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處理「僵屍企業」成為2016維持中國經濟增長的出路?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4-22 08:13
中國政府所指的「僵屍企業」到底是怎麼樣的企業?處理「僵屍企業」為何會成為2016年維持中國經濟穩定增長,避免硬着陸的一個重要課題呢?文中觀點值得思考。
中國3月初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及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兩會),主要目的是兩會代表傳達民意給黨中央,並審議中央政府的重要政策決定,例如十三五規劃綱要。
今年兩會的焦點一方面在於供給側的改革,推行去產能去庫存等措施,對生產效率的注重可說是前所未有,這主要是因為中國政府已發現,國內投資與凈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的模式遇到了瓶頸。另一焦點在於發展「一帶一路」大戰略,透過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海上絲綢之路與各國形成經濟連接,發展沿路國家基礎設施順帶緩解中國國內的產能過剩問題。
產能過剩衍生出了許多「僵屍企業」,而中國正在有計劃地處理這些僵屍。中國政府今年初至今已經先後幾次說出要對產能過剩的企業開刀,以解決中國由於經濟發展而延伸出來的這個痼疾。中國總理李克強在人大開幕會議上闡明,中國政府將積極地采取兼並重組、債務重組或破產清算等方法,穩妥地處置「僵屍企業」。
中國政府所指的「僵屍企業」到底是怎麼樣的企業?處理「僵屍企業」為何會成為2016年維持中國經濟穩定增長,避免硬着陸的一個重要課題呢?
從企業經營角度來看,「僵屍企業」指的是那些已經毫無效率應該倒閉破產,卻能夠拿到政府資助或是銀行貸款以繼續生存下去的企業。顧名思義,這些企業就如同電影里的僵屍一般,自己已經無法制造血液(附加價值),必需吸取其他活人的血(人民的稅金與存款)來保命(經營)。
「僵屍企業」有很多種形式,但一般上對整體經濟影響最大,也是中國政府主要整治目標的是有問題的公營企業。中國政府從去年強調國企改革,例如提倡混合所有制,到近幾個月來更廣泛地推動供給側改革,包括去產能去庫存的主張,其實主要都是針對公營企業。
雖然民營企業中也不乏存在着具有僵屍特性的廠商,而且就數量來說比公營來得多,但在規模上是無法相比的。民營企業除非「後台」夠硬,不然也必須以企業的效率與利潤極大化來達成永續經營。所以一般上,民營企業的僵屍特性較不明顯,或是較不長久。
就產業分布而言,「僵屍企業」則主要集中在兩種產業中。一種是資源產業,這類產業如鋼鐵、煤炭以及水泥業,因長期性價格下跌導致產能過剩而變成「僵屍企業」。中國政府最先出台的整頓政策就是針對煤炭與鋼鐵產業的產能過剩,其規劃未來五年內煤炭產業產能減少5億噸,減量重組5億噸;鋼鐵行業產能則減少1億噸至1.5億噸。
總的來說,兩個行業將一共裁退約180萬人。水泥業也因為房地產近年來價格飆漲導致過度擴張,根據中國工信部的統計,2015年水泥業全國產能使用率只有67%,比2014年低了5%,尤其新疆、內蒙古、山西、河北、遼寧等省份的產能利用率只有50%以下。
另一種「僵屍企業」來自勞力密集的產業,如紡織服裝工業。這類產業由於勞動價格上升,生產成本和國際上其他生產地比較,已經不具備優勢而導致產能過剩。根據報道,中國目前有81家上市紡織服裝企業,其中有23家在2015年第三季度資產負債率超過50%,有10家連續三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凈利潤為負數。
