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墻倒塌25年 西德人抱怨 東德人懷舊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11-16 09:03
11月9日,德國在柏林勃蘭登堡門舉行大型活動,紀念柏林墻倒塌25週年。
圖片來源:中新網
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留德博士孫進在《中國青年報》撰文指出,1989年11月9日,柏林墻倒塌,被阻隔數十年之久的德意志民族再度牽手,整個德國一度陷入極其興奮的狀態。這一備受世界矚目的事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標誌著冷戰的結束與德國的再統一。如今,統一之後出生的一代已然長大,東西德分裂40多年的歷史傷痕是否已經癒合?
從最近公佈的數據來看,目前尚不能對這個問題做出積極的回答。
中新網14日報導,文章指出,在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德國政府在統一之後雖然在東部建設中投入了鉅資,例如修建住房、高速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提高人們的工資和退休金。但是,東部並沒有像科爾總理許諾的那樣成為「繁榮之地」。東部的每人平均國民生產總值雖然翻了兩番,但仍比西部低30%。東部的平均工資比西部低19%。東部的養老金比西部低7.8%。東部每人平均繳納的稅款是每人937歐元,遠低於西部的1837歐元。東部比西部高的,可能只有失業率——目前東部的失業率是10.3%,儘管已是自統一以來的最低值,但仍高於西部的6%。不僅如此,因為大量人口流向西部,東部人口數量自統一以來已經減少11%。近年來,東部在經濟上追趕西部的步伐越來越慢,近乎陷入停滯,追上西部的希望變得更加渺茫。
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自然會影響到人們的認知。有意思的是,因為受到歷史遺產的影響,東西德人對統一進程的認知和感受有所不同,在有些方面甚至截然對立。根據民意調查機構(infratest dimap)今年9月24日公佈的調查結果,認為德國統一利大於弊的原西德地區民眾(以下簡稱「西德人」)僅為48%,26%的人甚至認為德國統一弊大於利。與「西德人」相對消極的評價相比,原東德地區民眾(以下簡稱「東德人」)對德國統一的評價顯得較為積極,75%的人認為德國統一的利大於弊。儘管如此,不少「東德人」仍表現出明顯的「懷舊情結」,覺得原東德在許多方面做得比今日的聯邦德國更好。例如,78%的人覺得原東德的學校體制更好。75%的人認為原東德的社會保障更好。超過3/5的人認為原東德在男女平等、醫療保障方面做得更好。甚至還有近1/5的「東德人」覺得原東德的政治體制更加優越。而在1995年,持這一看法的受訪者比例僅為6%。
這一調查反映出的兩個問題,值得人們進一步思考。第一,為什麼「西德人」對德國統一的評價那麼保守和消極?第二,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東德人」懷念原東德?當年無情拋棄這個「專制國家」的不正是他們自己嗎?
「西德人」對統一的消極評價,可能與德國耗費鉅資建設東部、並且讓他們掏腰包有關。根據柏林自由大學教授施羅德的計算,在1990年至2014年間,建設東部花費了納稅人大約兩萬億歐元。這近乎是個天文數字。因為政府原有的財政收入不足以支撐東部建設,所以,德國政府在統一之後違背了科爾總理當初不加稅的承諾,開始額外徵收一種「團結稅」(最初佔個人收入所得的7.5%,後改為5.5%),並計劃一直徵收到2019年。雖說團結稅是面向全國徵收的,但是,因為西德人口占多數,而且只有收入超過一定水準才需要繳納(目前是持1級稅卡每月收入超過1444歐元或者持3級稅卡每月收入超過2726歐元才須繳納),因此,這項稅負主要還是落在了「西德人」的肩上。這讓不少「西德人」認為是他們在為德國統一埋單,雖然從道義上難以推卻,但也難免會心存不滿。2013年9月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86%的西德人希望廢除團結稅。
