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行業

尹同躍VS汪大總:未來十年 自主品牌機遇大過挑戰?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9-17 09:39

全球汽車業重心的轉移,對自主品牌來說,究竟是機遇大過挑戰,還是挑戰大過機遇。

昨日(9月16日)在成都舉行的“全球汽車論壇”企業家/經濟學家圓桌會議上,與會嘉賓產生了分歧。

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認為,隨著跨國巨頭不斷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未來十年中國本土品牌將面臨巨大挑戰;而北汽控股公司總經理汪大總則認為,這是不可錯過的發展機遇。

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

巨頭擴張加速 本土品牌挑戰加大

對于自主品牌企業,包括自主品牌零部件企業來說,實際上后面的挑戰大于機遇,盡管汪總提到未來十年中國市場容量是非常大的,但是全球的汽車大腕都已經把他們的主要精力放到了中國,包括許多零部件企業的研發中心也放在了中國,這對本土的零部件企業和汽車廠商來說實際上是很大的挑戰。

——奇瑞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同躍

“別人忽悠我們,我們不能忽悠自己,中國是汽車制造大國,但不是制造強國,汽車企業的許多技術都是非常膚淺的技術。”

昨日(9月16日),奇瑞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同躍在成都舉行的全球汽車論壇企業家/經濟學家圓桌會議上再次語出驚人。在他看來,汽車業重心向中國轉移,對自主品牌的挑戰大過機遇。

自主品牌深層研究不夠

會議主辦方安排尹同躍談談奇瑞汽車的國際化發展,原因很簡單,奇瑞汽車十多年來發展迅速,目前每月出口保持在10萬輛,在海外有16個生產基地。不過,尹同躍臨時改變了題目,講起了奇瑞汽車的發展歷程,并提醒中國自主品牌發展存在風險。

“中國是汽車制造大國,但是不是汽車制造強國,自主品牌面臨的風險很大。”尹同躍說,“現在許多企業在自主創新方面舍不得花錢,舍不得擴建隊伍,許多技術都是非常膚淺的技術。比如新能源汽車這塊,許多企業是一哄而上,但做的都是非常膚淺的分裝技術,更深層的研究還不夠”。

尹同躍把奇瑞的成功歸結于獨立生產體系的建立和品牌建設。在獨立生產和研發體系方面,1997年,許多企業還是以合資為主要目的,但奇瑞就已下決心開發自己的技術體系,培養自己的技術隊伍。現在,許多企業也認識到這個問題,開始自主創新,自己組建隊伍,開發自己的產品,建自己的品牌。現在奇瑞已經開始走自己的流程,避免了小概率事件的發生。

尹同躍也舍得在品牌建設方面投入大手筆。最近奇瑞跟鳳凰衛視獨家冠名簽約5年,還邀請梅西做形象代言人。

盡管奇瑞在研發體系和品牌方面極力進行建設,但尹同躍還是發現了一些問題。“中國汽車市場增長比較快,市場容量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占比不斷擴大,但我們和許多國家之間的差距并沒有縮小。”尹同躍說。

全球汽車大腕上門挑戰

尹同躍認為,對于自主品牌來說,包括自主品牌零部件企業,后面的挑戰要大于機遇。

盡管未來十年中國市場容量非常大,但是全球汽車大腕巨頭都已經把主要精力放到了中國,包括許多零部件企業的研發中心也放在了中國,給本土的零部件企業和本土品牌的汽車廠商帶來很大的挑戰。此外,自主品牌產品結構是非常不合理,利潤率非常低,產品品牌形象不高。中國很多的用戶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對外國品牌的迷信,中國的用戶也在不斷升級它們的產品。

