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魄力遠見不及前人 西方強勢領袖時代不再
鉅亨網新聞中心
「鐵娘子」 戴卓爾(柴契爾)夫人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20世紀是全球領袖輩出的時代,早期有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後有南非總統曼德拉、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英國「鐵娘子」戴卓爾(柴契爾)夫人等等。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形勢更趨複雜,但環顧西方,具遠見和魄力的政治領袖卻愈來愈少,無法妥善解決各類危機,更凸顯全球陷入領導力危機。
香港《文匯報》報導,在上一世紀,全球經歷兩場世界大戰及東西方冷戰,籠罩全球的緊張局勢,以及戰後百廢待興的龐大重建工作,全賴一群高瞻遠矚、敢於承擔的領袖,方能轉危為機,化險為夷。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在1950年代提倡興建全國高速公路網,為國家未來發展奠下基礎。肯尼迪(甘迺迪)1962年在演說中豪言「我們要在這10年內登上月球」,結果說到做到。
有些政治人物的遠見,更改變今後的世界格局,例如法國政治領袖莫內在二戰後,致力促進歐洲一體化,後來獲「歐盟之父」的稱號。其他領袖的構想促成不少國際機構成立,深遠影響全球經濟、安全、能源等領域的發展。
國際社會近年在解決重大全球議題方面鮮有作為,應付金融和債務危機、恐怖主義擴散、中東暴力衝突、全球暖化等皆乏善可陳,未能取得圓滿成果,其中金融危機更反映出西方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心態,只談雙邊貿易協議,卻不願締造全球適用的金融監管機制,與全球一體化步伐背道而馳。
《凱旋領導傳訊監察》(KLCM)早前訪問全球13個國家逾6500人,了解他們對有效領導及溝通的看法,結果發現受訪者對政商等各界領袖普遍不抱期望,86%人認為目前存在全球領導力危機。調查發現,僅22%受訪者認為他們的領袖有效肩負領袖職責,低於去年的25%,預計領袖會在未來一年作出改善的僅17%。
在所有界別的領袖中,商界領袖獲29%的人認同其領導才能,但仍低於去年的34%。而政界領袖表現最差,70%的人認為他們領導不力。分析指,除了領袖本身的個人缺點, 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也限制了他們的拳腳,領袖必須根據遊戲規則行事,促進制度既有的利益,這就使普羅大眾成為犧牲品。在很多國家,只有軍事領袖或思想前衛進取的領袖,才有力打破制度的束縛。
KLCM調查還發現,女性領袖在「以身作則」、「公開透明的溝通」、「允許犯錯」、「知人善用」等方面,得分都遠比男性高。至於處理爭議問題或危機,女性領袖得分也略高於男性,或成為解決全球領導力危機的出路。凱旋北美高級合夥人兼行政總裁拉弗蒂則指出,無論是男或女領袖,都應避免命令式的管理,而應採取以透明、合作、對話為基礎的領導方式。(接下頁)
[NT:PAGE=$]
美國空襲「伊斯蘭國」,但該組織繼續肆虐。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全球局勢動盪之際,美國作為超級大國,理應發揮相應的領導作用。然而,近數屆美國總統的領導能力江河日下,政策混亂且舉棋不定,策略和目標一概欠奉,結果穩住大局不成,反而增添全球不穩。
美國自詡民主大國,在全球各地強行推廣民主制度,結果弄巧反拙,造成局勢不穩,例如在加薩實行選舉,催生出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馬斯;在埃及扶植崇尚暴力的穆斯林兄弟會上台,取代強人統治者穆巴拉克,反而徒添混亂。西方輿論往往認為民主選舉應凌駕一切,但切實地想,安全及和平才是民主選舉的先決條件。
華府以世界警察的姿態介入全球事務,但由於領導不力,自身也受經濟問題困擾,顯得力不從心,在中東政策進退失據,備受詬病。華府從伊拉克撤軍、支援敘利亞反對派對付總統巴沙爾、空襲「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以至軍事干預利比亞,要麼留下局勢動盪的爛攤子,要麼無法達到目標,泥足深陷。
