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徐海瑛:大部分企業沒有自己的創新能力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6-27 12:30

諾華中國區總裁 徐海瑛
諾華中國區總裁 徐海瑛

徐海瑛:謝謝大家,我占了兩個唯一,這也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反映不像it行業為大家所熟知,為了讓大家了解我們這個行業,我放一個一分鐘的視頻讓大家了解一下。

這就是像我們諾華醫藥健康產業每天所從事的工作,大家看到是真實人體內部的世界。可能以前大家都沒有這么深切的、這么精細的看到我們身體是如何運行的。我們諾華,包括諾華在內的醫藥衛生行業每天的使命就是這個,以科學為基礎,保護健康,跟疾病戰斗。

我相信大家會理解,在這樣的搏斗中可能跟腫瘤的搏斗是最艱苦卓絕的,自從恐龍時代以來,腫瘤就是最具破壞力的。未來它的威脅更大,世界衛生組織有一個數字到2020年的時候全球癌症發病將增加50%。這意味著每年新增癌症病人是1500萬,多么龐大的一個數字。

在這個病魔搏斗每一次勝利中,可能他意味著我們可以挽救無數個生命,可以確保那么多家庭的幸福。這就是我們這個行業存在的根本價值,也是我們創新的重大的原動力。

我這里想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是我們自己的研發里程碑的一個故事。10多年前諾華正在研究的一個百項(音譯)藥物,名字是格列衛(音譯),是治療慢性隨性白血病。在那之前對腫瘤的治療比較盲目,是在失措的過程當中。格列衛(音)經過十年的研發走向,臨床實驗是1998年,經過十年的過程,經過幾十位來自瑞士、美國、英國的科學家到了一個非常令大家激動的時刻,在臨床實驗,得到非常好的臨床效果,這是當時科學家都沒有遇到過的鼓舞人心非常正向的臨床實驗結果,他可以治愈腫瘤。諾華作為商業企業面臨非常重大的決定,也是非常困難的決定,當時慢性隨性白血病,也是患者很少會得的疾病,商業來看很可能是不盈利。公司管理層就是面臨非常重大的疾病,我們該以什么樣的價值觀放在第一位,是商業價值還是病患的利益,最後諾華管理層非常果斷下了一個決定,我們繼續往前走,即使我們能挽救幾百人的生命,我們確切的知道我們這樣的療法是可以挽救他們的生命,我們一定往前走。感謝這樣的偉大決定,開啟了之后腫瘤治療的一個百項藥物時代。

我在這里給大家講這個故事,是通過這個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這各行業創新是多么重要,怎么樣才能有一個成功的創新,這個故事體現了這個領域的創新所涉及到的關鍵因素。第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價值觀,一個決策導向。在諾華患者至上,科學為王是我們多年來堅定不移堅守的東西,這樣的價值觀吸引著諾華6000多名科學家投身這個行業的原動力。他們當中很多人從事很枯燥的技術研究,我們這樣的技術研究,除了繼承我們廣大的前位科學家的成長之外還要不斷往前探索,站在這個潮流前面。100多年以來醫藥行業發展規律都是這樣,任何一個強大的醫藥企業一定是走在創新的前頭。

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承擔風險和挑戰的企業問題,生命的奧妙是無窮無盡,藥物研發的成功率非常低,每一萬個進入研發領域新的化合物,最終能走向臨床實驗只有一百個,最終能夠成為產品不到一個,是真正的萬分之一。這樣的概率我們經歷更多是失敗,一個企業如何面對失敗,如何能讓自己企業的運營系統承受這樣的失敗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

所以事實上我們這各行業是沒有奇跡,即使有奇跡型的藥物,但是這奇跡型的藥物背后是無數的失敗的一種報償。我們經常面臨很困難的決定,比如說終止實驗,我們停止實驗的一個藥物來感謝研發團隊,這是幾十人的研發團隊,已經在這個工作領域里面工作了五到六年。ceo這封郵件感謝研發團隊貢獻,我們諾華的ceo發了一封郵件,他非常坦誠跟大家講這就是諾華,這就是研發,我們隨時面臨失敗的風險,這些失敗是有價值,如果沒有失敗,我們就沒有辦法知道哪些路行得通,他些路行不通。任何成功都是在失敗的例子上來達成,這就是真正的成功,失敗是成功之母。

第三人才是核心,現在是很多個科學家的工作團隊,很多時候是跨國的研發團隊。不僅內在的人才儲備,我們跟其他學術的公司進行合作。我們諾華09年在上海10億美金成立全球第三大研發中心,將會有一千多位科學家在那工作,他們是我們的核心力量。我們同時也靠這一千多個科學家為基礎,建立一個廣泛的開放性的合作平臺,跟中國的大學院校、企業進行合作,面臨大家共同的挑戰就是疾病。

