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第六屆如何讓農民富裕起來座談會探討農民增收致富長效機制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3-03 17:52


時間:2014年2月22日 地點:農民日報社12層

孫林(農民日報社總編輯):各位領導、來賓,各位專家學者,新聞界朋友們大家下午好。又是一年相距時,這幾年每到春節過后,一號檔案發布不久,大家就相聚在一起,邀請專家、領導解讀一號檔案精神,到今天這個活動已經是第六屆了。這次我們開一個圓桌會議、座談會,圍繞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水平進行座論。今天座談會在兩個方面與以往不同,一是邀請到了基層領導來介紹案例,二是請報社中層干部和記者參加,把座談會變成我社學習貫徹檔案精神、指導辦報的培訓會。


首先介紹出席本次會議的領導,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黃守宏,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振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柄生,中華新聞工作者協會黨組書記翟惠生,農業部總經濟師孫中華。

下面我介紹各位領導和嘉賓,介紹完后請大家一並鼓掌,農業部政策與法規司司長張天佐,中國青年報總編輯張坤,中央電視臺農業節目副總編輯傅雪柳,健康報社社長王碩等。來自地方的領導有: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書記佈仁,河南省西峽縣縣長李德成等,參加今天座談會農民日報社領導有黨委書記社長唐園結等。我們特別給大家介紹本次活動支援單位永業集團董事長吳子申,永業集團總裁程坦,讓我們對參加座談會的各位領導和嘉賓、各位新聞界朋友到來表示衷心感謝和熱烈歡迎。

今天座談會的主辦方致辭之后,各位領導專家將圍繞中央一號檔案精神進行解讀,之后,我們請永業集團的吳總講一講永業的發展案例,最後我們請基層的領導介紹地方發展案例。首先我們請農民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唐園結致辭,大家歡迎。

唐園結(農民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

剛剛過去的2013年,雖然有國民經濟增速放緩、部分農產品(000061,股吧)價格疲軟、自然災害貧乏等不利因素,農民增收實現了改革開放以來首次“十連快”,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跑贏gdp1.6個百分點,超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3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之比連續4年下降,城鄉和區域收入差距縮小的態勢進一步顯現。然而盡管有了歷史性的“十連快”,但城鄉收入差距仍然較大,區域之間、農民內部之間收入差距也很明顯,農民增收的基礎還比較脆弱,增收渠道還需要拓寬,增收長效機制有待建立,保證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實現到2020年翻一番的任務非常艱巨。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當今中國農業問題,關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如果億萬農民沒有過上富裕的生活,我們的小康就只能是低水平小康,只有補上農民收入低這個短板,促進工農城鄉協調發展,讓億萬農民同步進入小康,過上更加富裕體面有尊嚴的生活,小康社會才能真正全面實現。

習總書記強調,做好“三農”工作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要綜合發力,廣辟途徑,建立促進農民增收長效機制,這給我們做好相關工作指明方向:一要建立健全與國情相適應的農業支援保護體系,國家力所能及的多給農民一些錢;二要利用價格杠桿提高農業生產效益,讓農民多賺一些錢;三要讓從農村轉移出來的農民與城鎮職工實現同工同酬;四要穩步推進農村改革,保障好農民承包地、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這三塊地的權益,讓農民多得一些錢。

作為黨和政府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媒體,為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為全體農民同步實現小康,傳遞好聲音,傳遞更多利於“三農”發展正能量,是我們使命所在,這也是我們持之以恒堅持主辦座談會原因所在,報社也從座談會中不斷汲取營養,強化服務意識,錘煉服務能力,與億萬農民增收步調一致,報社各項事業也在同步成長。

2013年報社繼續發揮“三農”宣傳挑大梁和主力軍的作用,多篇報導得到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批示,目前報紙發行量已經突破71萬份,在中央主流媒體當中名列前茅,公信力、影響力和親和力達到了新的高度,為黨和國家“三農”工作大局服務,為農民服務,為服務於農民的人服務的能力和水平,都有了質的提升。感謝各位領導專家在這里,為讓農民富裕起來分享智慧、獻計獻策,各位的真知灼見將通過我們報紙將和全國億萬關心農民的讀者見面。今後農民日報將一如既往的關注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同步小康的問題,繼續組織好這個座談會,為促進農業更強,農村更美,特別是農民更富營造良好的理論氛圍。

另一方面農民日報繼續跟進不斷發展的“三農”改革形勢、媒體環境和農民日報自身優勢,我們也將不斷創新開拓為農民持續增收服務的平臺、載體和形式,與像永業集團一樣長期致力於促進農民增收的“三農”企業加強合作,直接參與到帶動農民增收活動當中,全方位多渠道提升我們為農民增收能力的服務和水平。

[NT:PAGE=$] 孫林(農民日報社總編輯):首先我們有請國務院研究室黃守宏副主任,大家歡迎。

黃守宏(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今年一號檔案以深化農村改革為主題,應該說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內容,整個檔案、內容、創新、政策等說已經很清楚,這里面我想談個人的看法,我認為中央一號檔案里面可能有四個方面事情可能特別需要注意。

第一點,就是關於構建國家糧食安全體系,這一條是中央一號檔案中放第一條里,為什么?大家知道,過去連續十年,糧食生產前所未有實現“十連增”,也恰恰在這十年里面,我們國家糧食進口量、主要農產品進口量,農產品貿易逆差在擴大。2004年之前,我們國家農產品貿易順差,2004年之后實現了貿易逆差逐步擴大,而且近幾年數量平穩增加,所以這種情況下意味著什么?其實一個很重要一個方面,就是受我們資源稟賦所限,依托我們國家現有資源保障所有農產品供給,現在既不可能也不經濟,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央提出要構建新時期國家安全糧食體系。

過去糧食自給率的指標要保持95%以上,如果按照這個指標來算,有缺口。如果固守這條標準線,全保的結果是把重點丟掉。基於這樣情況,這次中央檔案一個重要的一條政策,就是要確保谷物的自給,口糧的絕對安全,而且並提出一系列相應的保障措施,為整個國家糧食安全奠定基礎。

實際上現在強調糧食安全概念,我理解很大程度是一個食物安全,特別是口糧是核心最重要的,我們依托自己力量保住了,我們要在充分利用國內豐富資源,更多利用國際資源國際市場。這兩年,去年進口6300多萬噸,有關專家測算了一下,大體上進口大豆折算成糧食耕地的話在6億畝左右,因此從當前需要出發提出了這么一個糧食安全的戰略。這個戰略的提出對我們整個農業生產,包括農業發展方式、農業版面都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點,關於深化農村改革,深化農村改革,今年一號檔案整個檔案都貫徹了這個思想,這里面有三個方面要重點理解和把握:

第一條,要創新農業的經營體系。第一個要著重理解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者分離。我們國家農業規模在國際上屬於超小規模,目前我們國家人均耕地6.5畝,勞均耕地不到11.4畝,是9.6畝,我們要搞農業現代化,在超小規模基礎上不可能實現的,那么出路就在於發展規模經營,只有把規模經營發展起來了,農業技術推廣也好,金融支援也好,才有可能可行基礎。但是要走農業規模經營,有很多方面的障礙,其中一個在體制機制上的障礙,就涉及到承包權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通過第一輪農村改革,實現農村土地所有權與承包經營權分離,這是第一次的兩權分離,這次從三中全會到中央一號檔案明確提出來,要把土地承包經營權中承包權和經營權再次分離,這樣就實現了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的三權分離,其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的為土地的流轉和推動規模經營奠定體制機制方面基礎。最近這幾年來土地流轉應該說速度還是不慢的。去年6月份,我們土地流轉率已經達到了23.9%。要推動規模經營實現三權分離,當前的一個基本工作就是中央一號檔案強調的要搞好土地確權頒證,從這兩年實踐中來看有的地方由於方式方法不當造成了一些矛盾,所以今年中央一號檔案針對這些情況提出來,在土地確權頒證過程中要發揮農民自身作用,通過農民協商,采用什么形式可以由農民自己協商。

三權分離,應該說是具有基礎性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一號檔案還提出來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里面提出了很多政策措施,比如說在培育新型農業主體方面,國家在一些扶持政策方面給予傾斜支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家庭農場,包括農業企業,也包括農業合作經營組織等,所以,今年一號檔案在創新農業經營體系這方面有很多政策。

