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生活

自由資訊和科學研究 孰輕孰重?維基百科放上心理測試惹爭議

鉅亨網鄭杰 外電綜合 2009-08-09 00:07

有些考試有標準答案,測試後可以收到一張打過分數的試卷:有些測驗則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測驗目的是探討答題者的心理。

而羅夏墨跡測驗 (Rorschach) 就是屬於第 2 種測試,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世界。

羅夏墨跡測驗 (Rorschach) 所要測的就是受測者的心理。此測驗由瑞士精神科醫生羅夏 (Rorschach)於 1921 年編製。

測驗內容由 10 張有墨漬的卡片組成,受試者會被要求回答所見卡片的墨漬形象,最後心理學家會依據答案及統計數據判斷受試者的性格。

然而,《紐約時報》報導,最近幾個月,知名線上百科網站「維基百科」(Wikipedia) 卻因為羅夏墨跡測驗,引發了激烈的爭議。

起因為 10 張原版的羅夏墨跡測驗版畫被放上維基百科,而且除了版畫之外,維基百科上還附上最常見的受測反應。

心理學家對此非常氣憤,他們認為,維基百科如此作為,就等同於將明年 SAT 測驗的答案表公開在網路上。

儘管這些圖片之前就從曾出現在別的網站上,但是由於維基百科網站較廣為人知,才引起心理學家的關切。

而這些心理學家所對抗的對象則是具壓倒性優勢的維基百科使用者。這些維基百科的使用者們共享該網站的「自由文化」精神,反對控制可以合法出版的訊息。而羅夏墨跡測驗的版畫已經創造近 90 年了,因此在美國已經不受版權的保護了。

不過,有使用者認為,此紛爭中唯一的受益者只有那些認為這是一場遊戲的人,認為所謂的勝利就是照著他們的規則走,但其實這已經傷害了科學研究。

過去,維基百科就已經因關於羅夏墨跡測驗的條目上就有 1 張測試用圖片而引起爭議,而當一名急診室醫生 James Heilman 在 6 月將相關的 10 張圖片都放上網,並且附上每張圖片最有可能出現的測試反應之後,爭議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Heilman 在訪問中說明:「我只是想要將資訊補足,我覺得原本的網頁上只有一張圖片很荒謬,所以我把10 圖片都放上去。爭論就從此爆發。」

心理學家們則認為維基百科已經危及了這分心理學界長期使用,且最古老的心理評鑑之一。

心理學家 Bruce L.Smith 表示:「越多的測試內容被廣泛地公布,測試時猜測的可能性就越高。」但他也補充,他並非指心理學這門成熟的學科會因此讓人在測試中造假,進而做出錯誤的診斷,只是這麼一來結果就毫無意義了。

對心理學家而言,讓羅夏測驗變得毫無意義是一件非常痛心的事,據 Smith 博士估計,與之相關的研究有成千上萬,主要研究關於病人的反應和特定心理狀況之間的關聯。

當然,這些辯護者承認,可以使用新的墨跡圖,只是新圖片所得到的答案,現階段沒有相關研究,也就是沒有「標準數據」可供參考。

只是更根本的問題在於,心理學家反對診斷心理的工具,落入完全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業餘人士之手。

美國心理學家協會的執行長 Steve J.Breckler 說:「我們的道德準則會規範心理學家的行為。因此在有關測試安全性方面,我們不支持將圖片放在任何人都可以取得的地方。」

田納西大學榮譽教授 Alvin G. Burstein 則表示,網路上的測試圖片內容應該被移除,不過他不認為,公布這些圖片,會傷害到心理學發展的過程。

Burstein 認為,讓一個人的生命經驗被瞭解的過程是很讓人欣喜的。羅夏測驗能幫助釐清一個人心理變化的前後脈絡,使之由模糊不清,變得具有意義。人們當然會因此感到好奇。

對維基百科有意見的還不止心理醫生,擁有羅夏醫生書籍早期出版權的德國公司 Hogrefe & Huber 發言人上周發出電子郵件表示,考慮對維基百科採取法律行動。

該發言人表示,維基百科在網頁上一方面放上專業科學家和重要專業機構對此提出的問題和危險之處,另一方面卻在同一個條目之下刊登測試的內容,以及「相關的反應」。維基百科的行為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魯莽,簡直可以說是明知故犯。

維基百科的法律顧問 Mike Godwin 對於整件事相關法律和道德爭議,則顯得不是很在意。

Godwin 認為,Heilman 拿移除圖片此事,和各個集權政府封鎖各種不利政府相關訊息相比,他認為,這才是重點,最主要的爭議在於「控制」,而非所謂版權問題。

Heilman 認為,為了不切實際的擔心,而限制公開訊息,是過度反應的行為。

對於那些預言者所說公布圖片將對心理學造成危害的言論,或是想要將羅夏圖片藏私的人,Heilman 表示不以為然。他表示:「找出證據證明,否則所謂專家的談話都只是空口無憑。」

文章標籤

鉅亨號貼文

看更多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