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海歸博士後回蓉 造藥物“種子庫”

2013-03-08 14:11


每經記者 賀華玲 成都攝影報道

人類2萬余個基因中,蘊藏著人類的生老病死密碼。要對症“制藥”,就需要針對引起病變的基因及其相應的蛋白,找出藥物“種子”——先導化合物。歷經27年的海外留學、科研生活後,李進回國創業,在成都率先開發“DNA編碼小分子化合物庫合成與先導化合物篩選創新平臺”,致力於先導化合物的發現與優化。


李進,成都先導藥物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帶領團隊創業僅一年時間,已完成上1000萬個DNA編碼化合物合成,提交4項發明專利申請,正在進行10個生物靶標的篩選。今年,在科研繼續發力的基礎上,公司預計實現千余萬元收入。

開創國內首家大規模藥物“種子庫”/

在高新區科園南路天府生命科技園見到李進博士,已經是下班時間。由於一整天的繁忙,成都先導藥物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李進博士,將採訪約在了下班時間後。紳士、儒雅,不乏幽默,這是李進給記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公司成立不久,已建成1500平方米的高標準實驗室,包括多個生物、化學實驗室、化學試劑庫等。在公司一面牆壁上,貼著“專案完成進度表”,用黃色、藍色等不同色塊柱狀圖,標示著近半年來各項目的目標、完成情況。

李進帶領團隊建立的國內首家“DNA編碼小分子化合物庫合成與先導化合物篩選創新平臺”,目標是實現藥物“種子”——“先導化合物”的篩選和優化。“由於在編碼基因設計上採用了不同的設計方案及鏈結酶結合方法,不同于傳統其他編碼化合物的單鏈互補結合方法,導致基因編碼範圍更廣,能表達更多的化合物。”

李進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該平臺所採用的化合物庫中的每一個小分子都是DNA編碼的,這與傳統的非編碼篩選化合物庫相比,化合物的數量從幾百萬增加到幾十億,這不僅提高了篩選到先導化合物的可能性和準確性,也大幅度縮短篩選時間,還大大降低了篩選成本。

公司目前主要爲國內外大型制藥企業提供先導化合物發現、優化等服務。“這些企業都需要創新藥物研發的‘種子’,以不斷開發新藥、尋求新的增長點。”

截至目前,公司“DNA編碼小分子化合物庫合成與先導化合物篩選創新平臺”已完成上千萬個DNA編碼化合物合成、提交4項發明專利申請,正在進行10個生物靶標即先導化合物的篩選。其中,包括針對糖尿病治療及癌症的先導化合物篩選。

公司預計到2013年底,將完成3億個DNA編碼化合物的合成、20個生物靶標的篩選,實現1000萬美元商業合同簽訂、250萬美元的商業收入。“到2015年底,公司將完成10億個DNA編碼化合物的合成,完成70個生物靶標的篩選,提交近10項發明專利申請,實現1500萬美元的銷售收入。”李進表示。

開拓電腦輔助篩選一鳴驚人/[NT:PAGE=$]

李進1963年出生于重慶酉陽,成爲上世紀70年代中國恢復高考後的第二屆高考考生,順利考取原成都科技大學(現已合併至四川大學)高分子科學專業。大學畢業後,他成爲當時爲數不多的海外留學生,進入英國阿斯頓大學大分子科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對科研的濃厚興趣,引導他又進入到英國名校曼徹斯特大學理論生物學專業博士後站學習。
畢業後,李進留在了博士後導師創辦的一家小公司裏。一年半後,“不滿足於”進行一般的多肽、蛋白結構研究,他將目光轉向了當時鮮有研究的“基於蛋白質結構的小分子藥物設計”。在提交了研究戰略後,公司從中看到了發展前景,賦予其重任。自此,李進首次從研究員的角色進入到“經理”。他向公司申請招聘了5位成員,組成基礎研究組。

不久,李進帶領的研究團隊完成的研究成果驚動了全球生物醫藥業。他們召開新聞發佈會,向外界公開宣告,首次利用電腦輔助進行大規模化合物庫篩選,利用小分子蛋白三維晶體結構,在不到一周時間內,完成100萬種化合物的高通量篩選,篩選出的化合物經過實驗驗證多數具有生物活性。而如果在傳統實驗室裏進行,在當時的技術水平下,至少需半年以上。