第二條是關於農村的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要試點先行,在試點基礎之上來逐步推進。去年年底農村工作會議,包括剛結束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培訓班的會議上,一再強調在土地問題上,即使是搞試點也要經過批準,因為土地制度改革問題,涉及到農村,也涉及整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在推進農村制度改革方面也有三個方面內容。第一是關於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問題,我們國家憲法規定,我國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要改革土地制度,就要對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革和完善,其中有一塊就是說要實行三權分離,同時在這個基礎之上還要研究一個問題,我們強調土地集體所有制,還有很多理論性、基礎性的問題不是很清楚,比如現在誰是集體代表,集體經濟組織到底設哪一級,這個不光是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革面臨問題,整個經濟體質改革也面臨著這個最基礎問題。再一個,農村集體所有土地改革過程里面,土地權利是包括占有、使用、收益、處分權利。現在理論界也好,包括一些地方提出,要在現在的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這個權利基礎之上,進一步擴大權能。對這個觀點現在也很明確,改革只能在占有、使用、收益這方面做文章,處分權問題上現在不會放松。為什么呢?因為如果要把處分權放松,基本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就名存實亡了。第二關於宅基地改革問題。去年三中全會檔案和今年一號檔案提出來要完善宅基地制度,在試點基礎上穩慎地推進農戶的住房財產權的抵押、轉讓試點。這里面臨一個基本的問題,就是農村農民宅基地,因為農民是集體組織的成員,憑借成員權,所以由集體免費提供一戶一宅,而且宅基地的轉讓只能在本村進行,這是三個基本要素。如果說農民的住房的財產權可以轉讓可以抵押,住房是跟宅基地連在一起的,住房如果可以轉讓、抵押、支付,那這個宅基地住房所依附宅基地怎么辦?本來農民自住自用,住房宅基地都一起,賦予這項權利之后下一步就要研究,如果購買農民住房,那么宅基地歸不歸我,按照現有政策法律不行的,如果宅基地一點權利也沒有,購買的這個住房的權益怎么保護,這帶來很多的問題。如果購買農民宅基地,或者說農民把住房抵押轉讓了,那還屬不屬於集體組織成員,如果不是成員又會產生一些問題。所以現在強調要在試點基礎之上進行,因為這里涉及一系列重大的法律關係、農村社會組織關係等一系列問題。

[NT:PAGE=$] 第三條關於農村建設用地入市的問題。一號檔案有重大突破,農民集體建設用地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基礎上,與國有土地同價可以入市。這也帶來了另外一系列的問題,農民集體建設用地屬性和用途,跟國有土地不一樣,國有土地經營權是有期限的,國有土地他還有別的權利保障,既然農民集體建設用地是同權享受國有土地一樣的權利,是不是也要承擔跟國有土地一樣相應的責任,這個問題也很復雜。所以強調農村土地改革要進行試點道理就在這個地方。

第四條一號檔案里面提出很重大的創新,就是探索建立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我們現在農產品里面,對糧食實行最低收購價制度,對棉花、玉米其他品種做臨時收儲,這兩項政策基本上就是在農產品供大於求情況下,通過最低收購價保護政策和臨時收儲政策來穩定市場,來保證農民的利益。這兩條政策出臺當時的背景,一個當時前幾年我們糧食出現一些緊缺,出現滑坡,國內糧食價格低於國際市場,但最近幾年情況發生變化,我們國家糧食和很多農產品已經超過國際市場,再實行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導致國外農產品進來。關鍵的問題在哪里?由於農產品最低收購價提高,我們糧食收儲制度也是大體上敞開的,這樣導致了農產品,特別是糧食大部分集中在國家手里,形成了國家壟斷,農產品市場價格機制調整作用基本失靈了。再加上內部管理水平不高,某些地方存在貪污腐敗,導致一些地方的儲備糧食機構在市場上逆向操作。 在這種背景下國家財政不堪重負。這次中央一號檔案提出來探索目標價格制度,目標價格制度基本含義是把我們過去包含在農產品價格里面的政府補貼給他分離出來,實現價格與補貼分離,當市場價格過低時候,國家把差價直接補給農民,當市場價格過高的時候,國家給消費者補貼,但是這項制度操作起來難度很大,目標價格怎么定,定多少,怎么把這個價差補給農民,補給農戶等等有大量工作要做,同時價格補貼制度改革涉及國家調控體制一系列問題,所以中央決定今年從新疆的棉花、黑龍江的大豆搞試點,在試點取得經驗之后再向其他農產品進行推廣。但是農產品價格機制的價格改革方向就是這個方向。

第三點,一號檔案特別強調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我們國家這些年農業成就巨大,但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也很大,所以很多地方農業開發強度過高,農業投入品化肥使用量過大,另外還有添加劑、飼料添加劑等,所以對農業環境帶來很大危害,對農產品安全帶來很大危害。中央一號檔案提出來要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實際上有三條,第一,通過增施有機肥,改變耕作制度,實行土地的深松。從今年開始會在全國搞1個億(1億畝?要核實)的深松試點,在此基礎之上今後幾年會繼續擴大。從黑龍江深松試點情況來看,好的地方可以增產30%,差一點地方10%左右,這是當前促進農業生產提高措施,也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重要舉措。第二,就是減量化,讓過高農業開發強度逐步降下來,過多農業投入品減下來,把過渡的污染要降下來。一號檔案提出來要建立農業的投入品的監管制度,建立農業環境損害賠償等一系列制度。第三,加大保護力度,讓農業資源休養生息。休養生息是第一次在中央檔案最為重要的指導思想出現,對重污染地區和地下誰超采地區,要實行退耕、調整種植結構等試點。

孫林(農民日報社總編輯):下面有請中華新聞工作者協會翟惠生書記講話。

翟惠生(中華新聞工作者協會黨組書記):農民日報辦這個研討會,一個主題六年說明什么?說明這個話題有活力,可持續性、活力來自哪,我個人感覺是有政治背景、經濟背景、社會背景和民生背景所決定,特別2020全面實現小康,如何讓農民富起來是剛性話題,這不可改變。今天說有什么新意呢?2014年說如果從新聞傳播角度,起碼有兩條,第一條我們現在常說兩句話是什么?第一句就是學習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第二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十八大以來一系列講話精神。在今年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這個話題的意義不一樣的,因為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決定里面,對“三農”問題有很多論述,我們現在認識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在傳播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部分,我之所以強調這個,因為這個話題不止是農民日報這樣的農業類媒體的責任,也應該是綜合性媒體,或者非農業的專業媒體的共同的責任,這是大家共同的責任,說這個事就是宣傳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因為十八屆三中全會他是有落點的,“三農”問題,讓農民富起來是重要的落點。第二句話,習近平同志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體現什么?按照習近平同志最新講話,就是治理國家體系建設和治理國家建設能力現代化的問題,“三農”問題也是國家治理體系當中重要組成部分,這個問題解決不了,國家治理體系建設就有缺陷。我們今天講就是要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按照習近平同志說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有人說問題是倒逼出來的,為什么現在出現這些問題,正視問題,就是要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新聞傳播的過程就是這樣一個過程。我們要直面“三農”工作當中如何讓農民富裕起來的問題,把問題提出來。通過我們的新聞報導,引導民眾進行思考,最後能夠達到解決或者逐步解決這樣目的。我們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一定要有恰當落點,解決這些問題目的干什么,就是為了完善我們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因為這個制度還有不完善地方,小平同志講一套成型的制度需要30年,為什么要30年,因為要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提煉,不斷完善,而並非其他的目的,如果最後改變我們制度那就南轅北轍了。這就是核心,必須共同努力完善,把問題解決了才能不動搖,要不然光說不動搖,不解決問題,怎么能夠不動搖呢,所以新聞媒體對“三農”問題認識,對農民增收問題認識要這樣考慮,這就是最大的講政治,政治家辦報,政治家辦臺。話要常說常新,新聞關鍵在新,新在哪?就是要突出政治背景、社會背景、民生背景、經濟背景。

[NT:PAGE=$] 孫林(農民日報社總編輯):下面有請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劉振偉副主任委員做報告大家歡迎。

劉振偉(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依法規範農村金融服務 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發展

農村金融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也是國家整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的中央一號檔案對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強化金融機構服務“三農”職責、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加大農業保險(放心保)支援力度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如果把這些要求落實好,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指日可待。與此同時,依法規範農村金融服務也需要提上日程,以使農村金融管理和服務規範化,支援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政策長期化,農村金融法制化。

