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股

金融時報:雖然官員態度保持謹慎 但全球經濟可望持續上揚

鉅亨網鄧凱心 外電報導 2009-09-01 21:45

全球世界經濟目前正在脫離經濟衰退,世界的每個角落幾乎都在為強勁的第 3 季設置舞台。

如同經濟活動在 2008 年 9 月的雷曼危機之後急速下降,第一階段的回升看起來是明顯的且與全球經濟的增長非常同步。

《金融時報》報導,這個優勢是否可以持續下去依舊是激烈的討論。於本週在倫敦由 G20 的財政部長及主要銀行業者共同舉行的高峰會議中,這些決策者對經濟上揚保持著謹慎的態度。雖然股市上漲,但全球債券殖利率依舊偏低,建議投資者要將眼光放長遠至全球復甦為止。然而,無法否認的,全球經濟目前正在上揚之中。

投資銀行摩根大通 (JPMorgan Chase) 分析師 BruceKasman 指出:「歐元區與美國、日本及新興市場等經濟體共同呈現上升趨勢,在反彈的早期階段這是一個罕見的現象。」

《金融時報》主筆 Krishna Guha 預期,在相同的基礎下,今年第 3 季美國經濟成長速度的年率約為 3.5%,德國則可達 4%,日本則為 3.2%。歐元區成長 2% 以上,而英國的成長速度則稍為落後其他國家。同時,中國應該可以成長至 10% 左右,但印度則會因為雨季乾旱的緣故而表現不佳。

在美國方面,企業在今年稍早的清盤後現正在回補庫存,汽車生產則受惠於舊車換現金的計畫而有上揚。政府的開支刺激了需求,房地產市場展現出轉向的趨勢,根據最新的耐久財報告顯示,企業的投資可能逐步回升。巴克萊 (Barclays Capital) 分析師指出,「在美國,種種跡象都顯示出消費正在走向一個強大的復甦。」

中國-這個領導世界走出衰退的國家,在去年第 4 季中雖沒有明顯的成長,但今年第 2 季經濟成長年率高達 17%。它的回升受惠於財政刺激及政府支持的大量銀行放貸,與 2008 年同期相較,今年上半年新貸款成長了 3 倍。

投資管理公司 Dragonomics 分析師 Arthur Kroeber指出:「中國政府對危機的處理使他避免經濟崩盤並保持成長。」

亞洲新興巨頭印度則已經遭受降雨不足的問題。雖然工業生產,汽車銷售和商業信心正在上升之中,且政府花費佔 GDP 3.5% 的資金來刺激財政,但今年下半年度,農業部門可能拖累經濟的成長,不過對全球影響不大。

日本因復甦的貿易活動受益,尤其是在亞洲區域,第 3季表現應該良好。日本在7 月的出口量上升 2.3%,主因為中國對汽車及機車零件的需求。麥格理 (Macquarie) 的分析師指出:「第 3 季淨出口佔 GDP 的比重將接近 6.5%。」

歐盟委員會於上週五 (8月28日) 公佈的 8 月經濟景氣指數依舊呈現V型上升。蘇格蘭皇家銀行分析師指出:「最近的經濟反彈提供人們了一些信心,其前景可能比我們所預期的要好。」

德國的經濟好轉相當突然。到目前為止,德國依賴政府開支及汽車購買的獎勵辦法,但出口已經從低點回升,開始出現強勁成長。

跟其他國家相比,英國在經濟成長上的進度較為落後,但目前似乎也逐漸轉向積極。巴黎銀行 (BNP Paribas)的分析師說,根據採購經理人調查顯示,經濟已轉為成長並比他預期的快了 9-12 個月。此外,英國的房屋市場似乎也已經提前穩定下來。

許多人擔心,全球的經濟上升動力將不會持續下去。美國消費者支出(不包含汽車)依舊十分薄弱,其收入幾乎沒有正向成長,且失業率持續增高但工資依舊非常低落。

中國的信貸受到嚴格管制,其股市在 8 月達到高峰,現在又下跌 18%。Kroeber 認為,如果政府不繼續推進結構改革,其經濟成長速度將持續走低。

日本及德國似乎仍然依賴於出口貿易。根據紀錄顯示,日本目前的失業率和通貨緊縮是戰後的新高,這個狀況表示日本國內需求將保持低落。

在許多國家的經濟上,包括歐元區和英國仍然擔憂信貸緊縮的危機。銀行業依然疲弱,而美國的證券化信貸市場仍遠遠低於危機前的活動水準。

而且, 雖然財政刺激措施將提供支持到 2010 年,民營企業不得不在未來以需求支撐經濟,但何時或如何發生依舊是未知數。

不過,樂觀者認為,前景雖然在開始時黯淡,但會逐漸好轉,而全球經濟的同步上升,將證明經濟是可持續復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