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鄭風田:如何管住地溝油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1-07-01 09:16

地溝油問題被揭露出來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但地溝油至今仍然是一個問題,這必須要管好餐飲業的出口,強制統一收購餐飲垃圾,然后統一供給生物燃油加工企業。另一方面,對地溝油生產企業一定要實施嚴厲打擊,讓它們無處遁逃。

第一財經日報7月1日發表人民大學教授鄭風田的文章指出,地溝油成成為問題已不是一天兩天了,必須要管好餐飲業的出口,強制統一收購餐飲垃圾,然后統一供給生物燃油加工企業。另一方面,對地溝油生產企業一定要實施嚴厲打擊,讓它們無處遁逃。

近日,新華社記者通過暗訪多家北京、河北、天津等地的地溝油生產黑窩點,發現過去屢次被監管部門否認的地溝油生產企業,其實已經做大做強,有些企業日加工能力已近百噸,生產技術也升級換代,地溝油與色拉油愈來愈像,造假技術出神入化。成品地溝油與一般色拉油技術識別也愈加困難,這些“泔水變寶”的廢油,通過“地下渠道”不斷流向食品加工企業、糧油批發市場,甚至以小包裝形式進入超市。

地溝油究竟到了何種程度呢?據北京市的統計,目前僅北京每天餐廚垃圾產生量就多達1750噸,還有餐廚廢油脂60噸左右。整個中國的量更難估計,據說國內餐飲行業每年產生的廢棄油脂約有250萬噸,如果加上食用油生產企業在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油脂,數量超過300萬噸/年,占到全部食用油消費量的10%左右。

更有武漢工業學院何東平教授的估計,中國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溝油有200萬噸到300萬噸,中國人吃10頓飯可能就有一頓碰上地溝油。還有記者調查稱,目前從事地溝油生產屬暴利,食用油的價格是6000元/噸,而地溝油的成本約為300元/噸,提煉出來的地溝油可以賣到3000元/噸,“地溝油”行業一年的暴利可達15億~20億元,職業掏地溝油者一個月的收入可達上萬元。

地溝油問題被揭露出來也不是一天兩天了,監管部門也不是不重視,比如2010年國務院還出臺了專門文件國辦發〔2010〕36號文:《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地溝油整治和餐廚廢棄物管理的意見》。可是,為何快一年過去了,這些生產地溝油的企業不但沒有消亡,還堂而皇之地大規模存在呢?我認為有以下核心原因:

其一,是目前監管體制的問題,看似十數個部委在管食品安全,但其實誰都不管。過去常講“八個部門管不著一頭豬”,“十個部門管不住一個豆芽”,雖然新的食品安全法把監管部門合并到了六個,但按最新的統計還是有十三個部委在管食品安全。一個瘦肉精,本應是養殖環節的事,但出事了哪個部委都不承認是自己管轄的,都認為跟自己沒關系。這不是監管縫隙的問題,而是逃脫責任。所以說目前中國食品安全分段監管體制的問題太大,必須改變,完全應該對人民群眾反映嚴重的問題食品一管到底:瘦肉精、劇毒農藥等應由農業部門一管到底;地溝油、過期食品、添加劑濫用等,應由衛生部門一管到底。而從遠期看,應該逐步把食品安全監管合并到一個部門去,就如環境問題由環保部統一監管一樣。

其二,是跨地區監管基本上變成了誰都不管。一個完整的地溝油產業鏈,把其中的環節放到了不同的行政區域,比如這次的北京、天津、河北,這種跨地區聯合作假增加了查處的難度。

目前中國的食品安全監管按屬地監管,北京的地溝油出了京,就無人去管了。而河北的加工廠,受制于地方保護主義,當地的監管部門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反正銷售地不在本地。如何協調跨地區的監管,解決地方保護主義,也是目前中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存在的最大問題之一。

其三,是泔水出口一直沒有落實,缺乏激勵。按道理講,泔水油并不是一無是處,還是有不少用處的,完全可以變廢為寶。比如荷蘭人可以用它來做飛機燃油,中國也經常用來喂豬。筆者以為最值得借鑒的國家是飲食習慣與中國類似的日本,日本人對餐飲業的廢物有著嚴格的管理,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收購與處理餐飲廢物,日本人也把它變成了生物柴油等生物燃油,給城市垃圾車和客車提供燃料,讓垃圾車燒地溝油,廉價而有效地解決了地溝油問題。

目前中國的困境是,一方面生物柴油原料來源極為缺乏,另一方面卻是餐飲廢油放任自流。按道理講地溝油是上好的生物柴油原料,為何不能形成完善的產業鏈呢?那當然是地溝油變色拉油的暴利所致。

所以,必須要管好餐飲業的出口,強制統一收購餐飲垃圾,然后統一供給生物燃油加工企業。另一方面,對地溝油生產企業一定要實施嚴厲打擊,讓它們無處遁逃。

(吳志武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