「僵屍企業」的存在有其歷史政經的發展背景。歷史上,許多「僵屍企業」曾經也是欣欣向榮的明星廠商。中國上世紀90年代以來經歷將近20年平均近兩位數的年增長,在這樣一段時期,各行各業大規模的投資不在話下,尤其是在一些由國家指導發展的產業,如鋼鐵、造船與汽車等,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無不傾全力推動發展。
這些企業不但獲得政府政策的支撐,而且也輕易地拿到銀行的貸款進行擴張。當時中國仍處在成本絕對優勢的年代,所以生產效率就不會是企業的第一考量。當勞動與土地成本提升而產品價格下降同時發生時,生產面的問題就會被凸顯出來了,這也就為何中國政府今年強調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性。
就經濟發展而言,「僵屍企業」的存在是發展中必然會經歷的過程,而且它可能會周而復始的出現。當經濟發展處在初級階段,國家通常以出口天然資源,例如石油煤礦等來賺取外匯。到了中層階段各別國家開始發展進口替代產業,例如紡織與食品加工,以減少對國外商品的依賴。然後更高層是推行出口擴張階段,以本國的成本優勢出口商品到其他國家。
在這發展過程中,政府政策的扶持是不可少的,所以必然會培養出許多政府能控制的國營企業。這是幾乎每個發展中國家都曾有過的政策,而且大部分現在還在實施中。既然國營企業有政策做為靠山,那市場機制自然就會被扭曲而導致過度投資、生產效率低落以及不良信貸等問題。
從地方政府的角度觀之,重疊性投資顯然地滋養着中國的「僵屍企業」。中國中央政府雖然扮演經濟發展統籌規劃的角色,例如每五年制定社會經濟發展藍圖,指導着地方政府的經濟發展方向。然而,由於政策的模糊性以及必須考量各地稟賦的差異性,在執行上就會出現以地方各自利益觀點出發的發展策略,導致惡性競爭和產能過剩問題。例如中央政府曾發布《國務院關於促進企業兼並重組的意見》,要求水泥、稀土等行業的企業跨地區兼並重組以化解產能過剩。然而效果不彰,因為這些牽涉到地方財政收入與就業減少的政策,必然會招到地方主義的排斥。
既然如此,「僵屍企業」的存在就不是那麼難理解,甚至從政治現實來說它或許是無法全然根除的社會現象之一。所以政府的重點應該是擺在不造成社會動盪的前提下,用什麼方式地持續去處理它。如果處理的結果,「僵屍企業」還可以變回正常營運的企業,那當然是首選的策略。例如目前李克強所強調的企業兼並改組等措施,減少惡性競爭重疊投資,形成規模經濟,以使用相同的成本(人工機器相同數目)生產較多的產品。如果短期內已經沒辦法再回到常規的企業,政府應該停止資助其生產活動,但是補助其人力轉移或再培訓計劃,降低大批人失業所造成的社會問題。
我想上面的政策都是中國中央政府會去做的事情,但是往往在執行面上會發現欠缺更為全面的考量。地方政府是否熱衷於配合中央政府的政策宣導?有沒有提供誘因去引導地方政府積極參與中央的去產能政策?地方政府與地方「僵屍企業」的利益關系,以及財稅收入問題有沒有納入執行時的考慮因素?在總體經濟發展的架構下,中央政府針對「僵屍企業」的處理有沒有一個明確的優先順序?和跨國企業的合作有沒有納入考量?這些問題其實都可能延伸出不同的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一帶一路」大戰略在這問題上可能是個兩面刃。它透過協助沿路國家發展基礎設施,共同發展科學園區,推動國內產能過剩的鋼鐵水泥產業走出去,緩解產能過剩的問題。然而,這一兩年中國各地方政府都競相爭取中央政府支持其發展「一帶一路」,推動國際城市間的合作,例如廣州和馬來西亞推動馬六甲港口升級計劃。「一帶一路」的發展速度可能已經遠遠超過中央政府所能控制的范圍,各地方重疊性投資的風險也慢慢加大。不久之後,等到月圓之夜(總體環境惡化)「僵屍企業」又會出來走跳吸血了。
在總體經濟發展的架構下,中央政府針對「僵屍企業」的處理有沒有一個明確的優先順序?和跨國企業的合作有沒有納入考量?這些問題其實都可能延伸出不同的結果。(聯合早報)
作者康瑞嚴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訪問研究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