄。當然,在這些令人歡欣鼓舞的事實背後,我們也不能無視其中的隱患,貧困人口依舊存在,社會分配不公平加劇,經濟發展導致的大氣和水體污染帶來了巨大的環境成本,進而導致自然生態系統被大規模破壞。
《自然與市場》一書旨在宣揚這樣一種理念:盡管市場機制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可能帶來環境破壞,但只要我們的政策運用得當,人類完全可以協調好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保護的關系。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提出了「綠色GDP」的概念。也就是說,經濟發展並不必然要以大氣、水體和生態系統破壞為代價,事實上由於市場機制能夠給人們帶來經濟激勵,它或許其實是環境保護的最佳方式。不過,中國在工業化進程中過分強調物質激勵的作用,一味關注經濟發展而忽視了環境保護,這一點值得我們警惕。幸運的是,只要個人、企業和政府轉變觀念,形成合力,這種狀況是可以改變的,本書也希望為讀者提供這方面的啟示。
本書的第一版於1999年完成,當時我在書中倡導的某些理念到今天已經有了新的發展並被人們廣泛接受,類似生態服務(ecosystem service)和自然資本(natural capital)這樣的概念可以作為新的范式幫助我們反思市場與環境的關系。由於自然環境為人類社會提供了賴以存在的物品和服務(尤其是那些無形的生態服務),許多人已經深刻認識到它的重要性。我們同時還意識到,自然資源與生態系統構成了人類社會的一項重要資本——自然資本,其中環境保護是我們對這項資本做出的投資,而生態服務就是我們從自然資本投資中獲取的回報。有關這一問題,我在書中用了大量例子加以闡述(包括中國的例子),目的就是要論證自然資本投資的高回報率,以及這一投資可以為人類帶來的長遠收益。
需要指出的是,並非所有自然資本都有明確的歸屬,有些可能是多個國家共同享有的,例如地球氣候系統就是全球性的自然資本,它屬於我們所有人,同時也影響我們每一個人。或許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人類面臨的最為嚴峻的挑戰就是如何合理利用這些全球性的自然資源,而不是單純地不加節制地濫用。在我看來,市場機制可以幫助我們應對這一挑戰,而中國必將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衷心地希望中國讀者在閱讀了本書之後能有所收獲,同時也期望它能激發起大家對其他環境政策問題的思考。
傑弗里-希爾
2006年5月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