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股

中國不會盲目追隨違反本國利益的經濟制裁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2-02-02 10:24

初級產品價格最大的影響因素之一就是政治,動亂、制裁和戰爭都會在市場上產生重大沖擊。在其它初級產品行情全面下跌的情況下,國際市場油價之所以依然堅挺,關鍵原因便在于海灣戰云密布,美國又出臺了收緊對伊朗制裁的措施。為此,美國正在游說各國配合。然而,無論是從哪個方面出發,中國都沒有任何理由盲目追隨美歐國家發起的對伊朗經濟制裁,遑論進一步收緊了。

負責任的大國

不會采取危險決策

首先,必須指出,美國對伊朗的經濟制裁延續時間雖長,1979-1981年制裁結束不久,美國就于1984年再度發起對伊朗全面經濟制裁,一直延續至今;但伊朗遭受的經濟制裁是美國發起的經濟制裁,并不是聯合國決議發起并監督執行的制裁。無論某些美國政界人士、美國媒體如何喜歡以“國際社會”自居,我們都需要認清一個簡單的事實:美國≠國際社會。中國是一個獨立主權國家,不可能盲目追隨美國的步調對伊朗實施經濟制裁,除非聯合國安理會就此問題達成通過了決議,中國才會執行實施。中國與伊朗之間的一切經貿往來都是在國際規范基礎之上的合法交易,所謂“違法”云云無從談起。

同時,中國對外政策著眼于追求和平與發展兩大主題,希望維護世界和平,為本國和世界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而對伊朗收緊經濟制裁只能加劇海灣地區本已十分緊張的局勢,推動戰亂風險急劇升高,給正籠罩在美歐主權債務危機和新興市場經濟體風險陰影下的世界經濟增添不確定性,近來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和外匯市場的非正常波動已經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倘若戰爭成為現實,自從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始終未能真正全面復蘇的世界經濟將蒙受進一步的重創,更不用說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生命損失了。作為國際社會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不應也不會采取這種危險的決策。

作為20世紀以來全世界使用經濟制裁手段最多的國家,美國需要深刻反思本國是否過于濫用經濟制裁手段。在1914-1990年間的116起國際經濟制裁中,美國主導的就有77起;在冷戰結束后至2007年新增的80多起制裁案例中,美國參與的就超過60起,涉及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本來,戰爭和軍事政治集團對峙期間才是經濟制裁的高發期,但冷戰結束后短短16年時間,新增制裁案例就達到1914-1990年76年間國際經濟制裁案例的大約七成,美國在此期間發起和參與的經濟制裁案例更高達1914-1990年間的近八成,而且1914-1990年間還經歷了席卷世界的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這種趨勢無論如何與西方標榜的“民主自由的勝利”背道而馳,更不用說把一半以上的世界人口打成經濟制裁受害者如何違反基本的人道主義精神了。

中國沒有理由退出

參與對伊朗經濟制裁嚴重損害中國本國經濟、戰略等各方面利益。僅就經濟利益而言,伊朗是中國重要的石油進口來源,也是中國消費品、資本設備出口和海外工程承包的重要市場。2010年中伊貿易294億美元,2011年1-11月已達410億美元,增長55.8%。而且,中國的技術密集產業在伊朗銷路良好,德黑蘭地鐵便是中國的交鑰匙工程,正在力推產業升級的中國沒有理由因為山姆大叔一句話而退出這個好市場。

