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古代問題官員的歸屬:前腳被撤職后腳就換衙門當官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9-18 08:49

  隨著上海靜安高樓大火案兩名被免官員的復出,問題官員復出這一話題再次引起了輿論的廣泛關注。其實,這一問題古來有之。古代常常有官員出了問題、犯了錯誤,被免去官職,可沒幾天又戲劇性地官復原職了。他們為什么能夠前腳被免,后腳就換個衙門當官呢?

  免職不免特權身份

  現代官員一旦被免職,就沒有了權力和相關待遇,古代官員卻不存在這些問題。古代官制有“官職”和“官身”(官員身份)的區別。官職可以調動、可以免除,官身則很難喪失。也就是說,當過官的人,即使沒了官帽,也擁有不少特權,比如遇官不跪、應訟不跪,可以承攬本地的稅收詞訟,主持鄉間結社和公益事業等。衙役官差們遇到他們得恭恭敬敬,當地州縣長官遇到地方錢糧盜匪文教等大事也要找其商量。

  說白了,這些官員雖然因為各種問題被免職,但他們依然是現行體制內的佼佼者,是現行遊戲規則中的精英,所以權力的天平依舊向他們傾斜。比如在隋唐之前,入仕的主要標準是血緣、門第等,一個免職官員的職務沒了,但血緣、門第等還會給他帶來特權。隋唐之后,入仕的主要標準變為科舉功名,一個人只要獲得了最低級的功名(秀才),就在法律上脫離了“民”的范疇,享有“官”的各種特權。因此,隋唐之后科舉出身的官員,即使被罷免了,功名還在,依舊享有各種特權。

  這點在有“官員天堂”美譽的宋朝更是突出。宋朝對官員極為優待,官員除了職務、差事之外,還有爵位、品級等。職務可以免,差事可以沒有,但是其他內容組成的官身輕易不會動。而決定官員收入、待遇的主要是官身。而且,就算是免職了,也有不少虛職可做,比如掌管宮觀、監督一些官辦工程或者文化事業。更重要的是,宋朝還給免職官員制定了復出制度:“免職的官員,三年以后可以在原來品級上降兩等起用;免職及‘官當’(用官身來抵徒刑)的官員,一年以后可以降一等起用。”這樣的制度,幾乎讓所有的免職都成為了暫時。

  不怕罷官,就怕不努力復出

  清代官員免職,有個專業名詞叫“革職”。革職又分革職留任、革職、革職永不敘用三種。革職留任處罰最輕,名實不符;革職是真正的免職;而革職永不敘用處罰最重,等於判處了官員的仕途死刑,這樣還能復出嗎?

  能。清朝就有不少永不敘用的問題官員又被敘用了,專業名詞叫“開復”。罷官免職並不可怕,怕的是沒有運作復出的空間和不努力去運作復出。

  乾隆前期的內閣大學士李侍堯長期擔任兩廣總督,還擔任過湖廣、云貴總督和戶部、工部、刑部的尚書,《清史稿》說他“見知高宗”。乾隆四十年(1775年),兵部因為廣東治安太亂,彈劾李侍堯“武職弛縱”,乾隆卻說:“侍堯向不姑息屬僚,朕所深信。”可見兩人關係相當鐵。[NT:PAGE=$]

  乾隆四十五年,李侍堯在云貴總督任上時,云南糧儲道海寧指證其貪縱營私,是個隱藏很深的大貪巨惡。李侍堯供認不諱。乾隆出離憤怒,將其革職,押赴北京治罪。和珅等人審理后,建議將李侍堯斬立決。乾隆念及幾十年的感情,想網開一面,就讓各省督撫商議。江蘇巡撫迎合乾隆心意,借口李侍堯精明能干、勞苦功高,為他求情。李侍堯遂被改判斬監候,挽回一命,不過住進了刑部大牢,並被抄了家。

  在一般人看來,李侍堯的官當到頭了。其實不然。第二年,甘肅回民起義,乾隆特旨賞給李侍堯三品頂戴,赴甘肅作戰。不久,甘肅冒賑大案事發,總督被撤,李侍堯即接任。第三年,李侍堯便恢復原來品級,還加太子太保。

