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無私發明家葉忠福博士撰書作傳承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4-26 17:34

▲葉忠福博士目前是台灣大學資深研究員,專長於太陽能源、節能技術、冷凍空調、家電設計、創意發明、智權管理等。(圖/記者陳鐘聲攝 2017.4.26)

這位來自嘉義縣,臨高雄、台南交界偏遠山區大埔鄉的子弟,目前是國立台灣大學新能源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也是現任中華創新發明學會常務理事的葉忠福工程師,曾榮獲美國高登大學 (GSU) 榮譽授證發明博學博士,專長於太陽能源、節能技術、冷凍空調、家電設計、創意發明、智權管理等。

葉忠福博士謙虛有禮、笑口常開,說話慢條斯理,目前定居於臺灣北部,每每清明時節,都會攜家帶眷,風塵僕僕由北返回嘉義山區的老家省親、祭祖;自幼生長在偏遠山區就在曾文水庫旁,整天與大自然為伍,對問題的思考即不限於制式的教育框架,能自由發想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具創新、研發特質與付諸實際執行的行動能力。葉博士年輕時,曾任於聲寶電器、東元電機等知名企業,從事新產品研發設計工作,表現傑出。後來被台灣大學延攬進入台大新能源研究中心,從事最新能源科技的研發與專利技轉商品化等工作。在發明的領域上,經常獲得國際創新發明競賽大獎及榮獲台灣傑出發明家獎與發明國光獎章等殊榮。

回顧個人成長背景,葉博士感性的表示:最要感謝的是啟蒙他開啟思考之門的貴人蕭華珍老師,蕭老師是師範大學一畢業,就被派到最偏遠的山區來教導這群山上的孩子,這也是她教學生涯的第一班。蕭老師總能以啟發的方式,讓學生自由獨立的思考,並教養成為樂觀正面積極進取的處事態度,這使得處在深山,缺乏教育資源的孩子們,出社會之後反而變成一種很特殊的競爭力;另一位恩師則是在職校就讀時的游耀正老師,游老師特別照顧這位從深山來的學生,毫無保留的傳授自身所學技術,並嚴格要求與訓練開啟專業技術之門,使得葉博士在學生時期就能擁有紮實的技術根基。葉博士與二位恩師的情誼,近四十年來仍保持著聯繫。

▲葉忠福博士認為:「複製別人成功的經驗,是使自己通往成功的最佳捷徑。」,眼見那麼多的發明家傾家蕩產,不忍蒼生的襟懷,費畢生之所學,將創新、發明上的實務經驗作傳承與分享。(圖/記者陳鐘聲攝)

在創新與發明的專業上,葉博士認為:「複製別人成功的經驗,是使自己通往成功的最佳捷徑。」,親身眼見那麼多的發明家因為從事發明、商品化、行銷而傾家蕩產,在不忍蒼生的襟懷,同理心的思維下,費畢生之所學,將創新、發明工作上的實務經驗作傳承與分享,因而撰彙《創新發明原理與應用;揚智文化出版》一書,將本身一路走來的過程及他山之石提供已經加入發明行列或即將加入發明行列的國人們在發明領域得以適當避開阻礙免受苦難,而能更加順遂榮登高峰心想事成。

葉博士指出,台灣的資源有限,但腦力資源用之不盡,是台灣最大的資產,發明創新是腦力資源的具體展現,如果能將發明構想進而商品化量產將能致富,其實也是每一位發明者的夢想。所以,葉博士主張發明家應先傳承與學習他人的經驗與心得後,自己再繼續不斷的努力深入鑽研前輩所未探究的新領域,才能快速累積知識,可以少走一些冤枉路,甚至走錯路,這才是最有效而能成功的方法。

