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東北經濟衰落調查:國企為何守著金飯碗還沒飯吃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2-25 08:01

  東北經濟衰落調查:國企為何守著金飯碗還沒飯吃
東北經濟衰落調查:國企為何守著金飯碗還沒飯吃

共和國版圖上,東北三省舉足輕重——

作為中國工業原料和裝備的高地,它以獨有的優勢支撐和引領著中國工業化進程。

2014年東北三省經濟增速大幅回落,引發廣泛關注,有人甚至以“斷崖式下滑”來形容。

東北經濟怎么看,東北振興怎么辦?

解析“新東北現象”這個樣本,實際上就是回答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而實現新發展、新跨越。

東北經濟是否進入寒冬?

數九嚴冬,東北大地滴水成冰。

大連灣,零下20攝氏度。上百名工人齊聲喊著號子,為一座名為“西方巨人”的海上石油鉆井平臺,進行最後的組裝。

天氣的冷對東北人來說算不了什么,但經濟的冷卻讓他們不免憂心忡忡。

“我們正在吃老本。”迎著刺骨寒風,站在碼頭上的大船重工副總經理殷學林對記者說:“從去年到現在,我們只接到一個新訂單。”

感到寒意的,豈止大船重工?在這個冬天,東北的煤城、鋼城、油城,感受同樣強烈。

我們北上吉林、黑龍江。

吉林石化生產艱難,虧損嚴重,成品油堵庫。

龍煤集團,這家擁有24萬職工的大型企業,11年前曾以拯救者身份重組了“四大煤城”,如今卻成了被拯救者——去年虧損約50億元,靠地方政府“輸血”度日。

大慶油田,一直創造著共和國自力更生的輝煌和傳奇,從今年起每年減產150萬噸原油。黑龍江將因此減少60億元的稅收。

翻開東北三省的賬簿:2014年,遼寧、吉林、黑龍江的經濟增長速度分別降為5.8%、6.5%、5.6%。

這里雖有主動擠水分的因素,但經濟熱度不足也是不爭的事實。

難道東北經濟,真如這寒冷的天氣一般?

沈陽市鐵西區。“1000000”,一座晶瑩剔透的數字冰雕,吸引了我們的目光。這是華晨寶馬公司慶祝第100萬輛寶馬車下線的創意之舉。

走進焊接車間,近700臺機器人,搖頭晃腦,來回穿梭,火花飛濺中,忙碌作業。流水線上每隔幾分鐘就躍出一匹“寶馬”……

2014年,華晨寶馬產值突破1000億元,產量近29萬輛,增長34%。

華晨寶馬“一馬當先”。米其林、普利司通等數十家企業隨之而來,在鐵西形成了“群馬奔騰”的產業集群,每年產值數百億元。

冷還是暖,寶馬有自己的預判:

它們在鐵西的投資不僅是整車,還有最新型的發動機、研發中心……在上輪合資合同到期的前幾年,寶馬就主動提出將合約延續至2028年……

在東北采訪,記者注意到,雖然一些傳統產業舉步維艱,但高新技術引領的后起之秀卻長袖善舞。

室溫20攝氏度,與室外溫差近40攝氏度——大連金普新區,我們乘坐電梯,下到一個深19米、面積1.5萬平方米的地下車間。這是光洋科技的地下機床王國。一排排機床代表著世界先進技術,都源於他們的科技創新。

“這里一年365天溫暖如春,溫差不超過1攝氏度。濕度、溫度、震動的些微變化,都會影響到機床生產的精度。”董事長於德海向記者解釋道。

就在這座地下工廠,於德海團隊研發的五軸聯動機床,打入了機床鼻祖德國的市場,令西門子、發那科等國際巨頭側目。

就在一些企業發愁產品過剩時,於德海也在“發愁”,不過愁的是訂單太多,產能太小。他告訴我們,公司正在籌建一座24萬平方米新的地下車間。

“一汽獨大”的長春市,科技型“小巨人”企業保持兩位數增長,成為經濟發展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這批擁有知識產權、市場應變能力強的創新型企業在茁壯成長,對這個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形成多點支撐。