農村金融法制化是解決農村金融改革發展中體制機制性問題的必然選擇。我國農村金融服務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既有農業產業的弱質性特征、農業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大等因素影響,也有商業銀行效益考核壓力、政策性銀行資本金不足、農村合作金融萎縮、農村信用社歷史包袱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育慢、農業保險發展不快等因素影響。但從根本上講,是我國農村金融服務在組織創新、功能定位、扶持和監管政策等方面,存在著一些體制機制性問題。通過立法,可以推動這些體制機制問題逐步理順。

農村金融立法,重點解決哪些問題?一是各類金融機構的支農責任。國有商業性銀行、政策性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合作金融機構等,在金融支農功能定位方面,需要有相對合理的分工。面向農村的金融服務,不只是農業銀行(601288,股吧)、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的職責,這些機構是主力軍,但不是“獨立大隊”。其他各類金融機構,凡是在農村地區吸收存款的,都應有服務“三農”的責任,要建立對其量化考核的指標。總的思路是,不同的金融機構,對“三農”的服務領域、服務方式、服務力度可以有差異性,但絕不是潔身自好,與己無關。這是農村金融立法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二是農村金融機構的內部運作和治理機制。對商業性銀行承擔支農業務部門的運作機制進行制度設計;對農業政策性銀行的資金來源、支農方向、經營方向應明確界定;對合作制銀行的改革方向及治理結構應進一步明確;對新型小微農村金融機構進入市場采取引導、規範的監管導向,立足於促進發展。總之,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要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相互協作,適度競爭。另外,對民間金融要及時管理和規範,不能等問題成堆再治理。三是對農村金融服務給予長期化的支援政策。目前,缺乏與農村金融服務有效銜接的財政、貨幣和稅收等長期扶持政策,扶持政策的受益期限、扶持對象、覆蓋范圍等都有局限性。今後的政策導向應該是,無論什么性質的金融機構,誰支農就扶持誰,誰支農力度大,享受的優惠政策就多。當然,政策支援也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支援要適度,防止越俎代庖,使農村金融服務喪失活力。目前急迫要解決的問題,是加大政策支援力度和支援政策長期化問題,這是主要矛盾。四是農村金融的風險分散和轉移機制需要完善。目前,涉農信貸缺乏風險分散和轉移機制,農業保險保障力度小,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和金融多樣化的需要。農村信貸抵押品選擇單一,擔保機構數量少,資金實力不足。這也是立法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五是建立農村金融服務的差別化監管政策。今年的中央一號檔案提出,“制定符合農村信貸業務特點的監管制度”。對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合作銀行以及小微農村金融機構,凡是面向農村提供金融服務的,建立差別化的監管政策。存款類金融機構與非存款類金融機構、涉農金融機構和其他商業性金融機構,監管政策要有區別。政策取向錯落有致,不搞“一刀切”。六是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需要重視。在農村金融生態建設、征信體系建設、金融知識普及、金融人才教育等方面,都需要各級政府及有關方面的共同參與和推動。

總之,解決農村金融服務的體制機制性問題,應當通過立法和政策共同推動,這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金融服務問題的必然選擇。國外解決農村金融服務立法先行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孫林(農民日報社總編輯):謝謝劉主任對農村金融難點進行深入解讀,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韓俊副主任做報告大家歡迎。

韓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在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明確的提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讓農業強起來,讓農村美起來,特別是讓農民富起來,這是新的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一個利益高遠,內涵十分豐富的宏大命題,關係到我們能不能夠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三農”中國夢能不能實現。“三農”中國夢,讓農業強起來,讓農村美起來,讓農村富起來,這是億萬中國農民的夢想。怎么讓農民富起來,這是我們研究“三農”所有的人,我們面臨的一個最大的困難,我們必須回答最重大的課題。

這幾年惠農政策力度非常大,國家對“三農”的投入力度非常大,2003年到2012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三農”支出超過6萬億,2007年到2012年超出4.9萬億,那么中央財政用於“三農”支出占中央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現在高達19.2%。總趨勢中央財政對“三農”支出力度越來越大,現在中央財政每花5塊錢就有1塊錢花在“三農”方面,或者“三農”有關方面。

對農民直接補貼增長速度也是很快,有人說現在生產1萬多億斤糧食,“三農”支援也1萬多億,一斤糧食補一塊錢,這個說法不對。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在吉林調研,讓吉林從縣到省算賬,這些年每年從縣到中央,用在糧食方面的直接間接投入到底有多少,中央財政在吉林產糧大省用在糧食生產各種補貼和投入,一斤糧食也就是兩毛錢,糧食直補四項補貼攤在每斤糧食上也就只有1毛錢,產糧大戶的獎勵補助每斤糧食兩分錢,再加上跟糧食有關的基礎設施投入,中央財政在吉林一斤糧食補貼2毛錢,地方財政用在糧食上投入,一斤糧食大概2毛五分錢。這個帳我在河南也算過,2毛多錢,不會超過3毛錢。現在有人說一斤糧食國家補一塊錢,這個說法經不起推敲。

那么這些年農產品價格在漲,農民工工資年年在漲,農民外出就業規模年年擴大,但是城鄉收入差距仍然很大,現在還是3比1以上,差距應該是非常大的,就是說我們最近對全國205個村莊做調查,1000多位大學生,入戶5000多戶以上,基本上格局60%家庭有人外出打工。現在農民收入里面,2012年來自種植業的比重26.6%,工資性收入占43.6%,雖然家庭經營收入超過工資性收入,但是純務農收入比工資性收入低了,城市化趨勢不可阻擋。農村未富先老,目前留守老人5000萬,留守兒童6000萬,留守婦女4700萬,現在搞現代農業需要有更多農民留在農村。調查表明務農年齡47.6歲,在很多地區沿海務農的平均年齡都超過50歲,這么下去也不是問題。如果務農不賺錢,當農民不體面,誰還愿意留在農村,所以說大家擔心農村會越來越成為荒蕪農村,留守的農村,所以說農村發展說到底就是怎么樣讓農民富裕起來,農民富不起來農業也強不起來,農村也美不起來。我們講解決13億人口吃飯問題,是治國理政頭等大事,當然我們一定要跳出農業解決問題,不能就農業談農業,我們現在農民人數,農村常住人口6.5億,真正有戶口農民有8億人,這些人怎么致富,這確實是一個我們破解“三農”的難題,是我們最大的一個難題。

[NT:PAGE=$]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我想講幾個觀點:

第一點就是要以“解決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為導向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我們現在戶均規模大約在7.15畝,經營10畝以下的農戶占家庭承包戶的比重在85%,周邊日本韓國包括台灣省規模都比我們大。毫無疑問目前這種小規模分散的家庭經營方式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按照目前種糧收益水平,最近在吉林、河南、黑龍江調查了大約每個省前15個或20個產糧大縣,比如在河南滑縣,一個產糧戶全家一年種糧純收益,相當於一個勞動力外出打工一個月的工薪收入。所以說從長期來看,包括從短期來看只有引導農民,流轉承包土地經營權,只有讓更少的農民種植越來越多的土地,專業大戶聯戶經營,加工農場包括農業專業合作社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才能保證務農有合理的收入,才能保證當農民比較體面。

但是,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這件事還不能急。在中國規模是不是越大越好?我們最近在滑縣調研發現,規模經營這些主體的單產低於小規模農戶,大戶的單產比小戶、散戶要低,不但是河南,在吉林、黑龍江,包括在浙江組織大規模調查,發現大規模農場單產比小規模農戶還要低,我們查大量文獻,從國際上來看,這個結論是成立的,大農場單產比小農場都普遍低。中國今後我們土地流轉,如果說土地流轉大戶里面去,單產下來,恐怕不是一個方向。如果說土地流轉都不種糧食,這也不是一個方向。最近在江蘇一個大市調研,這個市的土地流轉是最高的,對一個大農場流轉的100多家農戶一個個調查,比較土地流轉以后種水稻多少,發現種水稻的土地比例占1%,很顯然,當一畝地的租金高到種糧已經無利可圖,土地流轉只能非農化,這個擋不住。

