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印度金融業如何邁向永續金融、控管氣候風險

台灣銀行家 2024-04-11 08:16

撰文:Namita Vikas

根據印度工業聯合會(Confederation of Indian Industry)2023 年報告,永續金融的全球市場預計將從 2021 年的 3.6 兆美元,成長到 2031 年的 23 兆美元。世界各地的永續金融與相關產品均迅速發展,ESG 導向的資產管理規模(Assets Under Management, AUM)也穩定上升。根據普華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2022 年報告,全球與 ESG 相關的資產管理規模,將從 2021 年的 18.4 兆美元,增至 2026 年的 33.9 兆美元。截至 2023 年上半年,全球永續債券(Sustainable debt)的發行量已達 4,480 億美元,這個數字比去年同期低了 15%,但仍與 2022 年的全年發行量 8,590 億美元持平。相關債券的歷史發行總量,目前已累計超過 4 兆美元。

印度的監理環境

無論從風險或機會來看,印度的金融業都逐步進入永續金融/氣候轉型。過去幾年該國監理機構動作頻頻。財政部在 2021 年成立永續金融工作小組,重點分別是:(一)制定永續金融規劃;(二)確立分類方法;(三) 制定永續金融監理架構(包含監理、韌性、揭露);以及(四)要求所有相關部會制定國內外永續金融最佳作法報告。永續金融工作組邀請各領域的相關人士共同討論既有情況,找出永續金融的實施方法。

資本市場監理機構,藉由商業責任和永續發展報告(Business Responsi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BRSR)引導企業公開 ESG 資訊。該報告重視透明與量化,要求企業公開重大 ESG 風險和機會、造成的財務影響以及減輕或適應風險的方法。該報告在 2023 至 2024 財務年度中,引進 49 項核心關鍵永續績效指標,強制要求上市企業符合,藉此提高企業的 ESG 公開資訊品質。

至於《盡職管理守則》(Stewardship Code)這類措施,則強調了投資人與股東之間的關係,將 ESG 和氣候變遷列入優先事項,增加機構投資人的責任。

它為了遏止企業漂綠,更新了多項綠色債券發行指南,要求企業在使用募集資金前、評估項目時、發行債券後都獲得第三方的保證,並明確比較債券實際影響是否達成帳面宣稱。這些指南也細分了債券類別,增加藍色、黃色(太陽能)、轉型債券。這些都將使相關資產分類更具體,發債基礎更多元,促進這些新債券的投資。

該國在 ESG 共同基金計畫新增 5 個類別,包括排除、整合、積極篩選、影響力投資、永續目標,藉此促進相關投資。它要求 ESG 評鑑者符合一定程序,並公開指定細節,例如必須納入印度特有的屬性,並獨立畫出一個核心 ESG 指標(Core ESG Rating),藉此將市場標準化,防止企業以不正當的方式購得 ESG 評鑑報告。這項措施將改善 ESG 評鑑市場過於分散、不同評鑑報告之間相關性過低、既有框架難以取得信任以及同一組織在不同評鑑報告中得分差異太大等等問題。

印度央行(RBI)在監理部門內成立永續金融小組(Sustainable Finance Group),顯示了管理氣候風險的決心,包括氣候情境分析和壓力測試。相關監理將促使該國銀行評估自身面臨的真正氣候風險,並迅速設法緩解。印度央行在最近的《貨幣與金融報告》(Currency and Finance report 2023)中強調該國的氣候風險,例如能源、運輸、金屬等行業必須相應轉型,都將對銀行業帶來挑戰。它重視氣候變遷的威脅,並提到氣候風險揭露與氣候環境分析的重要性,宣示了監理機關將氣候問題納入全國總體經濟與金融發展的意志。

該國提出綠色存款框架,試圖促進綠色金融商品發展,並明確列出募集資金的應用規則,杜絕金融商品的不實漂綠宣稱。該框架也向再生能源發電商提供高達 3 億盧比(360 萬美元)的銀行貸款。根據新聞局(Press Information Bureau, 2023)的報導,這是重點產業貸款(Priority Sector Lending)的一部分,能夠有效加速資本直接流入穩定氣候的相關計畫。

為了實現 2070 年的淨零目標,印度的電力部(Ministry of Power)最近在《2022 年節能(修正案)法案》(Energy Conservation(Amendment)Bill 2022)中宣布建立碳交易框架,打造了一個國家級平台,並開啟了國內相應市場。

