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福林:放開服務市場 某些行政壟斷未打破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6-03 07:20
摘自《轉型抉擇:2020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趨勢與挑戰》 作者:遲福林 出版社:中國經濟出版社
我國服務業發展不缺少資本,更不缺少市場需求,關鍵是形成服務業市場開放的大環境。「十三五」破除服務業市場壟斷,形成服務業市場開放的新格局,成為深化市場化改革的重大任務。
改革開放36年來,起先於工業領域的市場開放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在推動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十三五」服務業的市場開放將推動形成全民創業、萬眾創業的大環境,為服務業領域發展帶來強勁的動力,並由此釋放出新階段市場化改革的巨大紅利。
1.服務業領域的行政壟斷具有普遍性。過去36年的市場化改革,放開的主要是工業領域。工業部門80%以上是制造業,屬於高度市場化部門,而服務業雖然已經放寬市場准入,但某些行政壟斷還尚未打破。社會資本進入某些服務業領域,不僅面臨着某些政策的制約,還需要繁瑣的行政審批。盡管國家一再強調社會資本可以進入法律未禁止的服務業領域,但由於行政壟斷和行政管制的存在,由於部門、行業利益結構的固化,社會資本事實上很難進入教育、醫療、通訊、金融、運輸等服務業部門。這就使得某些重要服務業領域難以通過公平競爭來提高供給能力、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
2.使社會資本成為服務業發展的主體力量。發展服務業,主體是中小企業,關鍵是放開市場,重點是激活社會資本。從國際經驗看,服務業大都是從小企業開始成長的,大資本的優勢並不明顯。比如,亞馬遜、谷歌、臉譜等國際服務業巨頭,相當一部分是在車庫中創業創出來的。從國內實踐看,以大企業為主做強服務業並不成功,某些大企業靠做大規模進入世界500強,但缺乏對市場需求變化的靈敏反應,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不強。恰恰是阿里巴巴這樣起步規模小的企業,卻在市場競爭中成長為市值接近3000億美元的大企業。當然,大型企業也面臨適應經濟轉型升級大趨勢並盡快轉型的問題,國際上也有少數大企業成功轉型的案例。從產業發展規律看,服務業門類繁多,個性化、差異化程度高,中小服務企業更能夠靈敏地反映市場需求,通過公平競爭激活、做大服務業市場。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盡管發展速度比較快,但同國際水平相比,還是比較落後的。以每千人擁有企業數量為例,發達國家為45~55個,發展中國家為20~30個,而我國平均為16個,只有發達國家的三分之一[ 周天勇.促進創業和就業的微觀動力[N].中國經濟時報,2013-08-22.]。除了體制及政策因素外,關鍵問題是服務業市場到目前為止對中小企業、民營經濟開放的程度還很不夠。為此,要加快服務業市場對社會資本的開放,在銀行、證券、保險、電信、郵政快遞等行業進一步放開市場准入,取消某些不合理的經營范圍限制,並實現由行政監管為主向法治監管為主的轉變;實質性打破對社會資本的限制,鼓勵支持社會資本進入教育、醫療、健康、文化、體育等領域;要以發展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為重點,支持公益性社會組織在公共服務領域有所作為,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加快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在城鎮公用事業領域特許經營權的出讓上全面引入競爭機制,在行政系統服務資源配置方面規范完善政府采購。
3.重點是打破服務業領域的壟斷。
——推動服務業領域國有資本的戰略性調整。將服務業領域的國有資本從一般競爭性領域中退出來,為國內社會資本和外資進入留下更大的空間。與此同時,將服務業領域的一部分國有資本主要配置在公共服務領域,使國有資本能夠更多滿足全社會日益增長的公共需求,在公共服務領域作出更大貢獻。
——壟斷行業競爭環節對社會資本全面放開。例如,推進資本市場的國有股減持,在非自然壟斷環節退出一部分國有資本,給社會資本進入這些領域騰出空間;全面實現自然壟斷和競爭環節切實分開,在自然壟斷部分強調國有資本主導,在競爭性環節對社會資本放開;完善基礎領域的准入制度,對壟斷行業要逐步放松或解除管制,廣泛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基礎領域的公平競爭。
——壟斷行業中的自然壟斷環節吸納社會資本廣泛參與。例如,通過BOT、TOT等多種形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對銀行、保險、航空等行業,加快向社會資本放開;對能夠完全市場化的自然壟斷行業和企業,則能退出的全部退出,暫時不能退出、或退出條件不具備的企業,要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城市公用事業健全特許經營制度,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例如,實現城市公用事業政事分開、政企分開、事企分開,建立完善的市場競爭機制、企業經營機制和政府監管機制;打破壟斷經營,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提高城市建設運營效率;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徹底改變城市公用事業由政府投資的單一模式,允許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城市公用事業;利用已有的經營性公用事業資產,以特許經營方式向社會資本、資本市場進行多元化融資,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有效緩解公用事業建設資金短缺的狀況,並有效地提高服務供給能力。
4.改善研發、物流、銷售、信息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市場環境。
——鼓勵地方打造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的服務平台。從國際經驗看,生產性服務業往往需要依托一個地區集群化發展。如硅谷的信息服務業集群、華爾街的金融業集群、印度班加羅爾的軟件產業集群,以及北京中關村(000931,股吧)信息產業集群、北京金融街(000402,股吧)金融業集群、上海陸家嘴(600663,股吧)金融業集群等。引導生產性服務業在區域間形成合理的分工協作體系和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區域性集聚式發展。
——多渠道營造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市場環境。給予民營企業與國有資本平等的市場經營權,積極吸引民營企業投資生產性服務業,實現生產性服務業的投資主體多元化。放開建築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等領域內外資准入限制,積極引進內外資發展設計、研發、物流、營銷等生產性服務業。積極承接信息管理、數據處理、財會核算、技術研發、工業設計等現代服務業國際轉移。支持有條件的國內企業包括民營企業「走出去」,提升與國外高端生產性服務供應商的合作水平。以現代物流業、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商務服務業、金融服務業為重點放開生產性服務業市場,積極改造傳統服務業。
——形成一批產業聯盟和研發中心,為傳統產業高端化和延伸產業鏈提供技術支撐。從國際經驗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好的區域往往能夠形成一大批產業聯盟和研發中心。把培育產業聯盟和研發中心作為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重點,加快教育、科研體制創新,使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借助高校及科研機構的人力資源優勢及研發能力,形成政府支持、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體系;培育和發展科技服務中心、創業孵化器、信息服務機構、科技融資機構、科技評估中心、知識產權事務中心、技術產權交易中心、公共科技信息平台等科技創新中介服務機構。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