我們在河南調研,說為什么大戶的糧食單產要低於小規模農場,農民告訴我們關鍵是農時管理跟不上,務工出工勞動監督比較困難,農民自己地里拔草一次拔干凈,在農場里四次五次也拔不干凈,農民自己曬谷子一次能曬干,雇農民給農場曬谷子,五次六次也曬不干。一位種糧大戶告訴我們,雇來的農民打藥不經心,種糧不經心,除草不經心。我們調查發現了一家農場他的單位畝產最高,但是規模不是最大,農場主講他的管理經驗很簡單,就是和雇工一塊干,同時勞作,實行嚴格現場監督,但這種管理方法很難再擴大規模。河南省對150個種糧大戶做調查,從單產來看,平均種植面積低於200畝的大戶單產最高,主要原因是種200畝左右靠家庭自己兩到三個勞動可以基本滿足生產需要,基本上不需要雇工。當雇不到工和雇工不得力的時候,生產就受影響。河南的調研也表明,在現有機械化水平和服務水平下並不是規模越大,效率越好,並不是最大的農場收入就最高,有3000畝還不如500畝掙錢多。我們大體算一下,如果我們現在平均規模,北方達到120畝,南方達到50-60畝,我們農業上還需要釋放1億勞動力,才能達成這么一個規模。所以土地流轉這件事,這件事千萬急不得,不能夠拔苗助長,不能把土地流轉的快慢、土地經營規模的大小作為我們衡量農村改革的標準,千萬不要有這樣標準,不能搞強迫指令,更不能夠搞大躍進,不能人為的壘大戶。我們需要做就是要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權益,把選擇權交給農民,讓農民唱主角,扶持但不包辦,引導但不替代,真正做到土地流轉能夠惠民、利民、富民,而不是富了個別的老板。

第二問題就是以解決農民財產權益為導向開辟農民增收新渠道,也就是農民要有更多的財產性收入。台灣公共土地征收大約有1萬公頃,補償完全按照市場價,台灣過去10年工業化、城鎮化還有一種增收叫做區段征收。區段征收就是公共用途和商業用途混在一塊,這種區段征收對農民補償力度比大陸大得多。台灣6萬公頃區段征收,當局把生地變成熟地,再把45%地還給農民,農民自己可以開發,也可以賣掉,另外他里面6萬公頃43%左右用來建各種基礎設施,比如車站、道路、學校,只拿出12、13%,不到15%的土地來去出售,也就是台灣用賣12、13%商業性土地的收入,做出了台灣城市化過程中這么好的基礎設施,這也是土地財政,但是給農民補償占45%。所以說我們要讓農民富裕起來要給土地確權,要賦予農民更多土地財產權,在確權賦權的基礎上,在城鎮化的過程中,要讓農民獲得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在符合規劃管理情況下,要允許農民利用集體非農建設用地,搞一些開發出租,農民可以實現入股分紅。這個題不破解,我們大城市郊區的農民不可能迅速富裕起來。

第三個問題要以解決“錢從哪里來”為導向提高農民公共服務水平,現在農村公共服務要解決的問題很多,讓農民富裕起來,你必須要給農民提供像樣的公共服務,比如說說現在讓農民喝上干凈水,讓農民走上平坦的路,讓農民燒上清潔的氣,都需要花錢。

第四點要以解決“人往哪里去”為導向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現在中央提出到2020年要有1億農民工城市落戶,轉為城市居民,這是一個很艱巨任務。現在最難問題是住房,比如我們在浙江一個地級縣級市嘉善調研,外來農民工40、50萬,本地人40、50萬,在本地買房子的農民工占0.3%,本地房子貴買不地,另外本地買房子沒有用,農民工孩子不能在這兒上高中考大學,因此農民回老家建房買房有合理性。1億農民工城市落戶只有7年,落在哪里,這是一個問題,所以城鎮化不是簡單給農民戶口,戶口背后是什么?得有就業,得有均等化公共服務,得有立足之地,如果沒有就業,沒有均等化公公服務,沒有立足之地就是讓農民當市民也沒有用,所以說推進農村人口轉移市民化這是大難題,不要把它簡單看成落戶。“新型城鎮化”強調以人為本,城鄉統籌,科學規劃,綠色低碳,最重要的是要產業發展,就業創造,公共服務提供和人口聚集這四項要統一起來,這四點統一起來,才是我們所講的“新型城鎮化”。

孫林(農民日報社總編輯):下面有請中國農業大學柯柄生校長做報告,大家歡迎。

柯柄生(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我就講一個問題,糧食安全問題。十年糧食增收,這是一個歷史奇跡,但是必須看到我們糧食供求關係依然緊張,將來挑戰更大。

首先是糧食等農產品需求的增長被大大低估,現在流行官方判斷是每年糧食增長100億斤左右,我估計實際每年增長是200多億斤。糧食增長原因,一個是人口增加,另外一個是收入會拉動需求,第三個原因是工業生產對糧食的需要,還有一個非常重要因素就是農民工的消費。現在我們的食品消費的統計,2.7億農民工是沒有被統計在內的,后來去年我們做一個調查,6個城市4000個樣本,調查結果顯示,當然是很初步的,農民工糧食消費水平,包括原糧包括轉化產品的,比城鎮居民高50公斤,比農村居民高120公斤。這個結果與我們的邏輯題干是相當一致的。農民工每年增加1000萬人,這一部分對糧食增長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

新增糧食需求主要不是口糧,口糧是有限的,我們的人均消費,無論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口糧的消費是逐漸下降的,但是轉化產品是不斷增加的。有一個觀點,認為口糧重要其他轉化產品不重要,但是只要糧食短缺,即使是轉化產品短缺,結果是糧油蛋奶的價格立刻調整。不是只有口糧影響大,加工產品影響不大,這個觀點一定要批評,飼料糧作用,轉化產品作用非常重要,幾乎和口糧一樣重要。

這是需求方面,生產方面挑戰也越來越嚴厲,我們挑戰是什么?就是如何用越來越少的耕地,越來越少的水資源,越來越少的勞動力,越來越高的勞動力價格生產更多更好的產品,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應對挑戰首先認識非常重要的,對於我們國家糧食安全現在的情況以及未來的發展,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盡管我們糧食十連增,但是我們糧食供求平衡的挑戰現在就已經很突出,將來會更加嚴峻。

那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保護耕地。另外一個是農民組織問題,規模化問題等。規模化由市場來決定,而不是人為推動,靠市場形成規模越大一定效率越高,包括土地生產率。關鍵是科技,要解決我國長遠問題,關鍵要科技,為什么呢?土地越來越少,單產量越來越高,如果沒有技術的改善,規模越大的話單產還低。河北小麥深耕技術,農民一看很好,增產15%-20%,深耕技術很簡單,但是農民每戶10-20畝地沒有辦法深耕,農民要求這個技術,我們就讓他們自己組織規模化土地,100畝、200畝進行深耕,后來我把這個跟我們報社領導說之后,報社派一個記者專門寫了一篇《土地不流轉也能規模化》,也就是土地還是各家的,但是通過技術聯合起來,說明技術是非常重要的,沒有真正的科技,沒有技術突破的話,僅僅靠歸集在一塊形成規模化不可能的。

[NT:PAGE=$] 我們這些年來對農業科技的投入應當是在增加的,但是遠遠不夠。解決農業科技問題涉及到很多各個方面的原因,包括管理體制問題、機制問題、隊伍問題、條件問題等等,當然最基礎是經濟投入。近年來農業科技投入較大研究,我國農業科技投入強度,也就是科技投入占農業凈產值比例不到0.7%,顯著低於發達國家水平,發達國家占2%到3%,也低於印度水平,印度水平0.9%,同時也遠遠低於國家總體科技投入強度即占gdp比例1.97%。還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有16個,只有一個屬於農業領域,這個農業領域題目是“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但是由於謠言誤解等,這個項目投入目前還大大降低。所以我覺得科技問題是從長遠發展角度來確保我們國家糧食安全。尤其面臨嚴峻資源人口各方面壓力時候,把這些農民留在土地種地不可能,只能是越來越少的人種地,但是要求越來越高的生產力,只能靠更發達更先進的科技技術才能解決這個問題。用越來越先進科技技術在現有土地上生產出越來越多的農產品,一定要加強農業科技,我當校長不離本行,整天琢磨這個事,農業大學存在價值和意義就在不斷培養人才,創新科技,服務社會,不斷提高我們國家農業科技水平。

