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置業德國:踏尋名人足跡 漫賞歐洲都市風情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4-10 11:36


 德國首都人口民族介紹

德國,是一個中歐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地處歐洲中心位置,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與最大城市為柏林。

公元前境內居住著日耳曼人並逐漸形成封建國家,1871年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並逐漸走上侵略擴張道路,逐漸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1914年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后簽訂了《凡爾賽條約》。1939年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后分裂成東德和西德,國土被分區占領,后形成了東德及西德兩個國家,於1990年重新統一。


德國國民生活水平在世界各國中名列前位,並具備完整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國和第四大進口國。

德國是歐洲大陸主要的經濟與政治實體之一。還是歐洲聯盟創始會員國、以及北約、申根公約、八國集團、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

德國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國,擁有高度技術的勞動力、龐大股本、罷工較少發生且具高度創新能力。德國為歐洲最大且最具影響力的經濟體。德國同時在科學技術的多個領域中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德國文明起步雖然很晚,但是近代對世界文化貢獻良多。擁有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孕育了許多享譽全球的藝術家、作家和哲學家,如西門子、愛因斯坦等。境內文化遺產眾多。德國國民生活水平高,具備世界建立最早最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

首都

柏林(berlin)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歐洲的重要交通樞紐和河港。人口350.2萬(2011年底數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網站)。

節日

國慶日:每年10月3日

聖誕節:12月25日

民主日:每年5月7日

人口

8023萬,是歐盟人口最多的國家,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229人,是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

    主要是德意志人,有少數丹麥人和索布族人。有693.1萬外籍人,占人口總數的8.5%,其中最多的是土耳其人,共161萬(2011年底數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網站)。通用德語。居民中29.2%(2389.6萬人)信奉新教,30.2%(2465.1萬人)信奉羅馬天主教(2012年底數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網站)。

自然地理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樓盤)和波羅的海,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面積約為35.7萬km²。

德國的地形產業化多端,有連綿起伏的山巒,高原臺地,丘陵,有秀麗動人的湖畔,及遼闊寬廣的平原。整個德國的地形可以分為五個具有不同特征的區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北部低地的特征是丘陵起伏的沿海岸高燥地和粘土臺地與草原,泥沼以及中等山脈隆起地帶前方向南伸展的黃土地之間有星羅棋布的湖泊。

德國歷史文化

歷史

公元前境內就居住著日耳曼人。公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843年德意志從法蘭克帝國分裂出來,962年建立神聖羅馬帝國。通過長期的對外征服,神聖羅馬帝國占領了捷克、意大利北部和波蘭西部,並遠征俄羅斯、匈牙利。13世紀中期走向封建割據。

    1806年7月12日,通過簽署萊茵邦聯條約(德語:rheinbundakte),16個在法國保護下,包括列支敦士登、巴伐利亞、符騰堡和巴登在內的萊茵河兩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國,脫離了神聖羅馬帝國,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治聯合體“萊茵邦聯”。邦聯在法蘭克福設兩院制議會,推選拿破侖為保護人,並由拿破侖支配邦聯的外交和軍事;協議同時規定,在發生戰爭時,邦聯有義務向其保護人拿破侖提供一定數量的軍隊。8月6日,已自稱奧地利皇帝的弗朗茨一世(即神聖羅馬帝國的弗朗茨二世)被迫宣布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在接著的數年,又增多23個邦國加入;弗朗茨一世的哈布斯堡王朝只能夠統治帝國剩下的領土奧地利。德意志地區內只有奧地利、普魯士、丹麥控制的荷爾斯泰因和瑞典的波美拉尼亞地區未有加入邦聯,而且不計算並入法國的萊茵河西岸和艾爾福特。

18世紀初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領導了艱苦卓絕的軍事和外交斗爭,普魯士於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德意志完成了以普魯士為主體的統一。該帝國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瑪共和國。1933年希特勒上臺實行獨裁統治。 德國於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同盟國軍民的頑強打擊下,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

戰后,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占領,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占領區。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占領區合並。翌年5月23日,合並后的西部占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1989年民主德國局勢發生了急劇變化。自同年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聯邦德國。10月初,許多城市相繼爆發了規模不等的示威游行,要求放寬出國旅行和新聞媒介的限制等。10月18日,民主德國總統昂納克宣布辭職。11月9日,“柏林墻”開放。11月28日,聯邦德國總理科爾提出關於兩個德國實現統一的十點計劃。

1989年東歐劇變,包括東德在內的各國共產黨政權紛紛垮臺;在四強同意下,1990年東德和西德終於達成兩德統一。

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國總理莫德羅首次訪問聯邦德國。3月18日,民主德國人民議會實行自由選舉,德梅齊埃任總理后,兩德統一的步伐大大加快。1990年5月18日,兩德在波恩簽署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1990年8月31日,雙方又在柏林簽署兩德統一條約。1990年9月24日,民主德國國家人民軍正式退出華約組織。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政府自動取消,原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改為5個州,並入了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個德國重新統一。

經濟

德國是世界第四經濟大國。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汽車品牌奔馳、寶馬、奧迪、大眾、保時捷都位於德國,著名汽車品牌歐寶也誕生在德國(現屬於美國通用汽車集團)。汽車生產量僅次於中國、美國和日本,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之一。

