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選出穆斯林市長 寄望解決「倫敦斯坦」惡名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12 10:30
專欄作者於時語撰文指出,倫敦選出首位穆斯林市長,是歐洲政治主流吸收「溫和伊斯蘭」的重要成果,有望幫助化解催生「倫敦斯坦」的激進伊斯蘭勢力。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薩迪克·汗當選倫敦首位穆斯林市長,無疑是個歷史性事件。這位巴基斯坦移民第二代出任這一國際大都會和世界金融中心的最高行政領導人,使得倫敦自從1990年代中期起享有的別號「倫敦斯坦(Londonistan)」,開始「名正言順」。
這是因為「倫敦斯坦」一名並非褒義,最早出於法國安全官員之口,形容倫敦成為歐洲伊斯蘭激進組織的主要活動基地。許多在歐洲大陸從事恐怖活動的伊斯蘭極端組織,特別是1995年夏秋,「伊斯蘭武裝團(法文縮寫GIA)」在巴黎發動恐怖襲擊,據法國警方調查,都是在倫敦發起策劃。據《紐約時報》報道,英國政府對許多伊斯蘭活動分子睜眼閉眼,使得倫敦成為他們「籌集資金、招募人員、並且以激進言論宣傳鼓動的總部」。
美國「九一一」和倫敦「七七」恐怖襲擊血案之後,這一情況有了不少變化,英國政府不得不正視本國的伊斯蘭極端分子威脅;而從法國、比利時到德國,伊斯蘭極端分子遍布歐洲,不再限於「倫敦斯坦」。但是「倫敦斯坦」出名的主要因素——為伊斯蘭激進分子提供了活動舞台的大量穆斯林移民人口,卻繼續激增。據《衛報》報道,從2001年到2011年,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的穆斯林人口幾乎翻倍,其中超過三分之一(101萬)住在倫敦。按此增長速度,今天倫敦穆斯林人口超過了130萬,占15%以上。這是薩迪克·汗高票當選倫敦市長的重要基礎。
倫敦選出新市長,是歐洲政治主流吸收「溫和伊斯蘭」的重要成果,有望幫助化解催生「倫敦斯坦」的激進伊斯蘭勢力。但代價是歐洲現代反猶主義高漲。這也是近日英國選舉過程的一個主要爭議:工黨內部尤其高層越來越明顯的反猶主義。這不僅是英國傳媒不斷報道討論的熱門題目,也引起《紐約時報》等美國媒體關注。
在新近綜合市政、地方議會改選和國家議會補選的「超級星期四」競選過程中,至少有兩位工黨大員——與倫敦新市長同為巴基斯坦移民後代的國會女議員娜茲·莎(Naz Shah),和前倫敦市長、工黨全國委員會成員利文斯通,因為發表關於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沖突的過激「反猶」言論,諸如「以色列人都遷到美國去」「希特勒一開始其實只想把猶太人都遷到巴勒斯坦」之類,被傳媒渲染為「反猶門」丑聞,受到「停職審查」處分。
保守黨籍的卸任倫敦市長約翰遜,公開攻擊工黨遭到「反猶病毒」的感染。許多政敵指責這是工黨黨魁科爾賓有意縱容,尤其是科爾賓本人和工黨影子財相麥克唐納,也曾與哈馬斯等「極端組織」人士有過接觸。令人吃驚的是工黨前任黨魁米利班就是猶太裔。
不少論客因此預言,在這場「反猶門」丑聞下,工黨選情糟糕。結果除了蘇格蘭,工黨在保守黨大本營英格蘭穩住了陣腳,更史無前例地由一位穆斯林從保守黨奪回了舉足輕重的倫敦市長寶座。
據英國媒體披露,表面上「溫和」的薩迪克·汗,其實與「政治伊斯蘭」包括不少激進分子有長期交往。所以不能不把工黨和薩迪克·汗在這次選舉中的不俗表現,部分歸結於不斷增加的英格蘭和倫敦穆斯林選民。連《紐約時報》也承認:大量英國穆斯林持有類似的「反猶」觀點。
由此看到整個歐洲的同一趨向:在左翼政黨和不斷增加的穆斯林選民的推動下,針對以色列的「反猶主義」日益上升,尤其是「抵制、撤資、制裁(簡稱BDS)運動」,開始取得成效。除了教育界和科學界杯葛以色列的呼聲和行動,包括世界著名的英國物理學家霍金,連歐洲企業界都在公眾壓力下開始動作。例如2013年底,盧森堡國家退休基金宣布,抵制與巴勒斯坦占領區有關的以色列企業,挪威政府隨即仿效。丹麥最大的Danske銀行,則宣布抵制以色列最大的銀行,因為後者支持在約旦河西岸擴建以色列殖民點。
連出於歷史罪責而最堅定支持以色列的德國,《明鏡》周刊新近一篇報道的題目便是《外交政策轉變》,說的是「柏林高層越來越不願意無條件地支持以色列」。這里無法否定迅速增長的德國穆斯林人口的作用。長此以往,歐洲與以色列的關系難免由量變走向質變。(文章來源:聯合早報)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