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反擊”微信出招移動重構飛信 電信或推翼信
鉅亨網新聞中心
每經記者 趙春燕 發自北京
在微信已經開始明顯衝擊運營商傳統通信業務之時,微信是否收費話題延伸到了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昨日(4月8日)下午,騰訊總裁劉熾平再度重申,微信作爲基礎服務不會向用戶額外收費。
不過,有個問題很自然地擺在運營商面前,那就是如何應對微信等OTT業務對傳統通信業務帶來的衝擊。
日前,中國移動已經低調上線飛信公衆平臺,有消息稱其下一步將憑藉號碼資源優勢,逐步實現全網用戶默認開通飛信業務。而在此前,中國電信亦被傳出將於近期推出“翼信”産品,意圖借預裝和網路優勢,對微信展開反擊。
不過,截至昨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尚未從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官方獲悉此類舉措的確切回應。
中國移動上線飛信公衆平臺/
在三大運營商2012年年度業績發佈之後,易觀國際高級分析師閆小佳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對運營商來講,利潤最高的語音短彩業務目前正在受到互聯網替代業務的衝擊,這種衝擊主要來自於微信等OTT業務。
在意識到面臨微信等OTT業務對傳統電信業務的巨大衝擊之後,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已經行動起來了。
公開信息顯示,中國移動已經低調上線了飛信公衆平臺,中國移動推出的功能是,飛信用戶或移動手機用戶可直接登錄飛信公衆平臺,進入後發現,自動回復、群發消息等功能與微信很接近。消息稱,中國移動將在未來依靠號碼優勢,實現全網用戶默認開通飛信,這樣將迅速提升用戶量。且此次中國移動推出的飛信公衆平臺是希望改變飛信過去“能免費互發短信的”的單一形象。
據悉,中國移動於2007年6月推出無線即時通信工具飛信,至2010年時,飛信已成爲中國移動旗下用戶規模最大的互聯網産品,註冊用戶數量增長到2億。在此後的幾年內,中國移動對飛信進行了多次升級。
不過,昨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針對中國移動集團新聞中心的採訪中尚未得到針對飛信公衆平臺上線的相關資訊和回應。[NT:PAGE=$]
傳中國電信推“殺手”級産品/
在中國移動之後,中國電信日前亦被傳出計劃於近期推出“翼信”産品,意圖借預裝和網路優勢,對微信展開“殺手”反擊的消息。相關報道稱,中國電信正在開發的 “翼信”Android測試版,註冊過程快捷流暢,去掉了微信的朋友圈、搖一搖、漂流瓶等輔助功能,更加強調溝通體驗。用戶可群組聊天,支援發送資訊、圖片、語音和視頻功能。上述報道同時引述中國電信內部人員消息稱,作爲“殺手”級反擊産品,中國電信集團正在研究對翼信推出“免流量”計劃。
不過,中國電信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對於推出“翼信”産品的消息給予了否認。在其發給記者的書面回復中,中國電信稱,截至目前,中國電信沒有對外發佈“翼信”産品,但對外發佈有“翼聊”産品。據悉,翼聊是中國電信於2011年推出的多媒體聊天軟體。
針對中國電信是否會像傳聞中的中國移動重構飛信一樣去“重構”翼聊産品來應對微信帶來的衝擊,中國電信相關人士表示,暫時無法回答此項問題。
運營商應滿足不同人群的訴求/
業內人士認爲,作爲運營商利潤主力的語音短彩業務逐步被微信等OTT業務替代,運營商最有價值的就是所謂的流量,流量變成了一個通道,這也是運營商爲什麽會被管道化、空心化的原因。
“這個確實是現實的一個考驗,看似流量增長了很多,運營商也貌似賺到了錢,但是一增一減一正一負的抵消,運營商反而吃虧了。”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的易觀國際分析師閆小佳稱,“流量業務這一塊增加的收入不足以彌補傳統業務下降帶來的損失。”
以上觀點也幾乎成了運營商爲什麽會推出類似於飛信、翼聊等增值業務的原因。傳說中的中國移動重構飛信、中國電信推出“翼信”還有中國聯通已有的“沃友”,在閆小佳看來,運營商不具備做增值業務的基因,應該借力使力——國外運營商的增值業務是運營商拿自己及客戶的資源去整合其他內容服務商和互聯網巨頭的內容,比如中國移動的無線音樂等是把互聯網公司的內容拿來使用自己的通道,“但是最核心的知識産權不屬於運營商自己,所以從目前來看幾大運營商的增值業務做得並不成功。”
閆小佳認爲,運營商的增值業務是 “逆市場規律而爲的方式”,“它只能延緩運營商被管道化的過程中的一個進程。”“運營商應該去做的是怎樣去適應高中低端不同的人群對流量的一種訴求,而不是自己既建網路還和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公司去拼這個微信,從産業發展的角度來講這不是一條好的出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