尹同躍說,我們大家對汽車工業的認識以及對品牌建設的重視不夠,我們本來利潤率就比較低,再加上還要加大研發的投入,加大品牌建設力度,每一塊都要消耗我們的利潤率。對于許多企業,特別是上市企業來說,對利潤的要求限制了許多企業做這樣的事情,這是中國自主品牌面臨的困惑。我想在這個地方說,全球可能都在忽悠中國,我們自己不能忽悠我們自己,我們自己要有個清醒的認識。

在研發方面和品牌建設的巨大投資,這或許可以解釋奇瑞汽車推遲上市的原因。

北汽控股總經理汪大總:

把握天時地利 中國汽車非常樂觀

往前看的話,我們深信世界汽車工業的重心會向以中國為代表的亞太地區轉移。我們今年的產量是1700萬輛,10年以后估計會達到4000萬輛。

在我們預測中國市場的時候,所有的預測都是偏于保守的,15年前我是個跨國汽車公司駐華總經理,我們預測10年會漲5倍;現在事實告訴我,我錯了,錯了多少?不多,300%而已。所以中國汽車市場是非常樂觀的。

——北汽控股公司總經理汪大總

同樣在昨日的全球汽車論壇圓桌會議上,企業對中國汽車工業前景認識的另一種聲音來自北汽集團總經理汪大總。他對中國市場的未來充滿了信心:“我深信世界汽車工業的重心會向以中國為代表的亞太地區轉移。我們今年的產量是1700萬輛,10年以后估計會達到4000萬輛。有記者問我信不信這個數字?我本人相信這個數字。從汽車業和GDP的關系,以及汽車千人保有量等都可以說明我們會達到這樣的數字。”

汽車業重心轉移的天時地利

“我只想講一個個人的故事。”汪大總講述了一個自身的經歷:“在我們預測中國市場的時候,所有的預計都是偏于保守的。15年前我是個跨國汽車公司駐華總經理,我們預測10年會漲5倍,現在事實告訴我,我錯了,錯了多少?不多,300%而已。所以中國汽車市場是非常樂觀的。”

他認為,種種因素將導致世界汽車重心向中國轉移。而在這個轉移的過程中,民族汽車工業將起到重要作用。“很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移到中國來,很多投資集團把重心移向中國的汽車市場。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在轉變中利用了這樣的天時地利起到引領作用?”

對于引領作用,汪大總進一步解釋,“有兩個方面。第一,產品方面,如果在低碳形勢下,真正把新能源車做好,走在世界的前面。另外,傳統的業務模式必須改革,我們也有可能利用我們的天時地利創造一些新的業務模式,建立更多的同盟,共享資源。”

規模與實力提高的底氣

北汽集團的汽車產量在3年內翻了一番,從不到70萬輛到今年的150萬輛,經營業績在過去兩三年內也大幅度提高,利潤去年增加了234%,今年又進一步提高了161%。

汪大總介紹,“目前北汽正在制定十二五規劃,我們提出‘規模北汽’,過去三年翻一番,今后五年至少再翻一番。同時我們提出‘實力北汽’,世界上的競爭歸根結底靠實力,為此我們要進一步打造自主品牌,加強自主品牌的建設和新能源汽車的開發。”

“我們的行業是個全球資源整合的行業,往前看,不走國際化道路肯定是不行的。國際化道路怎么走?首先我們認為一定要有一個國際化的產品戰略。汽車行業很簡單,產品!產品!產品!沒有一個國際化的、能夠滿足國際上所有要求、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國際化只能是一句空談。”

去年并購了薩博核心資產的北汽已為自己的乘用車業務打下了基礎,而在商用車領域,北汽福田也已經從規模上做到世界上商用車最大。

圓桌上,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張寶林也站在了汪大總這邊。“最近幾年,汽車工業處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之下,我們認為,全球的汽車工業會向中國和一些新興的經濟體進行轉移。這樣的背景給我們中國汽車工業帶來了一個非常難得的歷史機遇。這次轉移以低碳化和綠色環保為主要特色,我相信這一次轉移必將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形成以低碳化為特點的新一輪汽車發展。”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