葉忠福博士說,台灣目前政府在積極推廣三創,所謂三創就是創意、創新、創業,台灣本身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包容性比較大,在創新發明上有很大的空間與想像;台語說得好,「發明無分大小漢,無分好甲善」,也就是說在發明的領域是没有男、女之別,没有老與少的差異,只要有想法而且把他具體化,其實都可以成為發明品,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如何去學習正確的發明方法?這個其實很重要,因為在台灣的發明界 2-30 年看過太多在發明界上的成功與失敗的案例,「會做發明的就會買厝買地,不會做的可能就賣某、賣子、賣老爸」(台語),也就是在說明發明的方法對整個成敗是相當關鍵的,發明不是只有天馬行空的想法就亂做。
所以,要提供幾點意見看法,給有心在發明領域想要有一番做為的人建議參考:
一、 專利的保護對於我們的創意發明來講,是非常的重要的,申請專利不一定要把產品做出來以後才申請,申請專利其實只要有構想, 能將構想完整而嚴謹的表達,經過充份說明後,可以說服智慧財產局的專利審查官,即使產品還没做出來,也可以提出申請專利的。
二、 有句話說:「作品不等於產品,產品不等於商品」,當我們的專利成為產品,要付諸商品量化的時候,必須考慮廠商在商品化量產的過程,可能會碰到許多的問題,如要經過開模、備料、庫存、行銷、服務、運輸、倉儲等等繁瑣程序,所以專利技術移轉不要獅子大開口、漫天要價,才會有機會和廠商達成合作的可能性,這一點發明新手可能就要多注意。
三、 對發明人財務風險管控要很注意,台灣與國外都一樣,發明人是需要衡量自己的財力,所以發明創作時可以考量與人合作開發,避免開發的過程遇到未知的困難問題時,造成進退兩難,甚至賠了夫人又折兵,形成對自己的重大傷害,發明是用智慧來換機會,財務的風險控管自己要衡量,只要能夠久遠,才能夠持之以恆,就能夠讓自己因為發明,在經濟上產生利益。
四、 發明人有產品做出時,一定會想要商品化,有個管道是多參加發明展,這是一個很好曝光、尋找商機的機會,當產品在發明展得獎時,要商品化的行銷其實都可以打出知名度的,有得獎光環的加持,在未來要授權與技轉的過程中都會有加分的作用。
五、 群眾募資,是近年的新興的趨勢,只要在網路上輸入「群眾募資」就會有很多的訊息,去年台灣有位年輕的設計師設計出「八輪滑板車」,光在台灣的網站就募得 3,900 萬元的資金。有好的作品,就可能借「群眾募資」來籌湊到所需要成為產品的資金,所以「群眾募資」對發明人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經費籌湊管道,也會有很大的幫助;發明人在個性上來講是較為「精通創意,不懂生意」,在發明的產品來說,如果想要商品化自己作品的時候,可能就比較不容易,後續能開發產品的時間就變少了,無法全心全力投入開發新的產品,因此,最好能夠找到專業的團隊來協助量產、行銷事務,這樣在產、銷方面都可以取得較好的發展。
六、 還有一個原則就是,從創意發明到商品化的基本原則,就是我們的產品一定要便宜又好用,如果「產品便宜又好用,就可以天下無敵」,產品好用但價錢貴,功能再強可能都没有用,所以能夠好用又便宜的產品,成功是可期的。

其實在台灣發明界,有研發產品但還没賺錢的人還很多。葉博士想鼓勵一下現在已經投入發明,但是還没成功的發明家,就是「發明之路會有陣痛,走對的路才會有出路。」才會有成功的機會。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黃秉鈞認為葉忠福博士撰彙「創新發明原理與應用」一書和大家分享,讓實務經驗能長久傳承,使後起之秀,能運用此書在創新發明領域中快速的發光發熱。(圖/記者陳鐘聲攝 2017.4.26)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黃秉鈞教授認為葉博士在企業界實際服務很多年,對於創新發明及專利權保護的認知,有獨到而深入的見解,能將企業實務經驗與方法,帶入學術界研發運用,讓整體的研發效率能夠有效提昇,將多年來從事創新發明的工作經驗,撰彙「創新發明原理與應用」一書和大家分享,讓實務經驗能長久傳承,讓台灣更多的後起之秀,能運用此書在創新發明領域中快速的發光發熱。

工業技術研究院技術移轉中心資深智權總監許履塵先生,對葉博士有一顆熱忱的心,極願意與人分享他的發明心得感到敬佩,直指葉博士所撰彙《創新發明原理與應用》一書有發明構想的教導,有專利申請等實務經驗分享,是學生必備的課外讀物,也是有心想要成為發明家必備的一本書。

 

『新聞來源/NOWnews http://www.nownews.com/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