德國政府計劃到2019年將東部的養老金提高到西部水準,為此每年需增加45億歐元的投入。「西德人」覺得,政府這樣做不公平,是在拿他們的錢補貼「東德人」,因為「東德人」繳納的養老金遠比「西德人」少,最終拿到的養老金卻和他們一樣多。(接下頁)
[NT:PAGE=$]
此外,德國政府專門針對東部的資助,也讓西部的政府和民眾感到不公,因為西部同樣也有經濟發展薄弱的地區,但卻沒有得到同樣的資助。每當政府遇到財政危機,開始討論增稅或削減社會福利時,「西德人」的不滿情緒就會上升,並把這筆賬算到「東德人」的頭上。
令人尷尬的是,當「西德人」以金主的心態強調自己對統一的貢獻時,「東德人」因為對統一的期待落空而陷入失望之中。當「西德人」因為要為統一埋單而心有不滿時,「東德人」也在抱怨自己成了聯邦德國的「二等公民」,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這種認知差異,成為東西部德國人相互之間存在偏見、互相不滿的一個根源。根據阿倫斯巴赫今年10月1日公佈的調查結果,67%的「東德人」認為「西德人」傲慢,51%的「西德人」認為「東德人」不知足。人們甚至還發明瞭專門的綽號來調侃對方,如「自以為是的西德佬」(Besserwessis)和「牢騷滿腹的東德佬」(Jammerossis)。雖然這被視為是偏見或定型觀念,不過,倒也能恰如其分地刻畫出部分德國民眾的心態。這說明,現實中的柏林墻雖然已被推倒25年了,但人們心中的柏林墻尚未消失。
說到「東德人」的懷舊心理,人們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每當現實境遇不佳時,人們就喜歡回憶起以往的「幸福時光」。這是人之常情,「東德人」也不例外。東德曾是社會主義陣營中經濟發展水準最好的國家,被原蘇聯國家領導人赫魯曉夫稱作是「社會主義的櫥窗」。雖說落後於西德,但「東德人」推倒柏林墻,並不完全是因為走投無路,而是出於對更美好生活的渴望。
統一之後,東德民眾受到規模浩大的社會轉軌的衝擊。在政治上,原東德的國家機器被改組,黨政機關被解散,近百萬公務人員被解聘,包括高校裏的馬列主義研究人員。與此同時,大量西部官員在東部掌權。在經濟上,國營企業被私有化,大量工廠被西部企業收購或者關閉。在社會文化方面,以往的意識形態遭到否定,西部的價值觀成為正統。「東德人」的生活可以說遭遇到全面的衝擊,社會問題也接踵而至:失業率上升,生育率下降,人口流失,社會治安惡化,等等。轉型初期的陣痛,讓不少「東德人」感到自己成了德國統一的輸家。這種歷史記憶深深地刻在了人們的腦海之中。
如今,東德人逐漸認識到,想要完全追上西德已不現實。他們同時也認識到,西德的制度並非樣樣都比原東德好。這讓不少「東德人」感到失落。「西德人」在物質和道德方面的優越感,也常常讓「東德人」感到生氣和反感。此時,當初對原東德政府的不滿已經淡去,人們更多的是懷念原東德時期那種穩定而簡單的生活、有保障的工作和住房、免費的教育和醫療。雖然當時自由受到限制,但是生活卻很安穩。懷舊總是難免會帶上一種「玫瑰色」,這也是人之常情。更何況,「東德人」的懷舊不僅僅是對過去生活的回憶,同時也是對當前生活現實的一種抗議,還有維繫自我認同與尊嚴的心理夾雜在裏面。「東德人」的懷舊現象早已被人注意到,人們還為此發明瞭一個新單詞「Ostalgie」,由東部(Ost)和懷舊(Nostalgie)兩片語合而成。
無論是「西德人」對統一的不滿,還是「東德人」的失望與懷舊,都是因為他們只看到了自己的得失,而沒看到完整的畫面。德國統一雖然耗費鉅資,但卻不是一筆賠本買賣——它讓德國重新成為一個完整的獨立主權國家,成為歐洲和國際舞臺上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雖然「東德人」對統一的期待沒有完全實現,但是,東部的發展和進步卻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默克爾總理在紀念德國統一20週年時曾說,「統一尚未完成」,這句話在今天仍然不過時。東部的社會經濟發展仍然落後於西部,兩地人的心理隔閡仍未消除。德國的經驗表明,實現政治上的統一已屬不易,在經濟上融為一體更加艱難,但最難的,恐怕還是精神和心理層面的統一。德國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長期分裂的歷史傷痕仍未癒合,而且,要彌合東西部德國之間的鴻溝,要走的路還很長。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