雖然兩德統一已逾20年,但前西德地區的生活水平及人均所得仍明顯高於東德地區,而促進東德經濟整合及現代化的長期政策將持續至2019年,前西德地區每年約向前東德地區投入800億美元。德國政府於2009年1月批準規模500億歐元的刺激經濟方案,以避免部分產業衰退及所伴隨的失業率上升。

按國際匯率計算,德國為世界第4大經濟體,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則為世界第5大經濟體。於2011年,德國為歐盟預算最大出資國。服務業約占德國國內生產總值高達71%,而工業與農業則分別占28%及1%。德國於2012年5月時失業率為6.7%。

德國是世界貿易大國,同23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貿易關係。德國產品以品質精良著稱,技術領先,做工細膩,但成本較高。德國出口業素以質量高、服務周到、交貨準時而享譽世界。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機械產品、化學品、通訊技術、供配電設備和醫學及化學設備。主要進口產品有化學品、汽車、石油天然氣、機械、通訊技術和鋼鐵產品。主要貿易對象是西方工業國,其中進出口一半以上來自或銷往歐盟國家。

德國的出口額2003年之后,連續六年保持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地位。外貿長期順差,2007年德國出口額達9691億歐元。以企業營業額排名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有32家企業的總部設於德國。德國dax指數則由30家市值最大的德國公司組成。德國具備專業技術的中小型企業也相當重要,約有1,000家此類企業在各領域居領先地位而被認為是隱形冠軍。

德國工業

工業

德國魯爾區是德國的傳統煤鋼工業區。慕尼黑(寶馬汽車總部所在地)、漢堡(空客公司的三個客機總裝中心之一)、斯圖加特(奔馳和保時捷總部所在地)、沃爾夫斯堡(大眾汽車總部所在地)、柏林、萊比錫、德累斯頓則是德國東部的工業重鎮。新興工業集中在慕尼黑一帶。

德國產品以品質精良著稱,技術領先,做工細膩,但成本較高。德國的工業品在世界享有盛譽。

農牧業

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很高。2008年共有農業用地1693萬公頃,約占德國土面積的一半,其中農田面積1193.3萬公頃。2008年農林漁業產值為195.6億歐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8%。農業就業人口85.5萬,占國內總就業人數的2.12%。

2007年有農業企業374514個,以中小企業為主,平均占有土地56.6公頃。

教育

教育和文化藝術事業主要由各州負責,聯邦政府主要負責教育規劃和職業教育,並通過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協調全國的教育工作,在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和進修方面,主要立法和行政管理權屬於各州。全國性的文化藝術活動由聯邦政府予以資助。對外文化交流由外交部負責協調。

德國的教育體系為12至13年義務教育,大致上為初中等教育的階段,實際上教育體制因邦而異。學前教育端賴家長的意愿,可將兒童送往托兒所,純屬非強迫性。

   小學階段除了少數邦為6年(如柏林)之外,其余為4年。在中等教育階段,德國主要采行的制度為"一本三枝",在晉升至中學階段期間,存有一為期兩年的定向階段(orientierungsstufe),借此可以透過老師的建議以及學生與家長的意愿,決定往后就讀的學校。中等教育主要有三種學校可供選擇,依次為主干學校(hauptschule)、實科中學(realschule)以及文法高中(gymnasium)。 幼兒園的入學年齡為3歲至6歲,之后接受9年以上的義務教育,基礎教育通常持續4年,進入中學階段前存在定向階段(德語:orientierungsstufe),決定往后就讀的學校,中等教育階段則區分為三類,包括文理科中學,為天賦較佳及未來欲進入大學就讀的學生就讀,為期約9年;實科中學(德語:realschule)為中等程度學生所就讀,為期6年;主干學校(德語:hauptschule)提供職業教育。一般進入大學須經過中學會考(德語:abitur), 包括評估中學最後數年的表現及最終測驗,但細節上則因各邦、各大學及學科不同而有差異。

德國大學在國際各大學排行榜上沒有美國和英國高校出眾,這與德國獨特的教育科研體系有關。德國高等教育依據1976年《聯邦高等教育基準法》(bundeshochschulrahmengesetz, hrg)放寬高等教育機構的認定范圍,將所有具(hochschule)之名的學校都概括稱為大學,而高等教育人口也在社會大量需求下迅速擴充膨脹。

   截止2014年德國有注冊學生約250萬,占19-26歲人口中的33%,分布在110所大學,223所高等專科學校和56所藝術音樂類學校。這些機構相當於中國專科學校與技術學院之間,與大學同樣授予學士學位(diplom, magister),但其學位比大學所授予相同名稱的學術地位低,德國的大學原本無碩士學位,研究所是為了念博士的學生而設,只提供博士學位,碩士學位是配合其他歐盟國家才設立。2007年夏季學期開始,德國的國立高等教育開始收取每個學期100歐元左右的學費,除了通過zvs中央分配的少數所謂numerus clausus有學習位置限制的學科以外,不需要入學考試而是采用入學申請的方式。

2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