  奇跡是怎么發生的呢?首先得益於李侍堯和乾隆的關係。李侍堯的確是大貪巨惡,但他貪污的大半都送給了乾隆。他進貢的“禮品”,歷冠督撫之首,深得乾隆喜歡。所以一遇到難題,乾隆還是會想起李侍堯這個能干又討他喜歡的奴才。

  其次,李侍堯栽大跟頭和復出都與和珅有很大關係。之前李侍堯與和珅同為大學士,李侍堯自恃年紀大、資歷老,沒把“直升機干部”和珅放在眼里,平日在言行上對和珅不尊重,得罪了他。而資歷淺的和珅也需要通過扳倒一兩個前輩大佬來顯示自己的能力,以便在朝野立威,因此總想找機會整一整他。檢舉李侍堯的海寧就是和珅的人,可見要置李侍堯於死地的就是和珅。

  李侍堯被關入大牢后,主動降低姿態向和珅示弱,和珅這才決定放他一馬。正巧第二年甘肅出亂子,給李侍堯、乾隆與和珅都提供了一個和解的機會,於是李侍堯就奇跡般地復出了。之后,李侍堯做官雖不如之前那樣風光順利,且多次涉嫌貪瀆大案,但乾隆都“為之曲赦”,讓他得以善終。

  李侍堯的例子說明,只要有一絲運作的空間,就要努力去謀求復出。同時也說明,官員的復出故事背后往往有一系列復雜的權力操作。

  復出是權力斗爭的結果

  在鴉片戰爭中臭名遠揚的琦善,曾上演過一幕“革職-復出-再革職-再復出”的活劇。鴉片戰爭一度失利時,道光皇帝授琦善為欽差大臣,赴廣東主持戰爭。不想,琦善到前線后,瞞著朝廷和同僚,私自答應割讓香港給英國,並商訂通商章程。

  琦善喪權辱國,立刻成了人皆可殺的賣國賊。道光震怒,下令將琦善革職抄家,並將其逮捕入獄。惹得如此天怒人怨,別說官運,琦善的性命也該休矣。可是沒幾天他就被釋放了,只是發配充軍了事。

  更奇的還在后面,1842年秋,琦善奇跡復出,被授予四等侍衛,充任葉爾羌幫辦大臣。第二年,又授三品頂戴,熱河都統,以低官任高職。這下,清流黨不干了。有御史上疏說要痛打一批誤國殃民的落水狗,其中就有琦善。道光不便違背清議,再次把琦善革職。可是沒幾天,琦善又被授予三等侍衛,擔任駐藏大臣。然而,這僅僅是個過渡。1846年,琦善擔任四川總督;兩年后恢復頭品頂戴,又加協辦大學士;1849年調任陜甘總督兼青海辦事大臣,負責剿匪。這一下,問題官員琦善又把官當得風生水起。沒多久,又有言官彈劾琦善在剿匪時濫殺無辜,琦善再被革職,發配吉林,然而不久即被釋放,代理河南巡撫。[NT:PAGE=$]

  主和派琦善的經歷如此,主戰派林則徐的經歷也是如此。當年,琦善去廣州替代了林則徐的工作,林則徐被革職。第二年(1841年)春,林則徐就閃電復出了,被授予四品卿銜,到浙江鎮海前線協防。不過到五月,道光又下詔斥責林則徐在廣東辦事不力,導致戰爭爆發,林則徐第二次被革職,發配新疆伊犁。四年后,林則徐召還,候補了一段時間后,代理陜甘總督,第二年實授陜西巡撫。看來,林則徐雖然復出晚,但起點相當高,很得朝廷的重視。果然,在第三年林則徐就升任云貴總督。咸豐繼位后,對林則徐依然很重視,多次宣召。林則徐因年老體弱告病還鄉,途中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又被咸豐任命為欽差大臣,督師進剿,並代理廣西巡撫。

  鴉片戰爭期間,戰、和兩派被革職的重要人物最後都復出了。首先是因為他們和皇帝的關係都很鐵。比如琦善世襲一等侯爵,久膺疆寄,是道光倚重的股肱之臣;林則徐歷任江浙、湖廣,效力多年,是朝野公認的能臣干將,同樣深得道光器重。