上述各種監理措施都促進了永續金融產品的開發與問世。目前已經看到好幾種重視 ESG 或氣候問題的債務和股權永續金融工具,包括綠色、社會、永續發展和其他標籤債券(GSS+)、永續發展貸款與債券,以及主打 ESG 的共同基金、ETF、私募基金。這些監理措施也推動了混合金融(Blended Finance)、信用強化(Credit Enhancement)等創新結構,藉此降低氣候相關的新興產業風險,同時提高這些產業的融資能力。

印度市場一直穩定逐步成長。截至 2021 年 12 月,綠色、社會、永續發展市場的總規模為 195 億美元(CBI,2022)。成長的主要推力來自印度發行的綠色債券,在 2021 年總計推動了 60 億美元(SustainableFitch,2023),其中以印度再生能源公司為首。印度的 ESG 股票共同基金規模也從 2020 年開始增加,根據 CNBC 的資料,10 支 ESG 股票共同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在 2023 年 3 月總計達到 12.4 億美元。但這些基金占股票共同基金總額的百分比,較去年同期降低 17%,市場接受度從 2021 年 3 月的 1.1% 下降至 2023 年 3 月的 0.7%。

此外,印度政府還首度發行了綠色主權債券,它在成本低於傳統債券的情況下募集了 10 億美元。印度的巨大融資潛力,需要用整體策略與全新方法來開發,推出新的金融產品、金融科技、開拓新的市場。以獨特的分類方式來定義永續金融,不僅是滿足印度資本需求的關鍵,更能兼顧社會與公正轉型的需求。這能確保該國永續金融以人為本,並藉此在全球相關市場中脫穎而出。

印度銀行面臨的永續金融挑戰

但在法規和指令出現之後,印度永續金融的成長依然不如預期,資本也尚未滿足能源轉型和自然轉型的需求。綠色債券市場一開始確實擴大了公私立綠色計畫的規模,但根據《經濟日報》(Economic Times)2023 年報導,截至 2023 年 1 月為止,該規模僅占未償公司債市場總量的 3.8%。這些債券目前主要仍由企業發行而非銀行,難以資助大型計畫。相關市場之所以難以推進,原因包括缺乏真實可靠的資料與工具;欠缺識別、評估和定價氣候風險的能力;缺少量化資料公開程度的指標;不確定氣候風險與其他傳統風險之間的相關性;以及尚未替產業或終端消費者制定綠色資產標籤。而且綠色和永續金融的定義不明,更使上述困境雪上加霜。此外,太陽能電板的供電能力受到氣候影響,以及難以穩定儲能等技術風險,都使金融機構更難評估與管理相關金融風險。企業環保績效的資訊有限,也阻礙了該國建立相關金融結構。

印度的綠色或氣候投資顯然都以中短期為主,銀行更是相當依賴短期存款。在沒有可靠的綠色金融政策架構,以及綠色債券借貸成本高昂的環境下,長期計畫募資困難。此外,氣候風險緩解工具所需的基礎建設尚未打造完成,相關市場難以發展。但這些困境都可以透過制定公共政策、確保資本來源,以及打造有利環境鼓勵企業發展的方式來突破。

根據 Climate Policy Initiative 2023 年資料,印度的能源、交通、產業總共需要 10 兆美元的融資,才能實現 2070 年的淨零目標。但該國永續金融市場並沒有隨著需求而擴大。這可能表示該國的「綠色變革」尚未發生,國內永續資本尚未達到臨界規模,無法找到永續產品的市場價格來代替傳統產品。此外永續商品的分類與標準並不統一,實際上到底吸引了多少資本尚不確定。

印度銀行試圖將氣候因素納入決策和資本配置流程,但也遇到挑戰。該國的高品質氣候資料難尋,難以將其納入風險和評估框架。金融機構需要及時詳細的氣候風險資料、持續評估變化、持續監測影響,才能安心放款給氣候計畫。在資訊不足的狀況下,自然寧願將資金分配給資料充足、風險回報模型歷經市場考驗的傳統計畫。根據上述分析,目前需要立刻關注的困境包括:

