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基金

A股高槓桿收購劇透 抽血劇本飛濺!是誰讓IPO背上再融資的「黑鍋」?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1-19 18:40

和訊基金消息「是藥三分毒」。雖然IPO加速供給對資金面造成了抽血效應,但是不少投資者仍然保持了清醒。與再融資相比,IPO那點血算什麼?

市場擔憂IPO抽血,此邏輯忽略了IPO融資規模太小,其對市場資金面衝擊不大。與近兩年再融資相比,IPO發行真的算不了什麼。

與此形成巨大對比的是,定增規模逐年增長,2016年更是突破1.6萬億,是IPO融資的10倍,成為A股市場上最大的股權融資。更嚴峻的是,天量資金參與定增,到期後自然給市場帶來了巨大的解禁壓力。

從A股資金供求看,資金流入主要來自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銀證轉賬、保險加倉、滬股通、融資餘額;資金流出主要來自IPO、再融資、產業資本減持、交易稅費。

在2016年IPO、再融資、產業資本減持、交易稅費分別為1496億元、16967億元、1140億元、3780億元,分別占全年資金流出額的6.4%、72.6%、4.9%、16.2%,相對而言IPO對資金面的衝擊較小,從而長期看IPO發行不改市場趨勢。

1)11家上市公司易主槓桿兇猛撬動千億市值

據同花順(300033,股吧)iFind數據統計,2016年11月16日至12月15日,A股共有48家上市公司股權轉讓,其中1家屬於行政劃轉,10家屬於無償劃轉。

餘下的37家股權轉讓中,22家發生控股股東股權轉讓,最終11家控股股東易主。他們分別是三壘股份(002621,股吧)、天馬股份(002122,股吧)、司爾特(002538,股吧)、潯興股份(002098,股吧)、*ST宏盛、嘉麟傑(002486,股吧)、上工申貝(600843,股吧)、\*ST東晶、神州高鐵(000008,股吧)、嘉應製藥(002198,股吧)、中茵股份(600745,股吧)。

據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報道,11起併購中明確指出資金來自借款的共計55.47億元,其餘120.36億元則來源於自籌、自有等方式。而11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粗略估算超過1100億元,相對於120.36億元投資,併購槓桿效應依然明顯。天津匯澤豐收購潯興股份25%股權,需支付25億元對價。天津匯澤豐的收購款也全部來自借款。

拿下*ST宏盛20.87%股權,拉薩知合需支付9億元現金,拉薩知合內部解決,向控股股東借款10億元,借期5年。得到嘉應製藥11.27%股權,老虎匯需支付10.47億元。

對於資金來源,老虎匯一筆帶過,稱自有、自籌與股東借款。在深交所問詢函的追問下,老虎匯坦承,1.5億元來自股東對老虎匯增資,3億元資金來自股東馮彪與高忠霖的無息借款,另外6.6億元為銀行借款,截至老虎匯回復深交所問詢函時,此借款仍在辦理中,成本約為年化6%,借期3年為限。

2016年下半年以來,監管層對換股收購、定增等行為監管加大,另一方面,IPO上市排隊時間漫長,在此情況下現金收購從時間成本上是最低的。

2016年5月,證監會負責人明確表示:證監會對借殼上市執行與IPO同等要求,禁止創業板借殼上市。另一方面,對除借殼上市以外的重大資產重組取消審批。

上市企業再融資,是股市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關鍵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再融資,再融資的資金用於哪些方面。而在併購、借殼過程中,價格虛高、被併購企業質量不高,甚至虛假併購現象十分嚴重。

更多情況下,併購以後並沒有給上市公司帶來實質性變化和提振作用。相反,有些企業卻在併購以後出現了業績大幅下滑的現象。也正因為如此併購的效率是相當低的,是不利於股市健康發展的。而借殼則主要體現在價格虛高方面,使企業的估值出現泡沫。

正是因為再融資占有了太多的市場資源,導致IPO發行無法按照正常速度進行,只能一壓再壓、一控再控,且要為再融資背書、買單。也就是說,投資者也好,反對IPO加快者也行,都把IPO發行速度加快當作是股市的罪魁禍首。

殊不知,如果再融資規模少些,可以為IPO發行提供多少空間。IPO發行情況,如果再融資規模減少三分之一,就有可能至少增加300個IPO發行機會。那麼,排隊的數量就會大大減少。

2)A股併購四大亂象導致股權甩賣狗血飛濺

A股併購亂象主要存在四大問題:一是跨界併購、脫實向虛;二是人為操縱併購標的估值、實現利益輸送;三是併購+增發,最終由散戶買單;四是併購加槓桿,放大市場風險。

A股出現了大量的跨界融資或借貸,從銀行到保險再到私募基金,被併購綁架,二是資管和私募銷售無底線,通過互聯網金融平台將草根或屌絲也傳銷進來,「這都是十分危險的行為」。