孫林(農民日報社總編輯):下面我們請農業部總經濟師孫中華做報告。

孫中華(農業部總經濟師):剛才聽了幾位領導發言很受啟發,我們今天座談會的主題是如何讓農民富裕起來,其實途徑是比較清楚的,我們分析一下農民收入的構成就知道這個勁應該往哪使。大概念是這么三個,農民收入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務農收入,或者家庭經營的收入,家庭經營收入在不斷降低,好像2012年的數據,大概是40%;第二個方面就是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工資性收入,這一塊比重越來越高,2012年數據大約43%。最近看有的材料介紹,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已經超過家庭經營收入,位居農民純收入第一位;第三塊收入就是轉移和財產性收入,這個比重比較小,大概也就10%左右,可能還沒有。要讓農民增加收入,讓農民富起來,無非在這三個方面下工夫,要讓更多的農民離開農村,到城里去打工,去獲得工資性收入,讓更少農民種更多的地,提高耕種效率,農民財產權利賦予的更多更充分一點,讓他有更多財產性收入,國家給農民多補一點,讓農民有更多的補貼性收入。現在的方針政策也都是這樣在每個方面努力。

我想說的就是務農收入這一塊怎么辦?科技可以提高產量,提高品質,靠提高價格能夠增加收入,但價格受市場供求關係的制約。我認為更多要靠擴大土地經營規模來提高規模效應,這一塊潛力巨大,目前也是具備一定的條件,我感覺就是要引導土地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提高務農效應,增加農民收入,富裕農民的重要途徑。對此三中全會是這樣講的,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鼓勵有條件的農戶流轉承包土地的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

近些年來與我們國家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深入,特別是與農村大量勞動力進城就業相適應,農村土地流轉呈現了一個加快的趨勢。到2013年底,(農業部最新預計統計的數據),全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面積達到了3.4億,是2008年的3.1倍,流轉的比例達到26%,,這里的比例就是流轉土地占農戶承包地的比重,我們用農業系統統計的家庭承包面積而不是實際上的國土部門統計實有耕地面積,四分之一的地流動了,這個比重比08年提高了17.1個百分點,2001年到2013年四年間流轉的比重分別每年提高幅度是2.7、3.1、3.4和4.8個百分點,速度很快。經營面積在50畝以上專業大戶,2012年達到287萬戶,平均耕地面積約為200畝的家庭農場超過了87萬億。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調動經營主體增加投入積極性,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總的看當前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平穩健康的,但是在快速發展中出現了關注的問題。

三個問題比較突出,一個問題就是有些地方強行推動土地流轉,采取下指標、定任務等方式,片面追求土地流轉的速度、比例,從而違背了農民的意愿,侵害了農民的合法權益。這種現象我看面並不少,可以看到一些黨委政府下發檔案里面都把土地流轉作為一項考核目標。有些地方到村里看,整村土地流轉給大戶企業了,因為很多像50多歲,特別60多歲農民,外出打工沒人要,但是還是有勞動能力,種地是可以的,但是上級要求這個村都要流轉出去,人家不同意,不愿意簽流轉合同,然后基層干部發動干部逐家逐戶做工作,逼這個戶簽流轉合同,這種現象很多。那么這不是違背農民意愿嗎,侵犯人家合法權益嗎?

第二就是非糧化,非農化,凡是大規模流轉的,尤其流轉給一些大戶,或者是企業,種糧食比重很低。因為一畝地要付給農民租金,一般達到1畝地一千斤小麥,也就是就1200、1300塊錢,要讓農民種地,一畝地要有正收益,只能是種高價值的,現在比較多的就是蔬菜、花卉、水果。當然對生產經營主體,要按照價值規律決定種什么,種多少,但是從宏觀上來講確確實實有一個影響糧食安全的問題。更嚴重的是非農化,非農建設,而且目前有不少的地方已經搞非農建設,我看過的地方凡是整片流轉,不少都搞了農家樂,蓋了餐館,建了旅館挖了魚塘,雖然比重不是很大,但是這一塊收益很高,那么非糧化,非農化目前土地流轉第二突出問題。

第三突出問題就是目前流轉市場不健全。有些農民愿意流,他流不出去,找不著市場。現在從鄉、縣兩級建立服務平臺的,全國只有三分之一,然后流轉管理滯后,還不適應目前經濟需要。那么這次總書記所說要提高治理能力,農地到底怎么管,我們法規滯后,尤其我們的執行力還比較差,的這是對我們農業工作提出一個新的挑戰。

所以引導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當前我們深化農村改革發展現代農業面臨的一個重大的問題,那么要使我們規模經營和土地流轉能夠健康的發展,我認為有六個問題要解決好:

[NT:PAGE=$] 第一要堅持積極穩妥的總基調,要嚴守底線,防止走偏。發展規模經營肯定是一個必然趨勢,這個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要有一個過程,發展規模經營,不能夠脫離我們國家人多地少這樣一個國情,農情,要與林地關係相匹配。要算帳很簡單,一個北方農戶種到100-120畝,南方種茶種到50、60畝,這個農戶獲得收入大體不低於外出務農收入,一年家庭年均收入可以達到4萬以上,大體上跟外出務工差不多,使得務農獲得一個體面的收入。假定我們一個農戶要達到100畝來算,那么這樣只需要2000萬的農戶,我們現在總共農戶2.3億戶,里面有搞農業大概是1.89億戶,那么扣除了2000萬戶,那剩1.6億農戶干什么去?所以道理很簡單,方向是個方向,但是這是長期的過程,因此我們要堅持方向的必然性,過程的漸進性,千萬不要著急,要對中國農業化現代化要有點耐心,一定要有耐心,因為這是經濟社會發展客觀規律,一著急就出偏差,這個偏差就是會侵害農民的合法權益。我們一方面要看到這個方向的必然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強示范引導,不斷創新,又要看到過程的長期性,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不搞大躍進。衡量這個事的標準有三點,就是要使我們土地流轉規模經營跟城鎮化的進程與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相適應;要跟農業科技進步和生產水平的改進相適應,要跟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相適應,能夠做到這三個相適應,就比較好把握了這個規模經營發展的比較正確的一個基調。

第二條土地流轉一定依法有序進行。我國家有土地承包法,對土地流轉在這部法律有明確法律規定,一定按照法律要求規範有序引導土地流轉,土地是否流轉,流轉的價格,流轉方式均由承包農戶來決定,嚴禁以定任務下指標方式推動,嚴格以土地流轉之名搞非農建設,嚴格保護基本農田,同時我們要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方針,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讓承包農戶能夠放心的流轉土地,通過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市場,加強合同管理,保護流轉雙方的權益,通過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來放活土地經營權。

第三就是要引導規模經營形成合理的土地經營規模,要從我國人多地少國情出法,把握好土地經營規模的適度。要依據當地已有條件,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因素,提出本地不同產業、品種、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適宜標準,然后對於符合適宜標準的,政府的優惠政策優先傾斜,對於不符合標準的不能享受支農惠農的優惠政策。通過政策來調控,防止大規模的流轉,從國情出發,從農情出發,目前不適合超大規模經營主體去耕種那么多地,超大規模雖然勞動生產力上去了,整個農場的效益高了,但是他排斥了農民的就業,對其他農民不公平,另外超大規模的土地產出率,單產水平多數是低的,單位面積產出也不符合我們國家人多地少的國情,這就要處理好勞動生產率跟土地產出率的關係。

第四觀點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堅持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培育多元化的經營主體,我在這里就土地而言,我認為應該引導的方向就是加大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尤其是家庭農場,就是家庭農場基本特征就是勞動力是家庭的成員,而主要不是靠雇工;他是專業務農,整個家庭收入主要來源於務農的收入,那么這樣一個家庭經營規模,既充分利用了家庭勞動力,又克服了超小規模用戶的意識不足,這應該是重點關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於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引導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但是要防止歸大堆。對於企業我們應該重點引導,企業從事農產品的收購、加工、儲運以及一些糧種的繁育等這些領域,盡可能要把地留給農民種,而不是盲目的引進工商資本大老板。三中全會講可以引導企業參與土地流轉,但是中央又有一個規定,對於工商資本承租農民地,要建立嚴格準入監管制度,對於不符合法律規定,不符合政策導向的要加以限制。另外必須建立風險保障機制,他要租賃,一定要拿出一部分錢來押在第三方,萬一經營虧損了,就要用風險保障金加以彌補,彌補農業損失,這兩條都是明確提出來的,現在農業部正在制定這兩個制度。

