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鉅亨新視界

〈工業技術與資訊〉以人為本 加速AI技術落地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2024-04-21 10:00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工業技術與資訊〉以人為本 加速AI技術落地。(圖:shutterstock)

撰文/陳怡如

AI 發展已超過 60 年,去年 ChatGPT 在全球掀起熱潮,再次喚起這隻沉睡中的科技巨獸。在 AI 全面來襲的時代,影響力擴及各個領域,不僅企業,就連各國政府也競相投入 AI 賽局,帶起新一波的 AI 浪潮。身為臺灣科技創新研發領頭羊的工研院,也站在臺灣的優勢基礎上,打造 AI 發展策略。

AI 或許是人類科技史上,最重要的科技革命之一,不僅是引領未來的關鍵技術,也是臺灣產業不可錯過的機會。工研院資深副總暨協理、同時也是人工智慧應用策略辦公室主任蘇孟宗,從臺灣的優勢與挑戰切入,剖析臺灣發展 AI 的機會。

他認為,臺灣最大優勢毫無疑問是在半導體和 ICT 領域的創新技術,尤其過去兩年,全球高度認可臺灣半導體的科技實力。另一個優勢則是可信賴度,受美中科技戰影響,包含 NVIDIA 和 AMD 都移出中國,在臺灣投資研發雲端中心、資料中心,甚至是運算中心,整個地緣政治的態勢也對臺灣有利。

挑戰主要有兩個面向,第一是國際布局,經過這波疫情、戰爭和地緣政治等天災人禍,不管在製造或市場,全球都意識到分散據點的重要性,臺灣要及早和國際接軌,有助未來控管風險。

第二是人才。根據統計,目前臺灣的大學每年約培育 2.5 萬名潛在 AI 人才,但 104 人力銀行在去年 7 月公布,AI 相關工作機會已超過 2.6 萬個,產業所需人才不足,是臺灣發展 AI 的一大挑戰。

「除了培養臺灣的 AI 人才庫,人才也一樣要跟國際接軌。」蘇孟宗提出兩個解方,一個是以臺灣的半導體、ICT 的產業化優勢,吸引國外人才到臺灣來;另一個則是臺灣企業在海外據點與國際人才對接。

三大自動化策略 布局生成式 AI

看好 AI 趨勢,早在 2018 年,工研院便率先成立跨單位「人工智慧應用策略辦公室」,統合全院 AI 技術能量,以雙主軸為概念,發展 AI 創新技術與應用,「一是以人為本 x 跨越創新;二是數位韌性 x 淨零永續。」並鎖定六大領域,包括智慧製造、智慧商務、智慧醫養、無人載具、智慧終端晶片和淨零永續,之後又成立了 GAI(簡稱 Gen AI 或是 GAI)小組,進一步推動 AI 應用。

針對最近這一年多爆紅的 GAI,工研院不僅在去年舉辦兩次對外的 GAI 論壇,也以 3 個自動化方向來進行策略布局。第一是企業營運應用(Enterprise Automation),像是企業內部的知識管理平台、文件撰寫、新聞稿以及客服,都能運用 GAI 輔助。

第二是服務產業應用(Service Auto-mation),具體應用如撰寫行銷文件、展會設計、3D 產品模型、場景生成,或是 AI 形象代表,像是虛擬角色,以及模仿真人面貌、聲音等。

第三是工業研發應用(Industry Automation),常見的有程式碼生成輔助、IC 設計輔助。另一種則是擴增資料生成與影像應用,比如工廠常需要蒐集大量瑕疵影像,才能訓練系統,透過 GAI 便能自動生成,加速開發 AI 系統。

AI 發展只快不慢 深入結合各大產業

在工研院 2035 技術策略與藍圖中,AI 也作為智慧化致能技術,支持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等四大應用領域。像是運用 AI 創造特殊藥物結構,加速新藥研發;創造更低碳、更環保的循環材料;以 AI 智慧監控技術強化社會重要基礎設施運作;協助製造業導入 AI,實現製造勞動力轉型。

致力將 AI 技術落地的工研院,目前也有許多亮眼的產業實績。比如運用 AI 協助醫師診斷眼底影像病變,已擴散超過 15 個醫療院所、公益團體與偏鄉;另一個乳房攝影病變診斷,將民眾取得複診報告從 2 至 8 週,大幅縮短至 7 至 10 天,都是不少人最有感的 AI 服務。還有透過智慧零售庫存規劃,協助業者降低庫存週轉 13.5 日,成本下降千萬;研發文字問答對話,提升國產智慧客服市占率 20%;透過產線資源調配排程,也加速人力決策時間,從 3 天縮短為 30 分鐘。

而 GAI 崛起,真假資訊難辨,也讓可信任 AI 成為熱門議題,蘇孟宗認為,這或許也是未來的商機所在。去年 12 月,數位發展部才剛成立「AI 產品與系統評測中心」(簡稱 AI 評測中心),由工研院和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合作,推動臺灣 AI 評測制度,發展可信任的 AI 環境,「有關 AI 評測,目前臺灣做的比較早一點,希望未來有些技術也能和國際接軌。」

關於未來 AI 的發展態勢,蘇孟宗引用 OpenAI 執行長阿特曼(Sam Altman),去年在 APEC 企業領袖高峰會發言表示,「現在你聽到所有 AI 可以做什麼,未來只會更快!」他打趣地說,就像 10 年前,他也無法預測自己的小孩未來會長成什麼模樣,更何況是複雜的 AI 科技,現在唯一能準確預測的是,未來科技進步的速度絕對超乎想像。

但不管科技如何轉變,他認為最終 AI 還是要回到「以人為本」,「科技是要協助人,而不是完全取代人。」即便有國際大廠的競爭,臺灣對在地需求的探知,掌握得更深,這將是臺灣在未來 AI 時代突圍的重要關鍵。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82 期 2024 年 3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