這就是新常態下之東北。凡是產品單一或居於產業低階的企業,出現了經營困難;凡是產品結構優化,技術領先的企業,都保持著旺盛勢頭。

雖然東北三省經濟增速全國“墊底”,但是就業、物價、收入穩定。遼寧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7%和8.6%,吉林分別增長8.8%和10.2%,黑龍江則增長8.4%和11.6%。居民收入跑贏經濟增長速度,這是多年少有的。

比較東北三省的“三駕馬車”,消費的“馬車”拉力強勁,增長均在10%以上。

地處大連的全國最大零售百貨商大商集團,去年在全國新開60萬平方米百貨商場,銷售收入突破1700億元,增長15.7%。

大商集團副總裁鹿璐說,東北的門店占到六成以上,效益不僅沒有下滑還在增長。

臨近春節,東北各大商場熙熙攘攘,紅紅火火。家住沈陽鐵西區滑翔六小區的老工人田素民說:“都在嚷嚷‘東北告急’,你看我們‘急’嗎?”

在大連市甘井子區,秀山路13號樓是30年前的老樓了,剛剛新加了7厘米厚的保溫層。老樓穿新衣,暖和又漂亮。

傍晚時分,51歲的董廣蘭把我們領進了家,一股暖意撲面而來。“以前冬天,屋里都上霜,鋪上電褥子才敢睡覺;現在穿著秋衣秋褲都不覺得冷。”董廣蘭說,“這樣的‘暖房子工程’,暖到了老百姓心坎里。”

大連市“暖房子工程”,投入24億元,為600萬平方米老房子穿上冬衣,惠及6萬多戶家庭。

冷中有熱,降中有升,憂中有喜。東北經濟,就像太陽下的多棱鏡,有光有影,復雜多面。

有人擔心,東北當前遇到的問題,會不會是“輪回式”的下滑,重現上世紀90年代的“東北現象”?

“不會!”沈陽市鐵西區委書記閻秉哲斬釘截鐵地說,“那時,職工下崗,大家沒飯吃,真是一籌莫展;今天我們抗風險能力大大增強了。”

這就是東北——“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這就是中國——面臨著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又孕育著轉型升級的無限希望。

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東北振興還有哪些問題有待破解?

外部性問題、暫時性困難、周期性調整,這些是東北經濟當前“遇冷”的全部原因所在嗎?

10多年前,上一輪東北振興戰略啟幕時,在遼寧省政府研究室工作的韓東太,參與了向國務院報送材料的起草工作。

10多年后,已到省服務業委員會工作的韓東太發現,政府在剖析當前問題時,仍是“體制性、機制性和結構性等深層次問題”。

“10多年過去了,我們究竟哪些變了,哪些沒有變?”他的發問引人深思。

毫無疑問,東北振興十年取得了巨大成績,但也並不意味著所有問題都得到解決,尤其是一些深層次矛盾。

解答這一問題,不妨借用“加減乘除”這一四則運算,來分析東北振興的變與不變。

——加法。從2003年到2012年的10年間,東北三省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翻了兩番多,年均增速達12.7%;城鄉居民收入也大幅度提升。但在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投資一枝獨秀,對經濟貢獻率超過60%。財稅來源中,房地產一業獨大,在許多地區占比達到四成多。

——減法。一些本該淘汰、限制和轉型的落后產能,投資規模不降反升。如鋼鐵、水泥、造船等擴張迅速。有的省水泥過剩產能最高時達到45%。

——乘法。從投資拉動轉變為創新驅動,會對經濟發展產生乘數效應。然而實際上,東北工業“一柱擎天”和結構單一的“二人轉”狀況沒得到根本改變,傳統產業和產品仍占大頭,“原”字號、“初”字號產品居多,結構調整和升級轉型仍在爬坡過坎。

——除法。從管制到服務,政府簡政放權會對提高市場效率產生除數效應。但由於行政體制改革沒有完全到位,對經濟工作“管、把、看”的老問題沒有根本去除,導致全社會市場化程度不高,民營經濟大多忙於“搞配套”和“跑龍套”,營商環境仍是短板。

