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上漲就是通貨膨脹嗎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13 07:40
摘自《讀懂中國金融》 作者:曾康霖 張小軍 馬玥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新常態」一詞首次在官方高層出現。經濟新常態的本質特征是什麼?經濟學家認為,答案是貨幣穩定。經濟學家陳世清明確提出,通貨膨脹不僅僅是貨幣現象。他認為,要實現新常態,實現貨幣穩定,就必須深入研究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的根本原因,揭示通貨膨脹的內在機理,采取相應的有效對策。
然而,人們對於什麼是通貨膨脹仍然不清晰,不同意見在於:第一,認為通貨膨脹就是貨幣發行過多;第二,通貨膨脹是由於財政赤字引起的貨幣過度發行;第三,凡是物價上漲都是通貨膨脹;第四,通貨膨脹是由於貨幣過度發行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現象。
人們亟須認清通貨膨脹的本質。
通貨膨脹不是貨幣現象
票子多了,物價就會上漲,通貨膨脹就一定會發生,持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
不管是學界,還是業內,對於通貨膨脹的理解基本都存在這種誤區,大家總是認為,通貨膨脹永遠是一種貨幣現象,實際則不然。
改革開放後的20世紀80年代初期,三次放開小商品價格過程中出現了物價上漲現象,學術界從此開始關注並討論通貨膨脹問題,並承認社會主義經濟也會產生通貨膨脹。早在1983年,曾康霖教授敏銳地觀察到了物價上漲中的通貨膨脹因素,並針對上述不同意見做了研究思考。
他認為,前述三種意見值得商榷。
貨幣過多是相對待實現的商品總量來講的,但通貨膨脹是相對原有的單位貨幣價值來講的,貨幣過多(的程度)不等於貨幣貶值(的程度)。財政赤字會不會增加貨幣發行,關鍵要看出現赤字後以什麼方式彌補。物價上漲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不能歸咎於貨幣過多,所以,他始終堅持通貨膨脹不 「純粹」是貨幣現象,尤其在中國。
針對第四種意見,曾康霖教授提出,通貨膨脹是一個經濟范疇,范疇是經濟關系的理論表現,而經濟關系總是要體現一定的經濟利益。由於通貨膨脹涉及每個人的經濟利益,這又集中到貨幣能否保值。從這一意義上說,一定要以貨幣貶值作為通貨膨脹范疇的中心內容。
通貨膨脹又是一個社會經濟過程,即貨幣過多與貨幣貶值不是同時發生的,不能認為貨幣發行一旦增加就是通貨膨脹的到來;同樣地,不能認為貨幣發行一旦減少就是通貨膨脹的結束。所以,曾康霖教授堅持一點,通貨膨脹要以貨幣是否貶值為根本標志,而貨幣的貶值、升值和原值恢復有一個過程,通貨膨脹只能隨這個過程的產生而產生,隨這個過程的結束而結束。
之後的通貨膨脹研究中,曾康霖教授進一步提出,總的說來,通貨膨脹是經濟失衡在貨幣流通領域的表現。所以,他進一步闡述判斷通貨膨脹的態勢是不是得到控制或消除的標志,就是看由通貨膨脹造成的經濟運行機制扭曲糾正過來沒有。
貨幣與物價的互動
2000年以後,不少國家為平抑物價上漲采取了控制貨幣供給量的措施,效果不盡相同。特別是我國,2006年以來央行15次提高存款准備金率,最高達17.5%,但並沒有有效治理通貨膨脹。
問題出在哪兒?
曾康霖教授認為,是因為沒有很好地理解貨幣與物價的互動關系。他為了探究其中的原因,潛心梳理了「貨幣多,物價漲」的理論脈絡,並結合我國現實,詮釋了「貨幣多-物價漲,物價漲-貨幣多」的互動關系。
西方新經濟自由主義思想認為,經典作家崇尚個人主義、反對國家干預的重要內容實質上就是反對國家掌握貨幣供給大權。
如哈耶克分析認為,無論是消費過度、投資過度還是信貸過度,都是由於貨幣供給過多造成的,所以,主張貨幣非國家化。
弗里德曼的觀點是,貨幣供給變化是經濟波動的原因,減少經濟周期波動就要控制貨幣供給量,貨幣政策的目標不應是充分就業,而應是經濟穩定。所以,主張貨幣供給的「單一規則」。
但在實際上,由於政府開支龐大、為充分就業增加支出減少稅收,錯誤地將貨幣政策目標放在控制利率上等原因,貨幣供給還是過多。進而言之,他甚至認為,增加貨幣供給,政府可以「以貨幣貶值的方式為自己的項目騙取錢財」,從中獲益。由於政府很難抵御這種誘惑,所以,當他們真這樣做時,通貨膨脹會接踵而至。
曾康霖教授指出,弗里德曼所謂的通貨膨脹「純粹是」「無論何時何地都是」貨幣現象,並不像有些人所解釋的那樣,是「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而是暗含着深刻的意義,其主要的一點就是政府的錯誤政策。據此,可將弗里德曼所說的「通貨膨脹『純粹是』『無論何時何地』都是貨幣現象」,通俗表述為:通貨膨脹「純粹是」「無論何時何地都是」政府自身的行為。
縱觀西方經濟學解釋通貨膨脹的理論,大致有這樣幾個: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和結構型通貨膨脹。
第一種,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曾康霖教授認為,這是一種宏觀分析法,核心思想是貨幣供給過多,沒有可閒置資源利用,導致物價上漲,目標是實現總供求平衡。
第二種,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它是一種微觀分析法,核心思想是成本增加,企業為保持利潤不降,導致物價上漲,行為目標是要求實現成本與利潤的平衡。
第三種,結構型通貨膨脹是一種中觀分析方法,核心思想是某一部門率先漲價,另一些部門攀比導致物價上漲,行為目標是實現部門間的利益平衡。
用這些理論解釋我國的通貨膨脹現實,三種類型的通貨膨脹都存在,第一種類型的通貨膨脹是貨幣多-物價漲,後兩種類型的通貨膨脹則是物價漲-貨幣多。
曾康霖教授對此做了大量研究,他提出,貨幣多—物價漲是建立在商品特別是消費品的價格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供給貨幣都成為購買力、貨幣流通速度不變等系列假定基礎上的,但對我國來說,2008年以前,商品的市場價格主要受供給方的調節,銀行供給的貨幣不可能都購買商品,在貨幣流通速度穩定下,貨幣多是否一定導致物價漲需要深入研究。
隨着改革開放的推進,提高勞動力成本和人工費支出在產品中的比重是必然趨勢,從而工業品漲價是必然的。而我國貨幣供給增長速度多少年來一直大大超過GDP增長速度,如果按照弗里德曼理論邏輯,我國每年都存在着通貨膨脹,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
如何解釋這一現象,學術界持有 「經濟金融深化論 」「貨幣流通速度放緩論」「市場容量擴張論」等多視角理論解釋,但曾康霖教授總結認為,不同視角的解釋歸納起來是想說明,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能容納更多的貨幣供給量而與GDP不同步,而弗里德曼通過歷史研究、不同國家橫向比較研究強調二者是同步的。
曾康霖教授結合中國實際旗幟鮮明地認為,弗里德曼分析的對象是市場經濟國家,由此得出的結論不能套用正在建設市場經濟的我國,貨幣供給與物價上漲物關系,不能簡單套用什麼經典理論,而要結合實際深入分析。這其實充分體現了曾康霖教授不唯經典、理論聯系實際的創新勇氣與求實作風。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