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奢華

台灣車輛產業面臨十字路口 ECFA是契機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6-16 17:36

ECFA早收清單出爐,部分產業落榜,期待擴大兩岸市場的期待落空,其中,較引人矚目得就是汽車產業。「整車」並未納入第一階段早收清單。事實上,兩岸汽車工業分工早已隱然成形,雙方各有管制及保護措施的情況下,並未充分達到分工互利的效果,國際大廠多年來都希望發展兩岸互補的生產體系,但始終無法如願,「ECFA」提供機會,也帶來挑戰,台灣汽車產業正面臨關鍵的十字路口。(彭群弼報導)

ECFA早收清單曝光,幾家歡樂幾家愁,納入清單的摩拳擦掌,不在清單上的抗議。也有被列入清單的擔心對岸低價傾銷。唯獨汽車產業最受關注,連行政院長都罕見的主動釋放利多,強調有國際性的大車廠要來台評估設廠。

台灣發展「大汽車廠」的夢想多年,有鐵頭稱號的趙耀東任經濟部長時全力推動,前後花了五年時間,卡在外銷比例與日本豐田的認知不同,功敗垂成,台灣至今,沒有任何一家車廠的產能達到20萬輛,不但如此,年銷售量最多不超過六十萬,最少只有二十多萬的台灣汽車市場,卻始終保持著兩位數的汽車裝配工廠,從好的角度分析,台灣汽車零組件產業在必須應付十幾家,上百種不同車型的需求下,發展出快速應變,少樣多量仍能保持獲利的靈活能力,但優點也是缺點,缺乏經濟規模,成本偏高,車廠獲利不易。

近幾年國際車廠整併頻頻,金融海嘯更加速產業整併,再加上大陸驚人的消費能力,搖身一變成為銷售大國,台灣因為擁有語言及文化優勢,再加上對國際車廠從不設防,多年來,一直被視進軍大陸的跳板,但兩岸關係阻隔,最後只有台灣汽車產業的高階經理人順利跳進大陸市場,升官發財,產業卻必須化整為零,在國際車廠及對岸業者的夾縫中求生存,找合作。

如今兩岸關係改善,推動簽署ECFA,一位曾經參與對岸非正式管道溝通的產業界人士形容,對於一年賣出一千多萬輛的大陸業者而言,「讓利」十幾萬輛給台灣,「根本沒有多大差別」。但多賣十幾萬輛,卻可能是台灣車廠能否獲利的關鍵。其實,大陸從未禁止台灣汽車銷往大陸,只不過,高達25%的關稅,沒有獲利空間,台灣則是禁止大陸產製的車輛直接進入台灣市場。去年開始,國內車廠與大陸合作,將部分車型轉移到台灣生產。

台灣汽車業者要擺脫低獲利,規模小的困境,進一步擴大兩岸分工,擴大出口,是重要的機會,同樣也必須面對大陸車廠的挑戰。

文章標籤

ECFA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