“東北振興十年,總體上‘加法’做得多,減法、乘法和除法,相對做得不夠,有待補課。”遼寧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梁啟東直言不諱地指出。

十年來“加減乘除”的多與少,直接體現在當前微觀層面的好與壞。

沈陽鐵西區,我們走進沈陽機床(000410,股吧)集團的車間。

這是一家“一五”時期崛起的大型國企,它生產的車床c620-1,曾用作1960年版2元人民幣的圖案。

車間電子螢幕上,一幅銷售曲線圖訴說著十年振興的業績:

2002年1.5萬臺、2004年5萬臺、2011年10.5萬臺……短短9年,沈陽機床集團從世界排名第36位,飆升到世界第一。

“那時候賣機床就像賣汽車了。我突然有一種高處不勝寒的恐懼感——再這么增長下去,將來機床賣給誰啊?”回憶起那段紅火的日子,董事長關錫友不勝唏噓。

果不其然,2012年,機床行業需求萎縮,他們生產的“大路貨”滯銷。2013年,利潤首次出現負值。如果沒有它的高階智慧機床i5上市打出一片天地,沈陽機床的日子會更難過。

不少企業,市場紅火時忙著擴產能、賺快錢,顧不上轉型升級;一旦需求萎縮,擴張的產能頓成累贅。

不少企業,仍處於“高階產業中的低階”,用外國的生產線和零部件,干組裝加工的活兒,掙微薄的利潤。

東北一家民用飛機公司,承擔大型客機機翼制造項目,是波音、空客等公司的重要合作商。

公司負責人坦承,“我們干的活相當於一架飛機工程量的三分之一,但利潤只有十分之一。”

在另一家大型國企的車間里,我們看到的是清一色的外國設備。企業老總說,也曾買過一臺國產機床,但精度不夠,只能用來干些粗活……

生產工業母機的地方,不用自己的機床;在共和國裝備制造業基地,一些關鍵設備仍依賴進口。這是為什么?

是技術的差距,更有體制的弊病。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東北的科研成果常是“墻里開花墻外香”——東北是科研院所云集之地,僅中科院在遼寧就有6個研究所,但成果在當地的轉化率一直偏低。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主持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烴技術”,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這項技術早在2011年就在省外實現商業化運營,在遼寧卻遲遲未能落地。

“為什么守著金飯碗卻沒飯吃?”

“一些國企缺乏創新激勵機制,決策慢,常常要幾個月才能拍板;南方不少企業卻主動上門找技術,當場拍板購買,有的甚至成果沒出來就先付定金買斷……”一位科研所負責人說。

這還不夠發人深省,令人警醒嗎?

“東北經濟的下滑之勢,表面看是外部需求不足,投資拉動減弱所致,實質是沒有根本解決的體制性、機制性矛盾的集中爆發。”這是我們在調研中,政府部門負責人、企業家和專家的一致看法。

做大蛋糕,解決了當時最突出的“吃飯”問題,這是上一輪東北振興的最大成果;做精蛋糕,力求“吃好”,這是新一輪東北振興的根本出路。

顯而易見,東北面臨的這一輪沖擊,是對體制機制和結構性問題的直接沖擊。如果說,上一次轉不過去、調不過來,還能活得下去,那么,這次不轉、不調,就不是活得好不好的問題,而是能否活得下去的問題。

“生存,或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哈姆雷特式的發問,對今天的東北經濟同樣適用。

遼寧省委書記王珉說,這是我們最後的機會!

與橫亙眼前的體制、結構障礙進行決戰——這是當今東北人無法回避的歷史命題。

機遇大,還是挑戰大?

白山黑水,林海雪原。

這里,注定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關鍵之戰。

機遇與挑戰,究竟會鹿死誰手?