伊朗在中國石油進口來源中的地位尤其重要,美方稱伊朗是中國第三大原油進口來源,僅次于沙特和安哥拉,中國則是伊朗原油最大的買主。盡管公開出版的中國《海關統計》中沒有中國從伊朗進口原油數據,但我們可以間接推算。2010年中國進口原油23931萬噸,2011年1-11月達23186萬噸;公開出版的《海關統計》顯示,2010年中國進口伊朗“礦物燃料、礦物油及其蒸餾產品;瀝青物質,礦物蠟”金額為131億美元,2011年1-11月已上升至210億美元。根據伊朗產業結構,假設進口的上述伊朗產品均為原油,且進口價格為當年中國原油進口平均價格,那么可以推算得知中國2010年進口伊朗原油2316萬噸,2011年1-11月進口2715萬噸。這樣,假如中國停止從伊朗進口原油,面對由此造成的一年近三千萬噸原油缺口,中國該從何處尋求貨源彌補?即使其它國家、其它石油公司可以提供替代油源,由此造成的國際石油市場壟斷加強、油價上漲等結果也非中國所樂見。畢竟,多年來遭受國際石油巨頭千方百計排擠的經歷早已深刻教導了中國人,必須大力抑制國際石油巨頭壟斷權勢。

由于中國綜合國力強勁增長,也由于美國多年來對中國企業實施了眾多不合理的嚴厲限制,美方并無能力強迫中國在此問題上屈從于美方的意志,連能夠讓中方投鼠忌器的制約因素也不是太多太強。

按照奧巴馬以前反對而前不久簽署的收緊對伊制裁新法案規定,美國將禁止與伊朗中央銀行有業務往來的外國金融機構進入美國金融市場;而伊朗央行在協助本國貿易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別國要想得到該法律豁免,就要用實際行動表現已經大幅減少從伊朗進口的石油。外部認為,這項法律會增加向中伊經貿提供融資的中國金融機構的壓力;但不要忘了,由于美方金融監管部門長期阻擾,中國金融機構一直很難獲準進入美國金融市場,很難獲準在美開設分支機構,在美國金融市場上如此微小的或有利益損失,足夠威懾中國放棄重要得多的對伊經貿利益嗎?

在實踐中,美國國務院已于1月12日宣布制裁3家與伊朗開展能源業務交易的外國公司,中國大型國企珠海振戎公司名列其中,制裁內容為“不能夠取得美國出口牌照、美國進出口財務安排以及美國國內任何一家金融機構1000萬以上貸款”,等等。但振戎公司從未與美國任何企業開展過任何合作項目,致使這些制裁條款被振戎公司新聞發言人譏諷為“實在讓人摸不著頭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事實早已證明,美國發起的眾多經濟制裁常常無助于實現其所宣稱要達到的目的,反而會制造嚴重人道主義災難。新中國建立伊始,美國就對中國實施了全面貿易禁運,直至1972年尼克松訪華方才宣布取消,對于制裁造成的人道主義苦難,中國人民感同身受,不可能同意將同樣的苦難強加于無辜的他國人民頭上。僅冷戰后美國參與的經濟制裁就已經把全世界一半人口打成了受害者,其它國家是否愿意再次參與親手制造一場新的大規模人道主義災難呢?

之所以說美國發起的經濟制裁常常不靠譜,還因為美國不少經濟制裁不但未能損害它要制裁的對象,反而損害了自己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在1981年底發起的蘇聯天然氣出口管道制裁中,美國的制裁措施既沒有阻止蘇聯天然氣管道建設,也沒能阻止西歐和日本參與這個項目,最后不得不在1982年11月宣布取消此項制裁,只落得個美國相關產業公司至少喪失22億美元訂單,美國對蘇出口在整個西方對蘇出口中占比從1975-1978年的25%下降到1984年的0.4%,美國公司被普遍認為是“不可靠供貨商”而從此在蘇聯東歐難以獲得合同,其負面影響甚至一直延續到蘇聯解體之后,美國與歐洲、日本盟國的關系也大大惡化。當時建成的蘇聯天然氣管道則成為東歐、中歐、西歐眾多國家及其人民的能源供應生命線,地位至今仍十分穩固。

和為貴。其實,除了宗教信仰之外,在除以色列之外的整個中東地區,伊朗堪稱與美國政治體制最為相似的國家。既然美國能與這一地區的眾多君主制國家相處甚歡,為什么不能拿出勇氣與伊朗實現關系正常化呢?

(作者為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文章觀點僅代表其個人意見)

責任編輯:NF045(本文來源:證券日報-資本證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