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Uber 182億美元天價估值令人摸不頭腦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6-09 11:13


導語: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絡版今天刊登題為《Uber 182億美元估值令人摸不頭腦》(Uber’s $18.2B Valuation Is a Head Scratcher)的評論文章稱,雖然Uber看似前景廣闊,但通過細緻分析不難發現,該公司其實存在很多先天缺陷,根本無法支撐182億美元的天價估值。

以下為文章全文:


租車應用Uber執行到位,目光遠大,但剛剛給予該公司182億美元的投資者或許忽視了一個問題:Uber的“護城河”其實很淺。這意味數量多的競爭對手或許不用費多大力氣就可以搶奪Uber的業務,從而限制其最終的發展規模。

我為什麼這樣認為?我最近詳細採訪了每位Uber司機和出租車司機。(由於我自己沒車,但卻經常旅行,所以在城市裏總是使用Uber。)他們都很健談,而我得出的主要結論是:司機只是看重經濟利益,看重的是價格;他們不會對Uber保持特別的忠誠。

最老練的Uber司機有兩三部手機,每一部手機對應一家租車公司。一位舊金山司機為一家私營出租車公司開出租車,但他也有一部Uber手機,還有一部專門接聽Uber競爭對手Lyft電話的手機,以及一部專門為Uber抄襲者Flywheel准備的手機。他還有第四部手機,專門接聽出租車公司調度員的訂單。

不僅如此,他車上還配了一台POS機來接收信用卡付款(Uber和Lyft不使用這種設備,因為這些服務會自動扣款),因此他的車上時刻都有5個屏幕處於開啟狀態。

我相信此人將成為未來的范本,這顯然對Uber不利。

Uber 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表示,Uber將顛覆交通行業,“讓私家車成為過去”。

這的確是個很宏偉的目標,但問題在於,Uber進入的其實是一個沒有什麼阻力的市場,他們的服務本質上就是一種沒有差異化的品。該公司目前為止的高速增長(我並不知道具體數據,但卡蘭尼克號稱其營收每半年都能翻一番)其實是很容易達成的目標——通過向新的城市擴張便可實現,尤其是在出租車普及率較低的地方——而出租車司機的不滿可能也只是暫時現象。(當我詢問那些對Lyft十分忠誠的司機,他們為何喜歡這家公司時,他們的回答是:因為該公司對他們更好。)

從這兩方面來講,Uber的增長都令人想起Groupon,但Groupon后來的遭遇已經所周知。

我租車服務“沒有阻力”是因為Uber與Lyft正在掀起價格戰,這兩家公司都在推廣低價,而乘客天生對價格十分敏感。盡管Uber使用它的資金來打壓Lyft等競爭對手,但Lyft的模式的確比Uber簡單,而且重點在於招募普通人,而非專業司機。這個市場的確不難進入。

與蘋果和谷歌這種擁有自己生態系統的公司不同,除了應用和派遣服務外,Uber什麼都沒有。因此,Uber只能參與到更大、更多樣的生態系統中,也就是交通運輸系統。而在這個系統中,駕駛員和乘客隨時都有更多的方案可選。

我相信,Uber的投資者肯定認為該公司今后可以通過神奇的方法實現差異化,並主導市場。但這種從A到B的運輸服務,根本無法實現Facebook那種“贏家通吃”的效果。

Uber也自稱其業務不會僅僅局限於一種交通運輸方式,它還在紐約嘗試快遞服務。這便給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間:Uber有朝一日可能會上門收取乾洗衣服,甚至幫你支付慈善捐款,但之前從事這些服務的企業(例如TaskRabbit)增速卻很一般。如果有人認為Uber有朝一日可以成為“最后一公里”領域的UPS,使得亞馬遜這樣的企業實現當日送達,那只能算是一番空想。

即便按照最激進的模式來對Uber進行評估——假設該公司在5年內拿下全球50%的出租車市場——其估值仍然不足182億美元。正如風險投資家、Uber競爭對手Lyft的投資者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所:在科技領域,早就是錯。Uber是租車市場的先驅,但這個市場的規模並不明確。投資者可能會高估Uber潛在的營收規模。(書聿)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