這,考驗著東北人的勇氣和智慧。

——東北三省負責人,如同這場戰役的前線指揮官。在他們看來,東北正迎來新的歷史機遇。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全國發展全域出發,對東北新一輪振興作出戰略部署,提出明確要求。

國務院出臺了《關於近期支援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35條具體政策措施,為新一輪振興加油助力。

近期,東北三省召開的兩會上,傳遞出新的訊息:

——遼寧省,提出“創新、改革、市場、開放”四個驅動共同發力,激發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的內在動力;

——吉林省,將全省的投資比作“壯馬”、消費是“瘦馬”、出口是“小馬駒”,今後想方設法喂肥養壯后“兩匹馬”,實現經濟發展的動力切換;

——黑龍江,提出把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

新常態下抓機遇,東北人的觀念在變。

關於“速度”問題,大連市委書記唐軍說,遼寧過去速度情結很濃。國際金融危機來臨時,遼寧的口號還是彎道超車。

“現在,照著原來的模式跑,跑得越快死得越快。速度下來了,可以讓我們靜下心來想想怎么樣把體制機制問題、結構問題解決好。”

大連市開年頭件事,不再如往常抓項目,而是確定了7個重點題目進行調研,改革與創新擺在了第一位。

新常態下抓機遇,東北經濟的面貌在變。

冬季的長興島,略顯荒涼。

在恒力石化園區,我們看到密布的粗大管道,吐著白氣,園區內一片忙碌的景象。

幾年后,恒力和中石油總計4500萬噸的煉化一體化項目完全投產,產值將達到1萬億元,相當於再造一個大連。其煉化項目立足高階和精細化工,粗放發展的老路一去不復返。

“國家戰略,是我們在長興島投下700多億元的信心所在。”恒力石化大連公司總經理陳琪充滿自信。

去年下半年以來,數百家央企、民企乘勢北上尋覓商機,僅遼寧就簽約合作項目191個,在建項目投資總額8200多億元……

——借船出海,借路入關,東北經濟要搭乘開放的機遇。

這條“船”是“一帶一路”的大船,這條“路”是“京津冀一體化”的協作之路。

“一帶一路”、“京津冀一體化”,是黨中央、國務院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為東北三省鋪就了通往振興的“黃金頻道”。

綏芬河,黑龍江東南邊境小鎮,連接東北亞的“黃金樞紐”。

去年底,由中俄法三家公司合作運輸的24個集裝箱,滿載木制地板,從這里啟運,經由鄰近的俄羅斯東方港轉為海運,發往廣州黃埔港。

這打破了以前黑龍江海運只走大連港(601880,股吧)和營口港(600317,股吧)的模式,大大節約了成本。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從綏芬河口岸借港出海。“一帶一路”的“大船”,讓黑龍江這個內陸省份走向海洋……

吉林省致力於打造貫穿中、俄、蒙、朝的大圖們江國際頻道;遼寧省在推進遼蒙歐等歐亞鐵路頻道外,還規劃利用新開辟的北極航道直達歐洲。

“一帶一路”擴展了東北的國際觸角,“京津冀一體化”又讓東北更緊密地融入國內大市場。

山海關外,遼寧東戴河海濱。370多個外來投資項目如珍珠散布其間,其中240多個高新技術企業有不少來自京津冀。

“東北與京津冀地域相鄰,互補性強,可承接產業梯次轉移、接受高新技術輻射。”遼寧省發改委主任王金笛說,目前在綏中東戴河建設的“海岸中關村(000931,股吧)”已初具規模,正在從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中分享紅利。

——危中求機,機中求變,東北經濟緊抓創新的機遇。

當有人抱怨商機難覓時,大商集團副總裁鹿璐卻危中見機:“今年地方商業轉型重組不是商機嗎?線上營銷火爆不是商機嗎?”她說,新常態就是創新的常態,意味著要有新思路、新模式、新業態。

當有人哀嘆經營困難時,大連商品交易所理事長李正強卻說:“我們的機遇來了——企業對風險管理需求正在大幅提升。東北振興中能源產品大進大出,價格波動越來越大,企業會更多地利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

當有人埋怨市場疲軟時,沈陽遠大集團控股會總監賀先文卻說:“市場沒有永遠好的時候,但任何市場都沒有走到頭的時候,關鍵是能不能靠改革引領創新、靠創新創造市場。”