  • 資料不足:缺乏真實、準確、細緻的量化資料,使金融業難以做出明智決策,尤其是難以引導產業的資金。因此需要開發利用各種新科技,例如導入人工智慧來強化實體私人企業的風險評估;此外需要建立一個共用資料庫,以親民的價格向各機構提供可靠的資料。
  • 氣候風險不明:在資料不足且過於繁雜的情況下,金融機構不太可能事前準確評估氣候風險並發行相關債券;也往往無法及時發現那些資本密集的投資計畫是否有漏洞,難以及時將其納入主流風險評估。
  • 欠缺誘因與風險保障:誘因不足、欠缺風險保障,以及程序延誤,使氣候相關計畫更難評估可行性與投資報酬率。若要降低擔保門檻、鼓勵資本流入容易受到氣候風險影響的產業,就必須簡化申請流程、減少相關不確定性。
  • 技能落差:金融機構內的信貸和風險管理專家往往不懂氣候變遷,也不懂快速發展的先進科技,很難向相關的轉型產業提供貸款。
  • 監理架構落後:印度還沒有任何機制或監理方法,能將氣候風險強制納入金融評估流程﹝例如企業風險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ERM)、風險評估框架(Risk Assessment Framework, RAF)、風險管理系統(Risk Management System, RMS)等﹞。該國的重點產業貸款(PSL)也仍將財務穩定列為第一優先,沒有強制要求納入氣候融資,導致氣候計畫難以獲得資金。

銀行必須處理這些挑戰,才能有效促進永續金融,並使金融因應氣候風險。

制定前瞻性整體策略 發展永續金融框架

面對不斷變化的氣候挑戰,金融業需要以同時涉及系統、組織、個人的方法,進行全面轉型。這必須以前瞻性的「風險 - 回報 - 影響」整體策略,發展一個永續金融框架。該策略必須將永續金融、ESG、氣候風險都納入貸款政策之中,同時策略性地使資本逐漸從高碳排產業抽離,引導至氣候友善的計畫,例如高科技智慧型農業之中。

另一個轉型關鍵則是產業投資政策。金融業必須抓準機會投資能夠確實減碳、對環境友善的產業。印度在再生能源、永續基礎建設、淨零目標展現的決心,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對永續發展相當有利,也能滿足不斷增長的永續金融需求。其中的減碳決心同時符合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方針,可以促使銀行在決定融資計畫時設定減碳目標,使減碳效果達到金融機構自身排放量的 700 倍。銀行需要逐漸降低高碳排產業的融資,將資本導入再生能源、電動車、水、綠色建築、氣候智慧型農業、綠色城市基礎設施等新興產業。這不僅能夠保障投資,更能主動防範未來風險,對社會貢獻一分心力。

其中的關鍵當然是風險管理與合規能力,這兩項因子能使銀行在關鍵時刻評估氣候相關風險、遵守 ISO 標準、靈活應對監理需求,掙脫傳統的風險回報框架,將氣候風險納入其中,走入全方位風險識別和管理時代。這不僅可以防範未來風險,也使印度金融體系成為永續金融的領導者,為環境和社會做出積極貢獻。

印度必須找到新的融資框架,使嶄新的氣候產業盡快獲得資金。除了影響力投資、信用強化、混合金融、發展性協助與獎勵方案(Developmental Finance Assistance or Grants)之外,也需要推出資本投資催化劑以及風險保障工具,使銀行能夠安心放款。為此,全國和各邦的開發金融機構(Development Finance Institutions, DFl)都需要擴大角色。闡明制度性的氣候願景,市場就更能利用國際金融來進一步募集資金。

另一方面,印度金融業需要培育新技能,包括全面的 ESG 和氣候風險分析能力。推出相關的技能提升和培訓計畫,並結合三道防線模型,建立整合性的全面風險管理方法,才能有效為印度的經濟成長做出貢獻。

這種多管齊下的策略,能確保銀行業整體轉型,成功抵禦不斷變化的複雜氣候變遷,穩定金融永續。

最後,政府採取包含市場標準化的系統性方法,舉凡分類、風險管理工具、貨幣對沖機制,加上各種激勵措施,也是加速永續金融和氣候轉型的關鍵。

從本質上講,印度的金融界必須接受典範轉移,才能順利邁向永續金融,因應氣候風險,使金融業的日常業務符合瞬息萬變的世界需求。隨著金融機構不斷發展應對氣候變遷,必須引進積極主動的綜合方法,同時引領創新,展現領導力。本文提到的建議方向,可以讓印度金融業增強抵禦氣候風險的能力,成為永續發展的關鍵角色。這項前所未有的蛻變,將使金融業更不用擔心即將出現的威脅,同時也能成為守護環境、社會、整體經濟的英雄。在找到永續金融成功秘密的過程中,印度金融業不僅充滿潛力,還能使永續發展和財務穩定齊頭並進,以此再創新高。(本文作者為 auctus ESG 的創辦人兼董事總經理;譯者為劉維人)(註:auctusESG 是一家專注於金融、投資和永續發展領域的全球專業顧問公司。)

來源:《台灣銀行家》172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台灣銀行家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