  其次是權力斗爭的結果。《清史稿》就認為,鴉片戰爭的失利是中國國事糜爛的結果,不是個人能夠挽回的,所以不論是和是戰,清朝都注定要喪失一些權益。而當時朝廷已經嚴重分裂,主戰派與主和派的聲音都很強,黨同伐異,勢不兩立。琦善、林則徐、鄧廷楨三人被革職,“朝廷皆不得已而罪之”。“不得已”就意味著朝廷本意並非如此,只是困於權力斗爭才如此作為。所以風聲一過,就又都復出了。

  權力操作在暗箱中進行,結果難以控制,所以問題官員的復出就可能適得其反。比如,漢景帝即位后,鄧通被免去大中大夫的職務,他以為是丞相申屠嘉從中作梗。后來申屠嘉被免,鄧通萌生了復出的希望,開始四處活動。不活動還好,一活動反而讓漢景帝記起了他,於是馬上下令逮捕他並嚴查。很快就有人舉報了鄧通的種種問題。鄧通極力喊冤,卻被嚴刑拷打,只好承認,結果不但復職無望,還被抄沒家產。

  花錢也能復出

  權力斗爭是一樁相當高難度的事情,不是一般人能夠操作的。其實,古代存在更簡單、更受問題官員歡迎的復出方法:花錢。

  1878年,崇厚奉命出使俄國。為了表示重視,朝廷給崇厚加上內大臣官銜,晉升左都御史。不想,崇厚到俄國后,私自和沙皇簽訂《利伐第亞和約》,割讓新疆大片領土,並開放商埠,使沙俄勢力入侵西北。訊息傳到國內,朝野嘩然,光緒大怒,逮捕崇厚,判決斬監候。由於俄國人施加壓力,崇厚才被免去死罪,但仍舊被羈禁在大牢里。五年后,中法在西南交戰,崇厚捐出30萬兩銀子支援國家,得以釋放。不久又逢慈禧太后50歲生日,崇厚隨班祝嘏,討得太后歡心,得以原官降二級職銜,算是成功復出。

  這種捐錢復出的做法,是正式制度,稱為“捐復”。晚清財政窘迫,大開賣官鬻爵的大門,一般人花錢就能買官當,曾經當過官的人自然可以花錢重回官員隊伍。捐復又分兩種:向皇帝行賄,錢財充入內務府,供皇帝私人使用;向官府捐錢,錢財用於政府公務。和借助權力關係復出不同,捐復完全是看錢的多少,與官場人情關係不大。[NT:PAGE=$]

  正如擔心買官者品行不可靠一樣,皇帝對捐復的官員也不放心。乾隆就曾說:“從前曾有捐復之例,復經部議刪除,第念此等人員內,未嘗無可及鋒可用之人。若以微眚淹滯多年,亦覺可惜。”無奈人窮志短,為了籌錢應對內憂外患,清廷不得不將官職當商品來賣。

  多條復出的渠道暢通著,讓官員問責和免職制度的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問題官員可以復出,那么他犯罪的成本就大大降低,久而久之,羞恥心就會大大減少,而恬不知恥地作奸犯科的幾率會大大增加。乾隆說:“若即被嚴參,於獲罪受震之后,審明復職,而靦然不以為恥,則后此之蕩檢逾閑,恐不可問。”但是,官僚體制不可能杜絕權力斗爭、派系爭斗,也不會杜絕賣官鬻爵等現象,也就不能堵住問題官員復出的步伐。

  “官員天堂”宋朝干脆規定了官員復出的制度:“命官犯罪……請以贓重及情理蠹害者授諸州參軍,余授判司,京朝官、幕職、令錄、簿尉,等第甄敘。”連“贓重及情理蠹害”的人都可以重回仕途,一般的問題官員就更不用說了。

  問題官員輕松復出,免職制度就形同虛設。長此以往,官場風氣趨向惡劣,上下相蒙,剛開始小打小鬧,漸漸地,大手大腳以致貪贓瀆職都成為常事。巨貪大惡前赴后繼,結果受傷的還是老百姓和整個社會。(摘自《百家講壇(紅版)》2012年5月刊)分享一本好書,在每天的傍晚享受一段安靜的閱讀時光。每周我們都將固定一個主題,無論官場、財富,生活還是歷史,總有您喜歡的題材和作者。最新、最快的讀書資訊,最精彩的閱讀內容盡在和訊讀書官方微信“財經悅讀”。 微信號:hexunbook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