政治上沒永遠敵人,觀乎美國卻是敵友難分。華府近期與伊朗走得接近,打算化解伊核問題,但順得哥情失嫂意,觸怒中東長期盟友以色列。在打擊ISIS方面,美國也要得到敘利亞政府的配合,才能有效空襲恐怖分子。
中亞方面,美國在當地的影響力受制於俄羅斯,從政治現實的角度而言,美國需拉攏更多盟友,與俄國博弈。然而華府偏咬著中亞國家阿塞拜疆(亞塞拜然)不放,肆意批評該國,甚至利用美國巨額公帑建立的「自由歐洲電台/自由電台」不斷攻擊阿塞拜疆政權,這與美國的地緣政治利益背道而馳,美國外交政策混亂可見一斑。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教授薩克斯指出,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增強,中國在國際政治舞台的影響力也不斷提升,近年北京投放大量資金加強與世界經濟及基建接軌,有助歐非南美等國提振經濟的同時,亦鞏固了中國在全球經濟及地緣政治的領導地位。
經濟實力上升令各大洲均視中國為重要的合作夥伴,間接為中國帶來地緣政治影響力。歐洲盼靠中國提升增長、非洲在基建及商業開發方面視中國為不可或缺的夥伴、拉丁美洲視中國如美國一樣重要。薩克斯認為,中國及日本的關係似有改善,連俄羅斯近年亦向中國「傾斜」,加強能源及交通基建等合作。
過去一年,中國推出4項國際性合作計劃,包括與俄羅斯、巴西、印度及南非合作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成立亞洲基建投資銀行,資助基建項目;建立新絲綢之路,以鐵路、高速公路、能源及光纖網絡連接中國及東亞、南亞、中亞和歐洲;並透過新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中國與東亞及印度洋的海上貿易。 (接下頁)
[NT:PAGE=$]
以上計劃估計將於未來10年製造上千億美元投資,推動各國經濟增長之餘,亦加強各國在生產、貿易及金融等領域上與中國的關係。薩克斯指,若中國能集中投資基建、潔淨能源及公共衛生等方面,將能有建設性地領導全球。
過去10多年來,有軍事背景的強勢領袖不是被民眾推翻,就是被外國勢力打壓下台,但近年國際政壇卻出現強人回歸的跡象。最明顯的莫過於俄羅斯總統普京,而與反對派持續內戰數年的敘利亞總統巴沙爾於今年6月成功連任、埃及前軍方領導人塞西同月當選總統,均顯示強人正重返政壇。
俄總統普京今年初獲《時代》周刊評為年度人物,充分反映他去年的舉動對全球影響之大。回顧過去一年,普京先於2月成功舉辦索契冬奧,3月又成功令克里米亞入俄。面對西方制裁,普京與中國簽署30年對華供氣協議,降低歐洲威脅暫停向俄進口天然氣的風險,亦穩定其能源大國的地位。
普京一方面極力穩定俄國局勢,另一方面亦確保中東盟友巴沙爾穩坐總統之位。普京在聯合國上多次動用否決權反對譴責敘利亞的決議,又替美國當中間人,成功說服敘國放棄化武,阻止西方軍事介入敘利亞。
普京昨日表示,不排除2018年競逐連任,但最終要「視乎心情」。他又指目前2014年仍未過去,要談論仍然尚早,同時強調無意做一輩子總統,認為「這將傷害國家」。俄總統任期為6年,現年62歲的普京若成功在2018年連任,將是他第4個總統任期,到2024年卸任時將年屆72歲。
德國是歐洲最大經濟體,無論人口或工業實力均領導歐洲,在歐盟中自然有一定影響力。除了經濟領域,德國在協調歐洲的外交及國防政策上亦有重大貢獻,德國總理默克爾和英國合力阻止法國企圖將歐盟的《共同安全與防務政策》變成軍事遠征工具,成功防止歐洲在軍事上對俄更強硬。
德國要成功領導歐洲需要基於三大要素,第一點是對歐盟定位有明確認識,卡內基歐洲智庫主席特塞指出,幾乎所有德國政界精英均贊成歐洲一體化,認為成員國放棄部分國家主權,將換來歐盟整體更繁榮及更安全。
第二點是德國政府需要願意為達成共識作出讓步,令歐洲運作更暢順,這也是戰後歷屆德國政府的優點。第三點則是德國與英法意等大國協商的同時,能照顧其他歐洲小國,如荷蘭、丹麥、奧地利及西班牙等,與他們建立互信關係。
特塞認為,今後歐盟發展最重要的是訂立清晰目標,歐洲在多方面均急需改革,包括歐元區、貿易、英國脫歐、外交政策及更緊密政治聯盟等議題,各國均等待德國帶領改革。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