……

置身沈陽鐵西區的中國工業博物館,我們仿佛在穿越百年來中國工業發展史。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鐵西,拔地而起的煙囪林立密布,那是當時工業化最典型的標志……后來,煙囪炸了,先進的生產線運轉起來了,那是振興十年的工業化標志……今天,以智慧化、個性化、人性化為特征的工業4.0正在向我們走來。

當工業4.0時代到來時,東北人看到了危機,更發現了機遇。

機器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在沈陽新松機器人公司,記者大開眼界:

機器人滿車間來回穿梭——根據指令到倉庫取貨,搬運到工位上;然后由機械手裝配零部件。此后的噴涂、烘干、檢測、成品入庫,全由機器人完成。

新松的技術與歐美比肩,產品銷售火爆,但絲毫不敢放慢創新的腳步。公司董事長曲道奎說:“數字化時代,全球市場上不會再有任何空隙。一旦落伍,不但吃不到肉,可能連喝湯的資格都沒有了。”

憂患意識背后,是搶抓機遇的舉措——工業4.0浪潮中,東北工業化和資訊化深度融合,催動著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嬗變。

“要想創造優勢、化危為機,必須敢打市場牌、敢打改革牌、敢打創新牌。”

中央領導的諄諄囑托,正在成為東北干部群眾的共同行動。

何以解憂,唯有改革

重振東北雄風,必須重振改革的雄風。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林木西說,計劃經濟在東北進入最早,退出最晚。與東南沿海相比,政府的手伸得太長,市場的手又顯疲弱。機制不活,就引不來投資,留不住人才,調不了結構,搞不好創新。

一位政府官員說,東北振興抓住了改革,才能抓住機遇。抓不住改革,一切都會化為泡影。

東北人並不缺乏改革的勇氣和實踐。中國工業博物館里,沈陽電工機械廠承包協議、沈陽防爆器械廠的破產公告、金杯汽車(600609,股吧)的股票……

一幅幅照片,一幕幕場景,真實地記錄了中國改革歷史上的一個個首創:第一家破產企業,第一份廠長承包責任書,第一家大型國企股份制改造……都誕生在東北。

當前,全國都按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快進鍵”,東北要振興,必須拿出昔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決心,蹄疾步穩地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梁啟東說,東北要振興,不是小打小鬧的改革,而是要拿出背水一戰的決心,徹底滌蕩制約東北振興的體制性機制性弊病。

——改革,要有涉深水、闖險灘的勇氣。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在考驗著東北。

一位市委書記感慨:為什么東北出不了馬云?市場化程度不高、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的背后,是政府管得太多太細,沒有提供馬云們成長壯大的土壤與水分。

調研中,我們曾問多位企業家:“對政府有什么要求?”

他們異口同聲:“放手!”

“政府這只手要用對地方”,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剛認為,從“大水漫灌”到“精準發力”,從“審批管制”到“加強服務”,東北政府部門管理經濟的手段,要與時俱進,不斷適應新常態。

啃下國企改革這塊硬骨頭,在考驗著東北。

“一米的鋼管、幾顆螺絲,民營廠子拿這些都當寶。”東北某大型國企的一位老工人說起來都心疼,“我們卻浪費了,不當回事,‘一厘錢精神’沒了!”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20多年了,大鍋飯、鐵交椅、能上不能下,在東北一些國企還是常態。在推行混合所有制方面,有些地方還畏首畏尾,瞻前顧后。

東北特鋼旗下的撫順特鋼(600399,股吧)最近完成了20多億元的定向增發,管理層和員工持股后,企業立刻換了個樣兒。

東北特鋼董事長趙明遠深有感觸地說:“我們國企遇到的問題,不是市場問題,很多是自身問題,要大膽地改啊!”

