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研究報告

基金產業的現在與未來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6-12-05 17:15

-投資人不再仰賴基金業者的績效保證

作者:John Rekenthaler

◆眼見為憑

每一個業者都聲稱自己的專業比其他同業好。部分企業擅於保證它能興建最好的房舍,或者有最優秀的髮型設計專業等;但是,誰又知道真假呢?與其他產業相比,資產管理業可被視為最善於運用資料佐證的行業。事實上,基金銷售不應有過多華麗修飾的辭藻。

長期以來,基金推廣大部份是透過生動的故事敘述。的確,在生動講述一檔基金的優點之時,勢必會帶到基金績效;不過,資產管理業者多會突顯該基金於特定期間內的出色表現,但時間區間未必夠長,以至於僅能做參考資料使用。一檔基金在成立之後,可能有幾年優異的績效打敗其競爭對手,業者則藉此積極宣傳該檔基金過去的成功表現得以延續,並能持續獲得投資收益,這種情形已為基金行業的常態。

然而,過去 15 年,前述的情形已大幅改變了。關鍵的轉折點發生在 2000 年-2002 年的科技泡沫化。於新的千禧年之始,大多數新基金 (含:傳統式共同基金、更新的 ETF) 的資產,進入費用比大於 1% 的資產類別。受惠者包含主動式管理的美國成長股票型基金,並因此成為銷售冠軍,以至於業者能量身打造行銷話術,加上近期強勁的報酬表現,持續強調這類型基金將保持領先。如同以往,許多基金業者的績效保證都未能實現;久而久之,投資人就會改弦易轍。換言之,Rekenthaler 認為,投資人不再信任基金業者的保證,並將眼光放在實證之中。

1) 投資費用

事實上,指數型基金掀起的潮流,也是隨著投資人調整主動式基金而起。前述的轉變主要來自於投資顧問薪資結構的改變,從以佣金為基礎,轉變為以管理的總資產規模為依據。在後者的結構下,投資顧問並未有任何理由將股價較高的股票賣出,尤其交易基金已不再收費以支付理財顧問的佣金。的確,原因在於投資顧問能透過為客戶省下費用的方式,突顯其顧問價值,以至於他們積極尋找費用最低的股票,機構法人級別的基金也因此廣受青睞。

然而,經驗老到的投資顧問也開始重視投資費用。被晨星、華爾街日報、各式月刊廣為論及的領航創辦人柏格 (John Bogle),他也同樣感受到投資人重視費用的趨勢。相較於以往,零售端直接申購的投資人也越見偏好低費用的基金。資料顯示,投資人的觀念漸偏向為 "每省下的一元,即為賺到的一元"。

2) 穩定的投資表現

任何策略或者任何經理人的確能成功多年;但重視資料實證的投資人,他們的要求不僅止於此;而投資評估參考的區間應該超過幾十年,但會對基金評估產生問題。不過,可透過不同方式來縮短評估流程,如:藉由與其他經理人比較、追蹤基金公司過往的紀錄、或與其他同業的相似基金做比較等方式。但這並沒有其他方式可迂迴而至,即使一檔主動式基金定價合理,投資人依然難以僅是參考數字做決定。此時,投資人可能會用直覺來下決定。

基於前述理由,程式化投資策略逐漸受到歡迎。僅有少數基金經理人能有 20 年的操盤紀錄;然而,任何回歸測試、程式投資策略等都能提供數十年的歷史資料。不論他們的投資結果能延續到未來,亦或者趨勢會漸漸褪去,但成果都會留存。前述是 ETF 策略的基本,然它們應被視為主動式而非被動式管理。

3) 透明度

重視實證的投資人不會輕易相信基金公司的說法。歷史資料反映,相信基金公司行銷話術的投資人已面臨損失。在過去幾十年間,基金公司積極包裝旗下的基金風險,導致投資人面臨超額損失;有時,基金公司會使用混淆視聽的方式來闡明投資組合。法規允許將基金業者將部份的基金持股歸納於 "其他" 之中。此外,衍生性商品部位常難以去建立模組追蹤。而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中,資產管理業者往往在言談中隱藏陷阱,(往往問題不在於資產管理業者說了甚麼,而是他們忽略未談的內容)。

指數型基金與 ETF 消弭了前述的疑慮。以美國的指數型基金為例,它們必須每季揭露明細,而其追蹤的基準指數,揭露持股的頻率則更為頻繁。實務上,指數型基金投資人享有相當的資訊透明度。而受惠於這類型商品的架構基礎,ETF 投資人確實具有如此的優勢。

基金產業從銷售希望,轉變成銷售一個具體商品的過程仍未完成。關鍵在於許多 ETF 策略專家未能掌握實際的原因。他們能運用回歸測試展現優異報酬。然而,他們無法完全解釋的是,午餐為何會存在;且這頓午餐未必是免費的。所以,上述策略的代價為何?哪些隱含的風險假設尚未實現?為何不是所有投資人都想持有這些有價證券?

因此,儘管重視實證的投資過程並未健全。然而,發展方向卻相當清楚。投資人與他們的投資顧問重視基金公司的行動,更勝於他們的言行。如此的趨勢只會更加顯著,如同雷根所言,"要信任,但也要查證 (Trust, but verify)";為基金投資人深信不疑的信念。

(本文由晨星美國撰寫,晨星台灣編譯)

c2016 晨星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晨星提供的資料:(1)為晨星及 (或) 其內容供應商的獨有資產;(2)未經許可不得複製或轉載;(3)純屬研究性質而非任何投資建議;及 (4) 晨星未就所載資料的完整性、準確性及即時性作出任何保證。晨星及其內容供應商對於因使用相關資料而作出的交易決定均不承擔任何責任。過往績效紀錄不能保證未來投資結果。本報告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涉及協助推廣銷售任何投資產品。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