這項發現,在公司官網上挂出後,第一天便引來了2萬多人次的點擊。與此同時,李進也引起了各大制藥公司的注意。在原公司工作了11年,並在國際權威期刊雜誌上發表了多篇文章後,全球制藥巨頭阿斯利康公司“挖”走了他。

“永遠不會離開這個領域”/

在阿斯利康公司,李進先後任職計算化學總監、結構化學兼職總監,至化合物科學全球總監。從2006年開始,任化合物科學全球總監時,李進負責中國、俄羅斯等多國的化學外包業務。在國際大公司的多年工作經歷,讓他積累了豐厚經驗、及豐富的人脈資源,能以全球領先視野洞悉業內發展走向。而從那時,隨著與中國企業、政府的深入接觸,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他驚歎不已。

因受成都天府生命科技園一家企業負責人的邀請,他來蓉參加業界論壇,發表演講。與此同時,對天府生命科技園的參觀、瞭解,讓他感歎成都高新區創業環境的卓越。在與成都高新區管委會領導深談後,更堅定了他將國際領先的深厚業界經驗帶回祖國、來蓉創業的決心。

“生物醫藥行業是朝陽産業,前景非常廣闊。”據成都高新區創新中心主任李崗博士介紹,目前,在成都市高新區政策扶持下,十多年時間裏,已有250家醫藥企業茁壯成長起來,計劃每年還將引進50家。他說道,目前政策的支援力度越來越大,2012年“高層次人才創業專案”裏首批65個專案中就有20個醫藥專案,同時,“創新孵化專項資金”專案中50家企業裏,醫藥類就占到15家。

萌生出創業的想法後,李進聯繫上在高新區具有資深經驗的老同學蒲豐年,而後又獲得了成都華川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的投資,公司於2012年2月落戶在成都高新區天府生命科技園,註冊資本近億元人民幣。[NT:PAGE=$]

“公司的成立,得到了成都市和成都高新區管委會的大力支持。”同時,成都市科技局已把公司列入創新藥物研發的重點支援企業。

在公司文化照片牆上,年會上演奏著薩克斯的李進,將年會氣氛推向高潮。薩克斯演奏是他兩年前在送兒子學樂器時,順便“偷師”學成的。目前,他隻身回國創業,妻兒都在英國,17歲兒子的鋼琴演奏已技藝超群,女兒的高爾夫球水平也讓他倍感驕傲。談起家庭,李進難掩思念。

“他們都很支援我,知道這是我最想做的事。”李進每天和家裏保持著電話聯繫,兩三個月回英國一次,儘管相見時間短暫,如他所說“要做一件事,總是有所犧牲的。”他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4小時以上,“李總早上七點半便到了辦公室,總是第一個到辦公室。”對李進的敬業,員工們心生敬意。

回首過往,李進發現自己在工作後的20餘年裏,未曾有一步離開過生物醫藥化合物研究領域。“頭一個11年,在一家小生物制藥公司渡過,第二個11年,在一家大制藥公司渡過,希望第三個11年,自己辦一家不小的公司,希望永遠不會離開這個領域。”李進笑言。看似輕鬆的話語背後,是對事業的堅定、執著。

記者手記

不要怕招到比你強的人

公司組建僅一年,就邁入了迅速發展的軌道,各項研發、市場開拓工作都在穩步進行。公司穩健發展的秘訣在哪里?李進認爲,除了投資者及高新區的積極支援外,這得益于他優秀的團隊。

“永遠不要怕招到比你強的人。”自二十多年前,李進初涉管理時,就深刻體會到這一點。而目前,這一條仍爲他的用人“鐵律”。目前公司擁有一支專業、高效的創業團隊,具有國際化視野、富有創新意識和技術實力。自公司成立以來,員工人數已達近70人,在目前的團隊中,研發人員約50多名,其中碩士、博士學歷員工占比超過一半,多位團隊核心人員具有海外留學工作經歷。

組建一支優秀團隊,是在市場激流中打勝仗的基礎。創業團隊的搭建是事業起步的基石,只有有了穩定的“骨架”,才有可能談及其他。

他強調,作爲一個管理者,無須處處都比隊友強,更需要的是善於傾聽的耳朵,激發團隊達成目標。而凝聚團隊,李進認爲,“最重要的是,讓公司目標與個人目標相契合。”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