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看世界─愚蠢十年戰
鉅亨網楊琇羽 2013-03-29 07:15
時任總統小布希向海珊宣戰,2003年3月20日,美軍入侵伊拉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伊拉克戰爭屆滿十年,美國蓋洛普民調顯示,多數美國人視 2003 年美軍入侵伊拉克扳倒海珊政權的戰爭根本是個錯誤。伊拉克戰爭屆滿十年,雖然伊拉克總統海珊在戰爭第一年 2003 年 4 月就垮台,海珊在逃亡八個月後被逮,最後被公開處以絞刑結束生命,儘管如此,戰事卻綿延九年,期間美軍與伊拉克境內不同武裝集團一直處於駁火的狀態。
伊拉克戰爭是美國人歷史上打的最長的一場戰爭,它比美國內戰、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戰都還要漫長,在戰爭底下,賠掉的是近 4500 名美國大兵與逾 10 萬伊拉克平民的生命,也毀掉數以萬計伊拉克人民的家庭與健康身軀,更剝奪了難以計數的美國大兵適應社會的能力,讓不少人即使回到美國本土後,也因難適應而流浪街頭。
在這場被歐巴馬稱為「 愚蠢戰」的伊拉克戰爭裏,美國可說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美軍損失慘重,不但未能搏得國際警察的正義形象,也未從中得到經濟上的好處。
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雜誌報導,起初被定調為「解放人民」的伊拉克戰爭,到最後卻被阿拉伯世界與境內武裝反叛團體視為「佔領」的行為。解放不成,反而讓伊拉克陷入無止境的內戰。象徵海珊強權的個人雕像 2003 年從 Firdos 廣場上倒下,但混亂永無休止,美軍協助成立的伊拉克民主政府運作也不穩定。
這場伊拉克戰爭的正當性為何,專家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二戰期間的德國納粹殘暴無情,因此必須除之而後快,但相較之下伊拉克戰爭是一場沒有意義的戰爭,整個社會與國家付出的成本甚鉅,但無論如何,這場戰爭已在許多層面改變了美國這個國家。
舉例而言,美國前中情局資深官員 Bruce Riedel 指出,伊拉克戰爭蘊孕出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也徹底改變美國的外交政策。2008 年,小布希所屬共和黨推派的總統候選人麥肯敗北,敗選其中一項原因正是不少美國人藉選票懲罰挺戰的共和黨。歐巴馬上任後,伊拉克戰爭也逐漸進入收尾的狀態。
長年纏鬥的伊拉克戰爭陰影下,美國政府近年也顯得頗為畏戰,像是在利比亞、敍利亞內戰當中,美國著墨不多,儘管外界稱敍利亞局勢令人心碎,不斷呼籲美國軍事介入解決敍利亞內戰問題,但美國仍舊停滯不前。
2003年時任美國國務卿的鮑威爾,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前進行攻打伊拉克的說明。(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全盤皆輸的戰爭
2003 年 3 月 19 日,時任美國總統的小布希宣佈對伊拉克開戰,宣稱美國會是勝利的一方。八年又九個月過去,2011 年 12 月 18 日,美國最後一批士兵撤離伊拉克,歐巴馬總統宣佈:戰爭浪潮退去!
那麼,這場戰爭遺留下了什麼?它又是如何改變美國對外政策,以及美國人的生活?德國《鏡報》在伊拉克十週年做了十點總整理:
1. 愚蠢戰爭:諷刺地,這個稱呼最早來自 2002 年時任美國伊利諾州參議員的歐巴馬,當時他告訴擁護出兵伊拉克的群眾,他並非反對所有的戰爭,惟獨反對「 愚蠢戰爭」。美國曾有一共 150 萬人在伊拉克服勤,預估有三分之一罹患「戰後創傷壓力症後群」(PTSD),其中逾 3 萬人受傷、4422 人死亡。誰輸了這場戰爭,答案不證自明。
同樣回到 2002 年 1 月,時任總統的小布希聲稱,絕不放任邪惡軸心帝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來威脅到美國國家安全。2 月 5 日,時任國務卿的鮑威爾(Colin Powell)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面前信誓旦旦稱伊拉克擁有生化武器,也有能力快速大量地生產這些危險的武器。戰後迄今,美國大兵仍未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在鮑威爾 2006 年的自傳裏,他坦承 2002 年在聯合國面前發表的那番「大規模生化武器論」,在他的職涯中留下污點。
直至今日,成千上萬的美國人還在批評那場戰爭,另一項由 YouGov 所做民調顯示,52% 受訪美國民眾認為入侵伊拉克戰爭是一大錯誤,僅 31% 認同伊拉克戰爭。
2. 重傷美國形象:伊拉克戰爭一方面也讓美國陷入孤立,小布希不但為自已在阿拉伯世界樹敵,他在西方世界也不怎麼受到歡迎,頻頻受到歐美政治人物與學者專家的質疑。德國《鏡報》總結了這一場戰爭:「美國為了攻打伊拉克不惜違反國際法、誹謗盟國、以及讓聯合國成為外界嘲笑的對象。」