當寶能系槓桿資金收購萬科被置於「放大鏡」之下,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公開反對用來路不明的錢從事槓桿收購之後,槓桿資金頻繁被放到聚光燈下審視。

在交易所的嚴詞拷問下,自去年12月以來,已有萬家文化、步森股份(002569,股吧)、天馬股份、潯興股份、銀鴿投資等多家上市公司公告了監管層的問詢函,就收購資金來源問題等做了詳盡披露。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買殼方籌資資金與自有資金比例最高的就是萬家文化,為50倍,其新股東龍薇傳媒僅出資了6000萬元,卻撬動了30億元的外來資金;其次是銀鴿投資的新股東鰲迎投資,以30倍的槓桿率完成了控股權收購。

前期實施股權轉讓的焦作萬方(000612,股吧)、*ST合金、步森股份、尤夫股份(002427,股吧)等槓桿率均在5倍以下,有些機敏的買殼方甚至不從金融機構融資,而全部來自體系內公司的借款,比如君華集團購買齊翔集團從而間接控股齊翔騰達(002408,股吧)的案例。

槓桿收購另一個被集中批評的行為是「空手套白狼」:即使用很少的自有資金,加上從外界借來的高息巨款,快速收購一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權,一旦過戶完成,就立馬把股份質押出去融資,再將融得資金償還前期的高息借款。

槓桿收購可以快速有效實現資本的流動與資源配置,但如果缺乏節制濫用槓桿率就可能會變成危險的資本遊戲。

3)再融資疊加野蠻減持A股「流血」如何堵?

據統計,2016年再融資規模8倍於IPO,並創下歷史新高;3600億元減持額的同時,「清倉式」減持頻現。「天量」再融資和野蠻減持成為A股兩大「出血點」,應該如何堵住?

有投資者認為,如果說IPO和再融資確實對二級市場有衝擊,那也應該壓制再融資,繼續放寬IPO。姑且不談再融資規模本就遠超IPO,而是IPO對企業的迫切性、對實體的槓桿作用、整體的邊際效應,都更加明顯。企業一旦IPO上市,貸款、債券、信用等等都會有質的提升。IPO是讓窮人脫貧有飯吃,再融資是讓富人有肉吃,孰重孰輕?

未來若干年後A股將會和全球估值體系接軌(港股化,垃圾股變成仙股遍地,平庸無增長的公司估值很低,優秀的好公司才能享受稍微偏高的估值和持續上漲).

各種A股現在特有的神邏輯可能會成為歷史:高送轉、炒地圖、減持=利好、永不退市、殼價值……這些會隨著註冊退市制、大股東不斷減持、散戶不斷減少等慢慢退出歷史的舞台(再也沒有人會為簡單粗暴毫無邏輯甚至侮辱智商的上漲理由買單了).

第一,定增催生太多類投行行為,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好的公司要排隊IPO,垃圾公司可以利用高股價、講故事收購另一個公司,做根本實現不了的對賭;第二,定增並不公允,普通散戶被排除在交易之外,定增向特定投資人發行,怎麼確定特定投資人,誰有資格成為特定投資人,有沒有披露其他股東不知曉的內容,有沒有簽訂其他股東沒法享受的條款,這就變成了黑箱操作,變成了股市的抽血機。

上周末,有未經證實的來自監管層方面的政策意見表明,監管層今年將進一步管控再融資規模,將其控制在2016年規模的一半左右。

可以想象,依靠外延式併購的業績預期撐起的創業板市值「神話」在未來還將被「擠泡沫」。真正可能對A股市場總體帶來供給端壓力的是再融資以及解禁減持。

2017年A股市場的危險,還不只是IPO,更大的危險在於2015~2016年以來的定增解禁,2015年以來有1568家上市公司進行了定向增發,累計實際募集資金近3萬億元。定增非大股東的,都只有一年限售期,更有離譜的不限定限售期,這些資金都是財務投資者性質,一旦有大量的浮盈,便會不計成本的進行砸盤的,這和2008年大小非解禁是一個道理。

2011年以前,A股每年的新股發行規模和再融資規模基本相當。但是最近兩年A股再融資規模出現了急劇擴張(主要的形式是定向增發),每年的再融資金額已經是新股融資金額的10倍。如果這些再融資的發行對象在解禁後集中減持,那麼對A股供給端的衝擊將遠大於新股發行。

雖然按照牛熊交易室的猜想,定增在2017年大概率被暫停,或者大大放緩。新年以來僅實施了一例定增(中鐵二局(600528,股吧),融資金額44.6億元)。但2017年解禁的壓力註定是無法躲避的。

怎麼辦?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