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台股

馮侖:中國企業死亡第一大殺手是政商關系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9-16 08:17


著名企業家馮侖撰文指出,企業第一個死法就是政商關係問題,是企業死亡率第一大原因,政商關係越高,死亡面積越大。馬云的湖畔大學就研究企業怎么走向死亡的。研究結果是,死亡率第一位就是政商關係。

中國大閱兵月初結束,這里和大家一起檢閱30多年民營企業的商業故事,大約有五大方陣。


第一個方陣老企業家方陣。他們創業大約20年以上,大多垂垂老矣,快要翻篇,但也最有故事。他們除了有豐富情感外,都有一顆破碎的心,更多關心身后事。歷史沒糟蹋我們身子,但玩弄了我們感情。20年以上民營企業家大都家破人未亡,妻離子不散,苦大沒有仇。

不能不相信未來,也不能不相信歷史。如果做企業近30年,都是令人羨慕的商業教父。柳傳志的故事最完美:赤手空拳,家庭和睦,全球領先,集團上市;朋友非常多,沒有敵人,善始善終,被稱為商業偶像。柳先生不讓太吹噓他,他怕被貼到墻上下不來。他確實是第一方陣企業家代表,我非常敬佩。對於所有老民營企業家說,最重的不是如何開場,而是怎么完美收場。

收場后做什么?轉型?如何轉型?轉換何種人生?如何換個活法?生活如何更加豐滿?等等,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這個方陣中有很多都成了“兩院院士”:一進法院,二進醫院。原因除了社會的,還有很多體制上的。很多人去彼岸路上都唱三首歌。第一首,他們《其實不想走》;第二首,我們《真的好想你》;第三首,我們共同《走進新時代》。我們為他們道一聲安息,同時還需要反思,要解剖他們尸體,找到犧牲的原因。

最重要原因就是政商關係摩擦,也就是說,首先,第一個死法就是政商關係問題,是企業死亡率第一大原因,政商關係越高,死亡面積越大。馬云的湖畔大學就研究企業怎么走向死亡的。研究結果是,死亡率第一位就是政商關係。原因有三方面:

第一、制度性摩擦(制度關係、法律關係等)。因為很多事情在這30年都不確定,導致越是大企業,不確定幾率越高。第二、民營資本與國有資本關係。國有資本是超經濟特權,政治權利過度保護,在人、才、物上和民營都不對等,沒法比。

在資本沒人格化時搞混合所有制,在資本地位不平等情況下,處理不好就是對民營資本的絞殺。如要解決,就必須首先讓國有資本在屬性上等同或趨同於民營資本,淡化意識形態,淡化超經濟特權,使其回歸普通資本。這樣,大家才能混合,否則,很多民營企業都死在這里。華晨汽車就是如此。

第三、企業家與政治家關係。這種關係很復雜,反腐都跟這些事有關。到底怎么處?《論語》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重點是后面:“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近了遠了都不行,相互都一樣,權力尋租獲不當利益。這么多年來,也沒什么特別好的辦法,只有一個辦法,精神戀愛,不洞房,互相吹捧吹捧,表揚表揚即可。如何保全,關鍵看自己個人操守,政治家和企業家都要守住底線。當然,治理結構非常重要。

如果治理結構非常合理,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資訊透明、法律規範等,那么死於政商關係的就會大大減少,萬科就這樣。萬科1500億市值,管理團隊股份早時期不到1%,所以,他們不會為1%利益觸動底線,讓99%利益獲得者享受他們所承擔風險后的成果,因此,治理結構非常重要。

其次,第二個死法就是亂集資(中型企業)。國有經濟占有大量信貸資源,民營企業沒有融資來路,就通過其他方式獲得,比如,用權力杠桿直接設定資源,行為方式詭異、低調、貪婪。這類企業家都非常低調,平時看不到他們,也絕不會來這里給大家分享商業心得。這些人設定資源效率高,能量大,只看到錢袋子越來越鼓,沒看到企業。

還有一類,用市場要素設定資源,企業家都中調或者高調,因為企業要公告,要發布新品,等等。他們多犯的錯誤是操縱市場、關聯交易等,但死亡原因不在集資上。

第三種是正常死法。前兩種是中國特色企業死亡法。第三種則是商業競爭死亡。這是大量微小企業死亡方式。5年以上企業只有不到7%成功,10年以上的不到2%。我這么多年辦的或者投的企業也有死亡的,只不過有的兒子特別有出息。

因為政商關係,越大的企業死亡率越高。中型企業死亡率高的是亂集資。微小企業高死亡率是市場競爭。第一方陣企業家有三種類型:純草根企業家、紅頂商人企業家、徹底市場化企業家。

第二個方陣是現在非常牛逼的小鮮肉企業家創業。這個方陣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有更多人去創業,說明很多人相信政府、相信市場、相信自己、相信未來;憂的是,財富故事和以前不一樣,很多人表演創業、豪華創業、被創業和假創業。創業是苦逼的事情,而現在創業環境與以前有很大不同。我們那一批創業者,都從底層一點一滴做起。我也被生活蹂躪得說話非常接地氣。從底層看人生,才可獲得實在的力量。現在創業環境太好,創業“高大上”、“假大空”太多。