不僅如此,美國虐囚醜聞曝光,更讓美國正義形象一泄千里。美國軍隊致力於挖掘與阻止伊拉克獨裁者海珊侵犯人權的惡行,但是,美軍也被國際人權組織爆料虐囚嚴重侵犯人權。「阿布格萊布虐囚事件」正是 2004 年最經典的侵犯人權案例,也明顯違反《日內瓦公約》禁止虐待戰俘的國際法。
扳倒殘暴的海珊之後,美軍不被伊拉克人視為解救他們免於水深火熱的英雄,而是將他們的國家推入混亂與恐懼的元兇,2003 年後,迄今一共有逾10 萬名伊拉克人因此死於非命。
3. 美國中情局名譽掃地:在時任小布希總統的施壓下,美國國外情報單外提供了伊拉克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證據,而當時美國務卿鮑威爾也到聯合國作證此事,時任中情局(CIA)局長 George Tenet 也隨鮑威爾出席這場會議。不過 2011 年,伊拉克叛逃者 Rafid Ahmed Alwan al-Janabi 坦承謊稱海珊擁有生化武器,他的動機是為扳倒海珊政權而捏造這項事實。
2003年美軍在伊拉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4. 一場分裂美國的戰爭:美國民主共和兩黨之所以水火不容,可追溯到其對戰爭的立場不同。民主黨在戰爭一開始表達對小布希的支持,不過後來民主黨人感覺到被執政的共和黨欺騙。
另外一個事件也透露兩黨對伊拉克戰爭這段過去仍舊齬齟不斷。歐巴馬最近提名共和黨籍 Chuck Hagel 任國防部長。Hagel 在 2007 年曾批評伊拉克戰爭是美國自越戰以來最危險且最失敗的外交決策,他的共和黨同袍記恨這段過去,2 月在國會阻擋拖延歐巴馬的這項國防部長人選提案長達數週後才通過。
5. 一場促成歐巴馬選上美國總統的戰爭:在民主黨 2008 年初選時,歐巴馬不同於同黨競爭對手克林頓‧希拉蕊,他從不支持伊拉克戰爭,甚至提到他早在 2002 年就看出這場戰爭是個勞民傷財又沒有結果的「 愚蠢戰爭」。2008 年 2 月在 Cleveland 舉辦的電視辯論賽中,歐巴馬批希拉蕊一開始支持伊拉克戰爭就是錯誤,等於是對小布希不戰而降。歐巴馬抓準美國人厭戰的心理,承諾在其任期內會結束伊拉克戰爭,搏取選民好感與認同。
6. 一場屬於新保守主義者的戰爭:多年以來,打倒海珊一直是新保守主義者的最高指導原則,發動伊拉克戰爭時任副總統的錢尼(Dick Cheney)與國防部長倫斯斐(Donald Rumsfeld)不斷說服大眾與國會議員,同意加強軍備武器以強化美國在全球維持民主和平的任務。
圍繞在小布希總統身邊的鷹派,則視 911 恐佈攻擊為伊拉克海珊政權與蓋達組織(al-Qaida)共同的陰謀,為攻擊伊拉克製造完美的藉口,儘管事後官方發現海珊政權與蓋達組織彼此間並無關連。美國前任國安會反恐小組召集人 Richard A. Clarke 2004 年在其回憶錄《四面為敵》 中說道,在受到蓋達組織恐佈攻擊後卻選擇炮轟伊拉克,此舉就像是美國在受到日本襲擊軍事基地珍珠港後,卻報復在其它國家身上一樣荒腔走板。
7. 新保守主義者仍未從中得到教訓:即使伊拉克戰爭的教訓與代價大,但新保守主義者卻未因此消失在地平線上。舉例來說,政治保守主義色彩重的雜誌《The Weekly Standard》創辦人William Kristol 迄今仍盛讚美國入侵伊拉克的行動正確,並稱美國大兵是解放伊拉克人自由的民主鬥士,而 Kristol 連同其它新保守主義者還稱美國下一個應解放的對象是伊朗,不應讓伊朗擁核自重。
同一時間,小布希時代的擁戰高官倫斯斐與錢尼,也雙雙出版回憶錄,但讀者很難看到這兩個人會對支持這場戰爭而自省,也見不到他們揚棄「先制攻擊」戰爭的思維。
圖為2007年美國傷兵從伊拉克運往德國醫院治療一景。(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8. 戰爭策略的轉變:一開始,時任國防部長的倫斯斐只計劃從美國派兵 14.5 萬人至伊拉克,協同聯軍一同作戰,並快速取得勝利。不過事與願違,海珊垮台後伊拉克並沒有建立起和平。倫斯斐 2006 年 11 月辭職後,David Petraeus 將軍採取「反游擊戰策略」(COIN),結果更多的美國士兵被帶往伊拉克進行保護平民任務,並與反叛游擊隊交戰。
2008 年就任的歐巴馬總統也在阿富汗延續這樣的戰略但失敗,於是歐巴馬改發動無人飛機作戰,針對阿富汗、巴基斯坦、與葉門境內疑似恐佈份子與武裝份子進行攻擊,並佈署菁英攻擊部隊、或對伊朗的核濃縮設施發動網路駭客攻擊。
9. 美國在阿拉伯之春運動的謹慎應對態度:美國從伊拉克戰爭中學到最重要的教訓之一,就是「笨蛋戰爭」要適可而止。例如,2010 年阿拉伯之春展開時,美國曾有一段很短的時間,支持對抗格達費的利比亞反叛軍進行空中攻擊,並領導西方歐洲國家盟軍進入利比亞,並將這場戰爭定位為「從背後領導」,降低征戰的成本與心力,而阿拉伯之春正熾時,美國參與程度也很有限。
10. 戰爭衝擊遍及全國與各層面:在這場伊拉克戰爭裏,美國付出巨大的社會成本,許多美國人的親友赴伊拉克征戰殉職,倖存者或受傷遭截肢,身體與心理都受創。許多返鄉退役士兵也普遍面臨失業或低就的情況、自殺率高的問題,社會厭戰情緒濃。現在,美國民主與共和兩黨,都不會想再聽到海外出兵的任務。(文:楊琇羽)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