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深潛1400米 “蛟龍”南海探寶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6-18 13:17


據新華社電 從昨日9時54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被成功布放至南海冷泉作業區開始下潛,到16時30分左右3名下潛人員出艙,這一過程標志著“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首次下潛任務順利完成。

“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現場總指揮劉峰表示,這次下潛是工程下潛,超額完成了預定下潛任務:一是驗證了潛水器技術狀態非常穩定和良好;二是長基線定位系統第一次試驗就非常成功,潛水器具備了“指哪打哪”的能力;三是驗證了潛航員駕駛技能,因為潛水器從山底一直爬到了300多米高的山頂。


“雖然這次是工程下潛,但這是載人潛水器第一次在這個海域搜尋到了冷泉區,發現了大量的貽貝、蜘蛛蟹等海底生物,為深海生物群落和冷泉區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支撐。”劉峰說。

17日9時37分,“蛟龍”號被布放到水中,17分鐘后,潛水器注水完畢開始下潛。約1個小時后,潛水器抵達預定作業點,深度約1400米。此后,潛水器在水下進行了4個小時的水下作業,期間給水面發回了4張照片,包括冷泉區碳酸鹽、貽貝床上附的蜘蛛蟹等。

據悉,這次下潛的包括:中船重工集團702研究所“蛟龍”號主任設計師葉聰、中科院聲學研究所楊波和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劉開周。

潛水器返回甲板后,記者看到“蛟龍”號取回了深海冷泉區的碳酸鹽“煙囪”樣本和大量貽貝樣本。

“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於6月10日起航,共分為3個航段,預計需要113天。第一航段在南海開展定位系統試驗,同時兼顧“南海深部科學計劃”開展科學研究,包括對海底生態系統、生物和地形等進行調查。

海底冷泉區溫度並不低

南海冷泉區吸引地質學家和生物學家,是因為它的奧秘還基本沒有被人揭開。

中國僅有一處冷泉區

“寬闊的洋面其實是貧瘠的,像沙漠一樣,生物量不大,但冷泉區很特殊。”香港浸會大學海洋生物學家邱建文介紹說,冷泉生物是一個獨特的群落,完全不同於海洋表面依靠光合作用生存的生物群。

邱建文給記者看了一張冷泉地圖,20多年來,全世界各海域發現了幾十個冷泉。在中國,已發現的冷泉只有一處,就在南海的東北部(有趣的是,在中國陸地上發現有三個古代冷泉遺跡)。[NT:PAGE=$]

中國已經在南海深海做過不少次常規取樣,但發現這個冷泉區還是近年的事情,科學家下潛到這個冷泉區之前從未有過。

冷泉滲出的是甲烷

講到深海生物群,許多人都熟悉的兩個名詞是冷泉和熱泉。熱泉的英文直譯過來是“排熱水的孔”。而冷泉的英文是“cold seep”,意思是“冷的,滲出的泉眼”。

冷泉其實溫度並不低於周邊海水,往往還要更高一點。它滲出的東西是甲烷。而此處最關鍵的生物,是可以吃甲烷的“古菌”。

船上研究生物地球化學的科學家楊群慧告訴記者,古菌不是細菌,而是另一個古老的生物分支。冷泉附近的古菌可以吃掉甲烷,同時生成碳酸氫離子,以及硫化氫。這個生化過程不僅支撐了一個別處沒有的生物鏈,也造就了特殊的沉積岩石種類。

楊群慧告訴記者,目前她所知道的南海冷泉區的取樣有兩次,一次是台灣科學家使用海底機器人取樣,也拍攝到了豐富的冷泉生物群;還有一次是中國的科考鑽探船得到完整的柱形沉積物樣本,其中有冷泉特徵的碳酸岩,還有彌散分佈的水合物。

“南海冷泉的生物,或許跟北太平洋相似;但也不一定,因為海底地形的阻隔,南海相對孤立,深海水體跟太平洋交流不多。”邱建文表示,南海冷泉如果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就有很大的保護價值。

據《科技日報》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