和大家分享對兩件事的判斷。第一件,市場格局。比如,互聯網領域,從地域上說,北京占60%,深圳占30%,杭州和上海合占10%;以企業來說,就是bat+紅杉、經緯、華興,6家企業把持。不是阿里系,就是騰訊系,滴滴快遞背后就是華興資本。現在要做互聯網,如果不和這6家企業有點關係,都沒法長大。再比如文創,電影公司一共5家(光線,華誼,阿里,萬達、博納),如果不和這5個大哥有聯系,想出來很難。

第二件,地域格局。從地域上看,6個地方有機會: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和成都。原因是人才,這些地方人才扎堆,機會就在這幾個地方。以創新驅動創業,人、才、物的資源設定完全不一樣。比如炸煎餅果子,天津做不到1千萬,但北京就有兩家營業額過億的;一對博士夫婦用3d列印機做煎餅果子,一個學3d技術,一個學文化傳播。現在創業人更加有知識,集中度更高,和以前粗放經營完全不一樣。

第三個方陣:民營企業公益和慈善的事。第一代企業家做慈善的非常多。中國慈善65%來自於民營,中國近4000家公益機構有3000家是民辦。

愛佑華夏是關愛幼兒心臟病領域全球最大機構。第一、第二代企業家做ngo都做到極致,比如老牛基金、壹基金等。全球最大民間救災機構是台灣慈濟會,有兩千萬人。由500位企業家成立的阿拉善公益基金,占中國環保公益的一半份額。在中國做公益,最有效率的都是民營機構。美國環保公益一年有60億美金,從業人員23萬;中國不到2億人民幣,從業不到5000人。

第四個方陣就是,上述這些企業平時怎么活動。最活躍的是兩個系統+七大組織。兩大系統就是工商聯系統和商學院系統。工商聯系統有各種條條塊塊的商會組織,人數最多的是美容美發商會。很多草根企業家都在不同商會里活動,所謂抱團取暖。商學院系統也如此,特別是一流的商學院,被聯系、被洗腦、愛與被愛,故事特別多,反正是不在商學院,就是在去商學院路上。

這兩大體系基本上囊括絕大部分民營企業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企業家組織,最有影響的、最持久的有七個:

第一、亞布力論壇。20年歷史,影響力越來越大,比達沃斯影響力都大,成為民營企業思想發布場所。論壇成功要素有三個:思想超市、社交舞臺、休閑度假;亞布力論壇正好符合,特別是表達商業思想。

第二、中國企業家俱樂部。10年歷史,品牌活動是綠公司年會,門檻越來越高,還是非常吸引人,都是各地省政府競標舉辦。 第三、華夏同學會。由中歐和長江ceo班組成,15年歷史,商界大佬深入交流商業智慧,同時做慈善,是學習型組織。

第四、阿拉善生態機構。凝聚企業家精神維護碧水藍天。第五、壹基金。人人公益,主張全民參與,小額捐款。第六、歐美同學會。海歸企業家10年歷程,王石是2015年主席。第七、泰山會。人比較少,20年歷史,深度交往的組織,所有事情都自己辦。柳傳志說,這是個“不裝”的組織。聽說還有90后創業老板的新組織。

這些組織都有如下共同點:一、定位非常簡單清晰,一句話說清楚。二、老男人要玩(放松型),小男人要思考(學習型)。三、核心創辦人持續無私付出。四、制度創新,有秩序更換一把手,遵守遊戲規則。阿拉善換主席最簡單,但選項目、做項目最難。五、懂經營。想辦法把收費降到最低,有的成立基金,賺錢足夠付會費,還有分紅,只交一次會費即可。

第五個方陣:房地產方陣,我的本業,和大家生活息息相關。房地產這20多年,青春期已經結束,長個子時候已經過去。有四個標志:1、住宅產品銷售逐年下降。2、中國人均gdp已達8000美金。按國際慣例,過8000美金,基本住宅消費都趨於飽和。3、中國城市化已過50%。4、城鎮人均住房已達35平米,趨勢顯示供多於求。現在人口是倒金字塔,越往后房子會越多。兩個人上面有6個老人3套房子。

現在只有北上廣深等城市還有需求。人類80%活動都在固定人造空間完成,20%在移動人造空間。房地產會轉型,從價值鏈底端的地產開發模型,逐步轉到資產經營模型,再到金融服務模型,再到互聯網模型。

中國人均gdp從8000美金到5萬美金,除了房地產開發以外,其他都是房地產快速發展時期。新的模式剛開始,中國只是剛結束一個商業模式而已。將來,房地產最大所有者是保險公司和銀行,而房地產商不是有錢人,而是手藝人。地產商會越來越介入和依附金融機構。我們房地產的手藝就是給保險公司干,逐步變成由開發商,變為收費開發商,再往上就變成互聯網模式,比如房多多。從估值上來說,開發類5-7倍,資產管理類15-20倍,金融類20-30倍,互聯網類30倍起算,上線200倍。

這個方陣主打就是轉型,分3種:1、微轉型。轉到細分類市場,增加服務租賃等(“蔡康永”式)。2、小轉型。由開發住宅轉移到價值鏈上端(“劉曉慶”式)。3、大轉型。去房地產化,必須要痛一下(“金星”式轉法)。房地產轉型要有耐心,是個長期過程。這個方陣現在比較糾結。

民營企業30年依然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期待,同時提醒自己不要成為“兩院院士”,要從死去先烈身上借鑒再生、重生、乃至永生的智慧。

注:作者馮侖,萬通控股董事長,知名企業家。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