第五條發展社會化服務,我們雖然通過擴大土地規模會提高務農效應,但是畢竟有限,再一個即使規模比較大農戶,也包括合作社,也仍然需要外部提供服務,通過做好深化服務彌補我們土地經營規模過小,也能夠實現一個更大范圍內的農業規模效益的提高,所以中央一號檔案對社會化服務也非常重視。

最後一條就是要完善規模經營和土地流轉的有關政策,這方面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我們要把政策要落實好,包括財政、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特別是要落實好新增的農業補貼要優先向規模經營主體傾斜的政策,在土地流轉方面,要落實好對流出農戶進行補貼,要建設土地流轉的市場等等。

孫林(農民日報社總編輯):下面請農業部政策法規司張天佐司長做報告。

張天佐(農業部政策法規司司長):農民收入是永恒主題,我想今天圍繞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多重並舉,多管齊下談一下觀點性的意見。2004年以來在國家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宏觀背景下,農民收入保持持續快速增長,首次實現改革開放以來十連快,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大亮點,同時農民收入增速連續四年超過了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速,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呈現一個逐步縮小的良好態勢,這是非常可喜的局面,但是從農民收入基本發展基本趨勢和內部構成來看,我們感覺到增長的基礎仍然不夠穩固,增長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我是從兩個方面來分析這個問題:

[NT:PAGE=$] 第一,我們從外部的增長的環境看,一方面我們農業生產的成本快速上升,而農產品銷售的價格上漲空間已經十分有限,所以我們農業經營性收入的增長面臨相當大的難度,這直接影響到家庭收入增長。

第二,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工業領域轉型升級,這幾年gdp增速在下滑,我們很多的領域過剩的產能在進行調整,所以在這種大的背景下,我們認為農民工轉移就業的空間和工資收入大幅度增長的這種幅度都會受到一客製約。最近據我們一些調查,我們認為當前從招工來說,招工難和就業難是並存的。媒體可能更多地報導是沿海和一些大城市周邊招工難,但是在很多地方由於多種因素,就業難是並存的。有的是農民工工資收入期望比較高找不到相應的職位,有的是就業崗位要求,技術性比較強,所以這種招工難,就業難並存。這幾年企業用工成本快速上升,隨著整個國家經濟形勢的變化,我們認為農民工轉移經濟空間和工資增長幅度在未來一段時間都會受到一客製約。

第三,農民財政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比例非常低,大幅度增長需要制度層面有一個大突破,這是一個方面,我們從外部增長空間來看。一方面從內部結構來看,三個方面差距繼續拉大,一個城鄉之間絕對的收入差距繼續拉大,從全國來看,我們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從2004年6485元,人均年收入差距擴大到我們2013年的18058元,這種擴大趨勢仍然繼續,比如2013年2012年相比,這種收入差距又擴大了1410元。第二不同地區之間城鄉差距繼續拉大,我們一些發達省市,比如浙江、上海、北京、江蘇這些發達地區居民收入差距已經降到了2.5比以下,而比較經濟欠發達甘肅、貴州這些地區,城鄉收入差距在3.5比以上,有的接近4比1。第三農村內部收入差距繼續拉大,如果我們把農村人均純收入按照5個等級進行分組,2003年最低收入和最高收入兩個等級差距為5481元,到了2010年最低收入和最高收入這兩個等級的收入差距達到了12180元。那么據我們分析,2010年為例,大約近60%的農戶收入沒有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也就是說我們的平均數掩蓋了我們農民內部的巨大收入差距,要讓農民真正富起來,要讓他收入不斷增長,必須多籌並舉,那么剛才很多領導講很多觀點,很多途徑,我想從四個方面簡單介紹一下觀點:

第一,要建立健全農業生產的支援保護體系,穩步提高農民的家庭經營收入。實際近年來農民收入過程中家庭經營收入占比不斷降低,我們現在占比從2009年49%已經下降到2013年42.6%,這幾年下降6.4百分點,特別來自第一產業收入已經下降到30%左右,今後發展下去我們認為這個比例還會降低,雖然占比下降,但是我們認為家庭經營收入是以農業為主的廣大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也是我們很多邊遠地區、貧困地區農民一個主要收入來源,所以家庭經營收入對農民生產和生活是影響最廣一個領域。因此要建立健全農業生產支援保護體系,這既是保障國家糧食和農產品穩定發展需要,也是保障廣大低收入農民基本生存需要,所以在這個方面從國家財力安排,政策改善上應該更多傾斜,我認為重點四個方面。第一建立科學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讓農民從事農業生產能夠獲得合理收益,今年開始國家在大豆和棉花兩個產品和部分地區做目標價格進行試點,這是非常重要的導向;第二就是要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讓農業穩產高產;第三風險防范角度來說建立健全農業保險制度,化解農業災害風險;第四方面就是要創新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產銷經營模式,減少流通環節和營銷成本。這四個方面實際上相輔相成的。提高生產能力能夠保障產出,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能夠取得合理的收益,創新生產資料的經營模式和農產品產銷模式,能夠降低生產成本,減少流通費用,能夠及時進行銷售獲得合理收益,當然農業保險制度完善化解自然風險。

第二個方面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穩步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工資性收入占比已經有2009年40%提高去年45.2%,成為我們農民收入過程中的最重要一個方面,那么在去年農民收入絕對量增加中,工資性收入對增收貢獻達到59%,所以農民工資性收入已經成為影響農民收入最大方面。 我認為這個方面的著重點是要創造制度公平的環境,來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重點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應該建立城鄉勞動力平等就業的制度,要完善勞動就業的市場,推進勞動的合同制度,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建立勞資雙方的工資集體協商制度,通過制度化建設保障合法權益。第二方面我認為應該加快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主要加快推進農民工醫療、養老、工商等這些保險制度建設,而且推進城鄉一體化。第三方面應該是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城鎮化,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

農民收入第三個方面我認為應該激活農村資源,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資源方面農村的“三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承包地、宅基地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應該是未來農民收入增長最有潛力的方面。從現在看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規模經營的發展以及農村改革的推行,激活這些資源應該說具備了良好條件,但是激活資源需要一套制度保障,主要是五個方面制度,第一方面加快推進農村“三地”的登記,明確權屬,這是一項基礎性工作;第二方面要建立健全農村資產公開透明市場交易體系;第三個方面應該加快制定農村資產抵押、擔保、轉讓的有關方法,盤活資產;第四推進產權改革,制定集體收益的分配管理辦法,保障廣大農民能夠合理的享受到集體資產的這種分配權益;第五方面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確保對農民合理補償和安置。

最後一個方面我認為從農民增收角度,還應該加快延伸農業的產業鏈,拓展農業的功能,這樣擴大農民增收空間。實際農業效率低,除了農業自身規模以外,還有農業產業鏈延伸不夠、農業功能擴展不夠的問題。有兩個方面的問題很重要,第一方面就是延伸農業的產業鏈,把農業生產從產前、產中,向產后延伸,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和品牌建設,提高附加值;第二方面在適應地區適當拓展農業的功能,把農業從單一產品生產功能向文化功能、休閑功能、觀光功能以及生態功能多方面延伸,從單一效應向多效應拓展,通過這些舉措增加農民收入。謝謝大家。

孫林(農民日報社總編輯):下面有請中國農業銀行三農總監趙忠世。

趙忠世(中國農業銀行三農業務總監):如何讓農民富起來,我講三個觀點,第一要幫助農民了解掌握金融知識,我覺得這非常重要,因為現在一方面農民對銀行信貸服務的可獲得性特別差;另一方面農民對金融服務相關知識了解不夠。農民不知道怎樣才能得到銀行貸款,這是一個大問題,在農民致富的路途上,過程中,金融的力量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巨大的,金融的杠桿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農民不了解,不掌握,這是大問題,社會跟有關方面都應該在這方面下大工夫,幫助農民了解掌握金融知識。