加快金融體制等配套改革,在考驗著東北。

融資難、融資貴,攤薄了裝備制造業本已微薄的利潤。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分離,阻斷了東北工業快速上升的頻道。

沈陽鐵西區曾對區域內36家大企業作過調查,發現通過銀行貸款等傳統方式融資的占96%,直接融資、購買新興融資產品的僅為4%。

沈陽金融商貿開發區管委會主任李曉東說:“東北工業的特點是規模大、資金技術密集,回收期長,風險較高。東北振興,離不開金融改革,離不開產融結合的支撐。”

——改革,要有攻堅克難、永不言敗的精神。

東北人生來就有豪邁之氣。在東北,我們結識了這樣一批企業家:

他們有勇氣,從不退縮,絕不低頭。

沈陽鼓風機集團走了一條引進消化再創新道路。當他們的產品呱呱墜地時,從國外進口的同類產品價格應聲下跌三分之一。

國外公司因此向沈鼓關上了技術引進的大門。董事長蘇永強鉚著勁說:“我們自己干!”

此后,沈鼓的技術步步緊逼,有國際大公司跑來談收購,蘇永強一口回絕;再次跑來時,他們要挖蘇永強去,開出了天價,同樣被斷然拒絕。

如今,訂單一天天在減少,老蘇的日子並不好過。可他有辦法,不但賣產品還在賣高階配套服務,去年實現了2億元的盈利。

老蘇說:“再困難,也要把陣地守住。丟了,咱中國人就沒有說話的份了。”

他們有志氣,自力更生,頂天立地。

光洋科技董事長於德海談起搞數控機床的初衷:

辦廠之初,從德國一家企業進口幾臺精密機床,價格談妥了,合同也簽了,德國海關就是不放行,說是怕技術外流。

“受了刺激,我就決定搞自己的機床。”

拉起一支技術團隊,十年磨一劍,投入十億元,先進的五軸聯動機床也生產出來了。

一家外企來了,用高薪挖老於的技術團隊。

老於做起了“思想政治工作”:你是想掙錢,還是想干事業,自己選擇。想干事業就要造中國人自己的機床。

結果,幾百人的技術團隊一個也沒走。

他們有骨氣,咬牙負重,悲壯前行。

風雨六十余載,他們始終是中國工業的脊梁,生產著“國之重器”;他們是“共和國的長子”,即使付出巨大犧牲,也默默承受,義無反顧。

提起十多年前的困難,遼漁集團董事長劉建君眼眶濕潤了:“我們是從窮困潦倒中爬出來的,如今走出來了,也站起來了!當前又遇到困難,但企業家從來不怕困難,從來不怕挑戰,就怕沒有信心!”

北方重工董事長耿洪臣說:“金融危機來了,別人可以裁員減薪,我們不做。今天困難再大,我們勒緊褲帶,也要保證員工不下崗,工資不下調。我們是國企,要講責任與擔當。”

大連機床集團董事長陳永開說:“我們裝備制造到了要咬牙跺腳的時候了,必須在改革創新中求生!”

……

面對這些企業家——我們仿佛看到石油戰線的英雄王鐵人,看到鋼鐵行業的勞模孟泰,看到機械工業的尖兵馬恒昌小組……

一脈相承的拼搏、奮斗、創業精神,正是東北振興的希望所在!

67年前,在解放戰爭的關鍵時刻,遼沈戰役扭轉乾坤,成為決定中國命運的前哨之戰。毛澤東說:“這樣,就使我們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

67年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新一輪東北振興,就是一場新“遼沈戰役”。習近平指出:“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這是一場攻堅戰。東北既要卸掉歷史包袱,又要克服當前的困難,更要解放思想,堅定信心,破解深層次矛盾。正如沈陽市委書記曾維所說,東北既要殺出一條血路,更要闖出一條新路。

這是一場必須打贏的決戰。東北振興,決定著東北發展的命運,更擔當著引領中國工業轉型的重任,只能成功,沒有退路。

這也是一場持久戰。世界上諸多老工業基地轉型,大都經歷了三四十年較長過程。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范恒山說:“不要指望短期內就會畢其功於一役,但只要方向對、不停步,就一定會實現振興。”

鐵西,寬闊的大道上,一只紅色鳳凰背負火球昂首向天。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這是東北振興十年留下的歷史印記。

今天的東北,需要一次新的涅槃!

記者何平、劉思揚、趙承、徐揚

文章標籤

鉅亨號貼文

看更多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