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革命》作者:蘋果員工離職后迎職業巔峰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5-19 12:56
導語:《Fast Company》網絡版本周刊登了對《蘋果革命》(The Apple Revolution)一書作者盧克·多爾梅爾(Luke Dormehl)的專訪。在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多爾梅爾採訪了多名蘋果公司前員工。他發現,許多蘋果公司前員工在離職之后才達到了個人職業生涯的頂峰。
以下為專訪全文:
問:能否談談你有機會接觸的一些蘋果公司員工的情況?
多爾梅爾:我很幸運在寫書過程中採訪到許多人,總共大約有70人。其中包括蘋果公司發展史各個階段中的人物,以及NeXT、皮克斯,以及這些年中與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和史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有交集的許多人。我知道,大部分人已對蘋果公司歷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我希望對該公司的歷史“具體化”,例如研究最成功廣告營銷活動的起源(包括知名的“1984”廣告和蘋果公司的標誌),蘋果公司被忽視的創新(例如突破性的Lisa計算機和Newton平板設備),以及蘋果公司工業設計高級副總裁喬納桑·艾維(Jonathan Ive)等人在加入該公司之前的經歷。人們將從這本書中找到新的信息,了解蘋果公司新的方面,這將是他們之前從未聽過的。
問:你提到,蘋果公司的一些員工正在做另一些有趣的事。
多爾梅爾:是這樣的。當你看看蘋果公司標誌性的品,你也會希望了解參與這些優秀團隊,開發這些知名品和項目的人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參與第一代Macintosh項目就像是第一代宇航員:在這些傑出、備受好評的項目之后,你會做些什麼?喬布斯推動了許多品和行業的革命,但他並不遵守規則。許多蘋果公司前員工從中獲得了靈感,在離職后建立了自己的創業公司。他們從事許多工作,例如iPod前主管托尼·法戴爾(Tony Fadell)開發了全球首個“智能恆溫器”;蘋果公司前營銷主管邁克爾·梅斯(Michael Mace)開發了新方式,組織我們的個人信息和檔案;蘋果公司最早期的員工裡奇·佩奇(Rich Page)開發了用於替代DRAM和快閃記憶體的存儲技術。在許多情況下,他們的故事都是從蘋果公司開始。而類似第一代Macintosh軟件設計師安迪·赫茲菲爾德(Andy Hertzfeld)這樣的人目前正在谷歌工作。
問:真是這樣嗎?
多爾梅爾:是的。幾年前,他就是Google+設計師,負責了Circles功能的用戶界面。他已在谷歌工作10年。談到軟件時,他確實是高科技行業的一名藝術家。在我的書中,他討論了谷歌和蘋果公司的相似和不同之處,而兩家公司之間關係的變化則更令人感興趣。毫無疑問,從行事風格來看,這是兩家完全不同的公司。谷歌更加開放,無論是對品原始碼,還是對待媒體的態度。但兩家公司也有許多同樣的理念。這是一類基於理想的公司,認為高科技應當使世界受益。目前很少有科技公司對公司使命有這樣準政治意味的說法。Facebook是這樣,谷歌是這樣,蘋果公司也是這樣。從這種角度來看,我並不驚訝,從蘋果公司開始職業生涯的Macintosh團隊前員工能在20年后為谷歌工作。
問:你是否看到,蘋果公司前員工將在蘋果公司學到的經驗應用在其他地方?
多爾梅爾:對是這樣。硅谷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地方。在這裏,建立自己的公司將被認為是一種背叛。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下,蘋果公司也相當獨特。在蘋果公司前員工身上,你會注意到一些細微之處:例如同樣的說話方式。但也有另一些重要的方面,即他們都相信喬布斯的理念:品開發不能“夠好就行”,而是應當能改變世界。正如我所說,蘋果公司前員工在離職后涉足了許多不同的行業和生意,但他們一直都秉持改變世界的想法。我們看到的最明顯一點在於由蘋果公司激發的設計原則:品應當盡可能簡潔,但並不等同於簡單化。例如一些時候,品經理會主導項目,因為他們理解並支持用戶需求。這與硅谷的一般準則,即以工程師為主導背道而馳,谷歌正是后一種做法的典型。有這樣一種說法,蘋果公司的方式是“系統化的直覺”,而谷歌的方式則是“系統化的邏輯分析”。在蘋果公司的價值觀中,工程和藝術的碰撞點非常重要,這可以被應用在一系列原則中。
問:你的書名為《蘋果革命》,但似乎人們目前正擔心蘋果公司已不再帶來革命性變化。
多爾梅爾:過去多年中,蘋果公司給主流市場帶來了許多革命性變化,因此如何命名此書一直是我考慮的一個問題。畢竟“革命”一詞等同於“反文化”,因此你問我蘋果公司將試圖推翻什麼樣的計算文化是完全正確的。在喬布斯去世前,一些業內人士就開始宣稱蘋果公司創新的終結。和許多人一樣,我也聽說蘋果公司將推齣電視機和手錶。這些品是否能成為下一個iPhone或iPad?我並沒有完全的信心。我也不能肯定,蘋果公司會犧牲利潤率推出廉價版iPhone,這樣的做法本身對於推動品牌發展可能不是最佳方式。
問:蘋果公司應當在什麼領域考慮創新?
多爾梅爾:關於蘋果公司,有趣的一點是,該公司一直堅持這樣的觀點:如果不主動破壞自己的品,那麼其他公司將會這樣做。近期我正在使用微軟Surface平板電腦,這是一款介於平板電腦和筆記本之間的跨界品。我喜歡這款品帶來的多種功能,但從各方面來說這仍非一款完美的品。蘋果公司是否可以接受這種理念,並將其成功地應用至下一代iPad?完全有可能,但這樣做將會極大地影響MacBook品。如果蘋果公司希望繼續扮演“浪潮製造者”的角色,那麼這是一類困難的問題。但根據歷史經驗,看衰蘋果公司,或是低估其打造新業務的能力,都不是聰明的做法。(李麗)
- 不論是30歲還是70歲 都值得嘗試做一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