第二個觀點,要幫助農民找到可以穩步致富有效載體和渠道。社會有關方面,政府,銀行都應該在這方面下工夫。從農業銀行這幾年服務三農服務農戶的比較有效,比較成功的模式來看,有六種模式可以借鑒:一、龍頭企業帶動模式,我們希望中國多出現像永業集團這樣的龍頭企業,農業銀行這幾年支援的永業集團、新希望集團、雙匯集團、雨潤集團等這些龍頭企業,他們發展起來,帶動了大量的農戶穩步的致富,這是一個有效的模式。二、特色農業帶動模式,特色農業是市場化程度高,經濟附加值高的農業,農業銀行去年底剛剛和云南省政府形成一個協議,支援云南煙葉、中藥材、茶葉、水果等特色農業發展,要探索怎么樣建立起特色農業。三、專業市場帶動模式,像山東蔬菜市場,義烏小商品市場等,在一個區域一旦形成一個輻射面廣這樣專業市場,可以帶動一大批農民農戶致富。四、產業集群帶動模式,產業集群帶動模式向浙江省的樂清,千家萬戶做低壓電器,因為在那里形成了一個高效率的產業集群。五、高新技術帶動模式,農業銀行服務的陜西省楊凌高科,我們給他們授信20多個億,楊凌高科的新農業技術帶動的農戶遍及20多個省。我們要幫助農民找到穩步致富的有效載體和渠道,這幾個模式是非常好的模式。

[NT:PAGE=$] 第三個觀點,要幫助農民解決貸款難、抵押擔保難瓶頸制約,這個問題從兩個層面化解,第一,金融部門創新產品,創新抵押擔保方式,農業銀行退出了很多解決抵押擔保難的方式和產品,比如林權抵押擔保,倉單抵押貸款、水域養殖權抵押貸款,現在我們要按照一號檔案要求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圍繞“三地”來創新產品;第二,從社會政府層面來講要辦好兩件事,一件事就是大力建設信用村,信用鄉,信用鎮,信用村鄉鎮建設到位,可以免擔保貸款,要大力倡導誠信建設,另一件事就是政府出資組織建立農業擔保公司和農業風險保障基金,這兩個問題解決,農民的擔保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農業銀行在甘肅省的合作特別好,甘肅政府出資建立了60多家擔保公司,一個縣一個擔保公司,每個擔保公司大概是3000、4000萬資金,我們農業銀行發放貸款,現在已經貸款67個億,輻射10多萬個農戶,從事養牛、養羊養殖業。內蒙古財政把用於扶貧的資金集中起來,以縣為單位成立農業風險保障基金,農業銀行對建立了風險保障基金的地方進行免擔保貸款,這也特別好。

我就講這三個觀點,一是幫助農民了解掌握金融知識,善於向銀行貸款來經營致富,二要幫助農民找到穩步致富渠道模式,第三要幫助農民解決好貸款抵押擔保這個難題,謝謝大家。

孫林(農民日報社總編輯):接下來請本次座談會的獨家支援單位永業集團董事長吳子申為我們介紹公司助農增收的好做法。

吳子申(永業集團董事長):非常高興每年一度與大家聚在一起討論如何讓農民富裕起來這個話題。每年我們都來這里學習聆聽專家、學者解讀農業新政策,永業是在我們國家三農政策的春風沐浴下成長起來的,我們覺得讓農民富起來是我們企業的使命與責任。

企業服務於農民,如果農民不富裕,企業也不會有飯吃有發展。如何讓農民富裕?兩條路,第一是讓農民增加收入,第二是降低農民的生產成本,也就是少花錢,多收入。永業到今年從事三農行業已經有13個年頭,在全國800多個縣35000家科技服務站貼身服務農民,並在這個服務農業服務農民的過程中取得了企業自身的發展,永業在過去三年中累計向呼和浩特繳納近5個億的稅收,應該說永業走出了一個資源增值,用戶增收、企業增效、地方增稅的循環機制路徑。

永業從一產業進入向二產業發展,向農戶提供我們的高科技農業產品,通過創新服務模式幫助農民增收致富,同時利用企業自身優勢攜手金融、科研、媒體以及各級政府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探討讓農民富裕的可能捷徑。這么多年的實踐證明,要想讓農民富裕,需要形成政府引導,企業組織,讓農民成為主體的這樣一個機制,而不能把農民拋在外面,比如只是簡單地將農民土地進行流轉這種形式基本不可行。剛才也有領導提到,為什么種植規模上去,但是單位效益卻降下來,中國農業的主體從封建社會到現在就是個人,以個人為家庭主體,因為是自己的,所以耕作很認真,為自己地里除草,不計成本一遍兩遍直到除干凈,但是在規模種植下,按市場經濟辦事,除一遍草算一遍錢,這樣的成本算下來就沒有利潤沒辦法生存。永業轉變思路,從賺農民的錢轉變為帶領農民一起賺錢,把幫助農民增產增收放在核心位置上,把農民組織起來,帶領農民,用科技,用服務幫助農民實現富裕。

去年因為有記者采訪,我與幾位記者以及金融機構的領導一起,走訪了很多農戶。在呼和浩特周邊有一個100多個塑料大棚的蔬菜基地,其中有一對夫婦倆種植不到兩畝地,一年收入15萬,扣除成本5萬,利潤10萬,人均5萬。

從記者的視角來看,記者說他們看到一方面現代科技種植,解決了城市的食品安全問題;另一方面看到了這里的農戶靠自己的勞動獲得了尊重,他們依靠現代種植技術與高科技產品,生產出高品質的農產品,增產增收。這對種植戶夫婦的人均50000元的收入遠遠大於平均6000多元的人均農民收入,而這種專業化種植無疑也是今後城鎮化農民實現致富的一條路徑。

從同行的金融機構領導的視角來看,他們看到這里人均一戶10萬元,當地100戶農民,這里就有1000萬的存款額度,每戶10萬元現金流。因此這么小的一個地方,一個很少人關注的領域,變成了金融家眼里的投資亮點。

永業希望用企業自身發展積攢下來的經驗與智慧,與各方展開合作,與各級政府在以往合作的基礎上繼續創新,把永業科技服務模式進行推廣復制。永業科技服務模式是以100萬畝土地建一個科技服務體系,6萬畝土地建一個科技服務站,1萬畝土地建一個服務網點,通過科技服務體系,把農業生產的基礎要素,包括生產資料、金融服務、科技指導等等立體地整合在一起,升級服務包括農業it互聯網資訊技術,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輸出,還可以根據城市發展需求開發勞動服務等等,帶領農民從一產業走到三產業服務,縮小城鄉差距。這樣的一個科技服務體系大致投入10個億,它能夠帶來什么?預計可在當地實現1000人左右的就業,一年銷售收入約10個億左右,產生1個億左右的利稅,同時通過這樣的模式來幫助農民,能夠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也能夠解決農民增產增收問題。

如何讓農民富裕起來,要解決一些核心問題。只有政府、企業與農民多方受益,這樣的解決路徑才是和諧的才能走下去,也是未來的發展之路。謝謝大家。

孫林(農民日報社總編輯):感謝永業集團多年來對活動支援,下面我們請來自基層三位代表,做簡要發言,首先請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右旗佈仁書記發言。

佈仁(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右旗書記):我簡要的從三個方面介紹一下。蘇尼特右旗行政區劃屬於錫林郭勒盟,位於錫林郭勒盟西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蘇尼特右旗總面積2.24萬平方公里,轄4個蘇木、3個鎮,總人口約7.8萬人,由蒙、漢、回、滿等11個民族組成,旗政府所在地為賽漢塔拉鎮。蘇尼特右旗農牧業生產形態屬於牧業旗,牛羊放牧養殖傳承至今。蘇尼特右旗地處邊疆,北與蒙古國交界,國境線長18.15公里。這是基本情況。

