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景氣風向雞

理財周刊 2022-06-23 17:21

文.洪寶山

上海 6 月 1 日解封後,報復性消費並沒有出現,消費性電子的庫存未見降低,所以疫情改變了陸人的消費習慣,回顧 2020 年武漢封城 76 天後,報復性消費力湧出,讓 GDP 從第一季的 - 6.8% 扭轉成全年 GDP +2.3%,再到隔年第一季 GDP 達 + 18.3% 的過熱,所以自然期待上海封城二個月後可以再次複製報復性消費重現,結果,在京東 618 購物節的統計數據公布後,市場開始正視面對中國大陸的消費力不如以往的現實。

 

三星採購停六周 九月開學沒旺季

截至 6 月 18 日晚 23:59,2022 京東 618 累計下單金額超 3793 億人民幣 (下同),再創新高,年增率 + 10.32%,統計 2017 年到 2019 年京東 618 的銷售金額分別為 1199 億元、1592 億元、2015 億元,年增率分別為 + 32.77%、+26.57%,疫情爆發的 2020-2021 年的銷售數字受到影響,所以在網路上查不到 (揚善隱惡的做法),再到 2022 年的年增率創歷年最慢,就可以知道,這場疫情徹底的改變了花錢不眨眼的陸客的消費心態,於是上周開始傳出三星暫停採購六周的消息後,暗示著今年九月開學潮的科技傳統旺季可能不旺。

道瓊指數上周跌破三萬點整數關卡,創 29653.29 點今年新低,費半指數的 2523.2 點也同步創今年新低,加權指數截至 6 月 22 日跌到 15346.95 今年新低點,可以說,「熊熊」吃一驚,虎年的熊市果然比較兇。

 

半導體產業展望 面臨高成本未來

日經新聞在訪查半導體上游供應商後指出,從化學品到氣體等各項原料價格都大漲,加上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預期物流瓶頸無法在今年底前解決,問題可能持續到明年,半導體將面臨「高成本的未來」。現在半導體業蓋新廠的成本比一、兩年前至少高了 20% 到 30%。供應鏈受擾和電動車需求更帶動金屬價格飆漲,高純度金屬也是晶片製造的關鍵原料。

自千禧年之後通縮代替了通膨,開啟了長達二十年的低利率時代,除了全球化下的中國大陸釋放了龐大的便宜生產要素 (人力、土地) 之外,半導體的摩爾定律持續推進科技創新進步,讓消費性電子節省了生產的成本,在全球房價持續上漲的過程,間接的壓低了生活的總成本,科技創新是壓制通膨的助力之一,但在疫情爆發後,歐美日中堅持建立自給自足的半導體供應鏈,半導體產業將迎來「高成本的未來」。

聯準會在五月的 FOMC 例會宣布升息三碼,七月也將升息三碼,隨著聯準會更加速緊縮貨幣政策以壓制通膨,華爾街對經濟衰退的擔憂已導致股市暴跌,上周標普 500 指數下跌 5.8%,創下該指數自 2020 年三月以來最大的單周跌幅。根據紐約聯準會 DSGE 模型最新發佈的經濟預測顯示,2022 年美國核心 PCE 指數將保持在 3.8% 的高位,比三月份的預測上升 1%,此後將逐漸下降到 2%(2023 年和 2024 年分別為 2.5% 和 2.1%)。

 

戰禍疫情未結束 經濟衰退降通膨

在俄烏戰爭與疫情尚未結束,能讓通膨降溫的唯一方法剩下經濟衰退,該模型預測,2022 年和 2023 年美國 GDP 都將出現溫和的負成長,2022 年為 - 0.6%,2023 年為 - 0.5%,而三月份的這兩個預測指標分別為 0.9% 和 1.2%,該模型的預測結果比三月份的時候要悲觀得多。紐約聯準會預期美國經濟實現「軟著陸」的機率僅有 10%,這裡的軟著陸定義是未來十季中有四季的 GDP 保持正成長。前美聯準會主席柏南克為聯準會打氣說:「只要供給側通膨壓力得到改善,FED 官員有相當大的機會以軟著陸的方式避免美國經濟衰退的發生。」

什麼是供給側通膨?就是能源、糧食與物流等成本上漲推動物價上漲,俄羅斯會眼睜睜的看著拜登把能源價格壓下去嗎?不能,北約組織秘書長史托騰警告,西方國家應該為長期性戰爭做好準備。即使要付出龐大代價,包括能源、糧食價格上漲,也不能減少對烏克蘭的支持。

 

油價突破五美元 能源需求遭破壞

因應拜登七月初出訪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近來接連減少通過北溪一號天然氣管道對歐洲的供氣量,法國、義大利和斯洛伐克都表示俄羅斯供應已經減量,奧地利已被告知供氣會被減少,如果俄羅斯供應不恢復,今年冬天歐洲天然氣價格可能還會飆升。

能源資訊機構 Energy Intelligence 6 月 16 日發表報告指出,全美汽油零售每加侖均價突破五美元,美國汽車協會 (AAA) 調查顯示,75% 的美國開車族認為,若汽油價格觸及每加侖五美元,消費者會改變開車習慣,經濟活動減少,出現能源需求遭破壞,進而造成經濟衰退。

 

 

來源:《理財周刊》1139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理財周刊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