第四就是持續的資本投入,談到高投入的高科技企業可能大家腦海比較熟悉是it行業,實際上我們醫藥行業的投入是高於it行業。我跟大家舉個例子,在2013年的時候諾華這一公司研發的投入達99億美元,占我們當年營業總收入17%,是高於it行業平均13%的水平。而且醫藥行業投入往往是非常漫長,現在一個藥物的誕生大概是需要15年到20年的時間,投資額甚至將近20億美金。所以這個漫長的過程,我們怎么樣能夠有充足的儲備,這是非常大的挑戰。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征程:重啟中國經濟增長引擎,無疑中國站在一個最重要的經濟轉型時期。無論是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還是從粗放型經濟到創新驅動,包容性增長,或者是幾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創新都是不二核心。培養創新能力需要漫長和艱巨的努力,回望過去30年,我們中國涌現很多有自己創新能力,有自己的技術核心,技術競爭力的企業,但是看醫藥行業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這個行業還是相對落后於其他很多的行業。大部分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創新能力,他們甚至還是以比較老的仿制藥為主,他們沒有長遠的轉型到創新驅動的戰略。所以這對我們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我相信所有的之前大的醫藥行業的成功已經彰顯了,創新一定是藍海最具希望的船。醫藥行業自身就是產業轉型,改變商業模式的絕佳案例。150多年前諾華是生產化工燃料的公司,今天很多大型醫藥公司他們前身都是化工企業。我們經歷很多轉型、很多變革,不斷吸收人類在科研科技和研發領域里頭的智慧,才會走到今天,中間有很多波折和多次轉型。大家可能也會注意到其實醫藥行業現在經歷另外一個轉型就是我們曾經過去10年大部分的大的制藥公司都是做多元化的,提供全套解決方案。但是現在市場環境變化之后,越來越多的大公司意識到精才是最重要,慢慢才會做一些產業結構的調整,專注於自己最專長的領域里頭。

在一個充滿競爭的年代里,在行業的適用性技術里面的創新,企業無疑是核心力量。但是在培養一個強大的長信力,創新為基礎的醫藥行業的宏觀目標下,我們需要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包括強大的基礎科學、藥物監管、知識產權和醫療保健系統,政府在這個領域里頭的作用是無可替代。

這里我多說兩句關於基礎研究,諾華在這里有非常多的心得。過去幾年中國的研發經費增長很明顯,2013年中國的研發總投入達到了1.18萬億,這是巨大的數字。而且根據競合組織預測中國的研發總投入將在2018年超過歐洲,2022年超過美國。總的盤子我們會很大,不過在政府的研發總投入中短期項目占比例太高,在基礎研究中比例相對來說還有很大的改善余地。2012年政府用於技術研究比例只有4.8%,相對於大部分的發達國家超過10%的數字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其實是有很好的例子可以去看,這個例子就是美國的國立衛生研究院,他們每年的研發總投入達到309億美金,是全球最大的醫藥研發投資者。旗下擁有27個研發中心,和研究所,每一個研究所和研究中心都有自己獨特的專長領域。2011年美國國例衛生研究院在全球遞交500個專利申請,389個成功。政府的基礎、科學投資還有效的帶動了私人部門的跟進投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表明1美元的政府投資,8年后產生8.38美元的企業研發投入。通過加大技術研發,提升創新能力,能夠帶動更多企業投入創新實踐中去,幫助這個國家,形成真正強大的產業。

我們需要改變的是科技成果的轉換率,我們中國的科技成果轉換率只有10%,這些競合組織成員國家平均是40%,差距很大。我們是否該重新思考什么樣的創新制度框架能夠構建良好的行業生態系統,保證大量科學投入更多轉化成產業、轉化成產業的競爭力。我想政府、科研機構和業界的對話與合作應該得到進一步推進,國際合作是其中最重要一環,我們看現在的醫藥產業無疑是西藥得天下,后發優勢怎么起作用,國家有很大的機會起引領作用。作為高度管制的行業,我們需要營造一個支援的政策環境,在藥品的審評、定價、醫保的領域確保創新藥物的動力,得到好的回報。

現在隨著人類的生活方式的改變,隨著環境的污染,隨著老齡化社會,健康挑戰越來越大。我們中國已經快步的進入老齡化的時代一方面提出一個非常強大的醫藥產業的創新需求,另一方面也會是一個比較大的一個經濟壓力,但同時就產業發展而言這是一個絕佳機會。因為現在中國的醫藥產業最規模其實已經基本上快達到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對醫藥產業大的健康產業而言這是絕佳的時機。

最後我要祝大家健康,希望跟大家珍視健康,感恩之心珍視健康,這是上天的恩賜,謝謝大家。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