第二蘇尼特右旗主要資源特征,蘇尼特右旗畜牧業以養殖蘇尼特羊和黃牛、西門塔爾良種肉牛為主。蘇尼特羊是錫林郭勒草原蘇尼特草地特有的原產地品種,於1997年被內蒙古自治區命名為地方良種;於2010年通過了農業部專家組實地驗收和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的審定,正式被列入全國優良畜種名錄,編入《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羊志)》。蘇尼特羊肉以其肉質鮮嫩、高蛋白、低脂肪、無膻味等優點而聞名全國,也是國家批準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優質羊肉產品。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奮斗目標,提出了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在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中,提出了“8337”的發展思路,其中包括建成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和建成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旅遊觀光、休閑度假基地;建成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和充滿活力的沿邊經濟帶。這為蘇尼特右旗的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蘇尼特右旗旗委、政府抓住機遇,按照自治區黨委的“8337”思路開拓進取,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奮斗目標和任務。內蒙古永業集團擬在蘇尼特右旗建設中國天成國際畜牧業中心園區,利用7年時間、分三期投資約100億元,規劃項目建設總用地2.15萬畝,規劃項目推廣養殖、牧草飼料基地建設30萬畝,實現牛羊規模化養殖、牛羊肉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規模化經營肉制品物流與冷鏈運輸,開發牛羊飼料和有機肥加工業,打造以牛羊為主的現代畜牧業產業鏈,兼營農副產品和農牧業技術服務,達到200萬頭牛、1000萬只羊規模的貿易流通能力,開拓蒙古國和俄羅斯的牛羊產品貨源和農副產品市場,輻射獨聯體和東歐各國,形成行銷全國、國際化經營的牛羊產業格局,年銷售額將達到1000億元,利稅40-60億元,直接提供就業崗位約1.6萬人,帶動社會就業人口約10多萬人。蘇尼特右旗旗委、政府認為這是一個踐行自治區黨委“8337”發展思路的一個好項目,決定積極支援天成國際項目的建設,並在符合國家和自治區政策和程式的條件下,簡化流程,便捷手續辦理,推動項目盡早開始實施,實現項目的預期目標。

天成國際畜產業中心園區建設項目,主要建設內容為飼草料生產加工基地、良種繁育基地、牛羊標準化養殖基地、牛羊肉加工基地、牛羊肉交易與冷鏈物流中心、活畜交易中心、電子資訊電子商務平臺、新技術研發中心等。蘇尼特羊肉是核心品牌,利用品牌優勢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天成國際畜產業中心園區建設項目分期建設,分期投入運營和發揮經濟效益。通過項目建設,項目基地將形成四大功能區,即畜產品集散交易功能區、畜產業先進技術研發、推廣、交易功能區、畜產業標準探索與制定功能區、畜產業低碳循環經濟示范功能區。項目建成后,將在5~10年內,成為中國最大、最具權威的的畜牧產品集散中心,技術交易中心、價格形成中心,資訊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畜產業產品標準和良好操作規範創制中心,成為在全國具有影響力、國際市場知名的牛羊肉及制品的交易市場,使牛羊產業成為蘇尼特右旗的支柱產業,帶動蘇尼特右旗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也為錫盟和內蒙古自治區的畜牧業,進而為我國牛羊產業的發展做出貢獻。謝謝大家。

[NT:PAGE=$] 孫林(農民日報社總編輯):下面請河南西峽縣李德成縣長進行發言,大家歡迎。

李德成(河南西峽縣縣長):我下面簡要匯報一下河南省西峽縣在讓農民富裕起來方面做的探索。西峽縣地處豫鄂陜三省交匯處,總面積3454平方公里,總人口4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是30萬人,西峽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源地,西峽是一個深山地,全縣“八山一水零點七分田”,人均半畝崗坡地。這些耕地不適宜糧食種植,西峽是非產糧的地區,我們這些年來圍繞我們西峽山區特點,根據自然優勢,探索發展特色農業發展之路,經過這幾年探索取得顯著成效。西峽縣作為南水北調核心實驗區,中央對我們要求是要保護這一片環境,保證水質安全,這樣情況下既要農民富起來,又要保護山清水秀的環境,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碧水青山,我們進行了不懈的探索,目前來看探索是成功的。2013年我們全縣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0040元,這數字分別高於全國1665元和全省1244元,並且農民收入大幅度提升,城鄉的差距大大縮短。西峽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為1比2.64,全國是1比3.03,照目前增長速度感覺到2015年西峽的人均純收入可以比2010年翻番。2012年由中國記協組織全國10多家新聞媒體到西峽進行了走轉改的報導,對我們西峽發展和成效進行了充分的肯定,在這里表示衷心感謝。

總結西峽的做法主要概括三個方面:

一個是根據山區特色,規模化發展特色農業,以特色決勝市場。我們立足山多地少的實際,以農業現代化方向,在特色做文章,用生態理念,工業思維打造農業特色,采取土地流轉、企業介入、大幅度承包,合作經營等方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人工獼猴桃面積11萬畝,掛果4.8萬畝;通過修枝撫育、林木間伐和殘次林改造等發展袋料香菇、食用菌;同時根據我們資源豐富,適合種植中藥材的特點種植中藥材。

二是標準化發展特色農業,以質量鍛造品牌。根據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要求和環境條件等指標,把質量安全貫穿於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建立“源頭隱患、投入無違禁、管理無盲區、出口無障礙”可追溯體系;先后與西北農林大學、中國林科院、河南農大、中科院武漢植物研究所、華南植物園等大專院校聯合,聘請知名專家為科技顧問,建立了獼猴桃、使用菌、名貴中藥材科研機構,成立以科技專家傳授、農民講師團輔導、科技帶頭人示范引導的三條標準化科技傳輸渠道,形成了縣、鄉、村三級科技服務網絡,建成了一批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目前西峽獼猴桃已經通過國家環保部及美、日、歐盟等有機產品認證,22萬畝山茱萸全部通過國家gap標準認證,西峽香菇、獼猴桃、山茱萸均被認定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也通過了全國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的認證。

第三是集群發展特色農業,以集群引領產業。具體就是大力發展農頭企業,依靠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實現一條龍生產,延伸產業鏈條,實現農產品增值。

孫林(農民日報社總編輯):最後請河南省封丘縣副縣長蒿良萬發言。

蒿良萬(河南省封丘縣副縣長):封丘縣是一個貧困縣,是革命老區,但是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統領,我們這幾年在農民增收這一塊取得很好的成績,從2010年到2013年我們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率大概是57.4%,gdp增速44%,這來源於農民增收。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內容:

一是產業扶貧。我們發展了金銀花、樹莓、畜牧業這三塊。金銀花我們是原產地,我們有10萬多畝;樹莓產業,市場還遠遠沒有飽和,潛力很大,我們從農民種植、企業加工引導發展,企業加工投了8個億建了2個企業,加工能力每年15萬噸,我們現在才有兩三萬噸,所以潛力很大;另外產業是畜牧,這一塊我們有豐富的飼草、秸稈資源和糧食資源,我們畜產占到農業的50%左右,這一塊的農民增收效果也是很好。

二是搬遷土地,進行灘區整體搬遷,根據國務院扶貧規劃,我們從2011年開始,準備把7、8萬人搬遷出去,這樣改善群眾生產條件和生活條件,直接成為市民,然后把其中的土地交給經營大戶,經營農民主體來做,這樣既改變了農民的生活條件,也改變了生產條件,農民增收速度很快。灘區搬遷我們走在河南省最前列,是全省的試點,我們總共43個村,大概三年可以搬出去18個,搬出去之后效果非常好。

三是勞務輸出,我們每年輸出22.5萬人,所以這一塊效益也是很好,按照這個思路我們2020年實現全國同步小康一點問題也沒有,而且我們也很有信心。現在農村,90后這些孩子們不想種地,80後多數不想種地,一畝地多收100多斤糧食他們根本不在乎,由於勞務經濟趨勢走強,打工一天100多元,而一畝地一年多收100多斤糧食是很費勁的,所以目前勞動勞務收入非常好的。由於趨勢,目前糧食這一塊只占農業收入三分之一左右,糧食單產增產非常困難,這樣農村生產關係實際上有些方面制約糧食生產,這樣也就催生出新的農業經營主體。

這幾年永業在我們這里做的貢獻特別大,從2010年銷售生命素到今年流轉6萬畝土地,做得非常好。這有兩個模式,一是土地托管,給土地找一個保姆,有的農戶是沒有技術,有的農戶是喪失勞動力,這樣的土地托管明顯產生效益;另一個是土地進行流轉,流轉的土地進行糧食生產,實現規模效應,比如農資產品從廠家直接到田間減少很多環節,減少很多費用,另外農產品質量有保證,所以目前勢頭也是非常好,我們會大力支援這一塊。謝謝。

孫林(農民日報社總編輯):各位來賓,今天的會議議程就到此結束了,今天座談會各位對如何讓農民富裕起來這個核心問題的重點和難點進行了深入解讀,讓我們對2014年中央一號檔案精神,從高層宏觀到低層實踐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認識,對我們今後工作都具有很強的指導借鑒作用,再次感謝各位光臨,謝謝大家對農民日報社的支援,謝謝大家。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