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生氣,只會讓你看起來是錯的

EMBA雜誌 2021-06-30 15:54

EMBA 雜誌編輯部 / 文

在工作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被誤會的時候,這時,你通常是生氣地反駁,還是平靜地說明?

五年前,哈佛商學院教授約翰(Leslie John)跟團隊在看犯罪紀錄片時,注意到某個人被錯誤指控犯了某項罪刑。因為他是無辜的,所以非常生氣。

雖然這樣的情緒反應合理,但卻容易因為他表達了怒氣,而讓別人錯誤解讀成他是惱羞成怒,進而覺得他應該不是清白的。

約翰與其他三位教授,因而決定研究「生氣」跟「過錯」之間的關係。他們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發現人們太常依賴偏見跟直覺,根據一個人表達的情緒,快速地下判斷。

這種不公平的判斷造成的影響重大,在職場上可能影響了一個人的事業生涯發展,也有可能造成他失業。因此,生氣並非證明自己清白的最佳方法。

哈佛商學院實用知識網路週刊(HBS Working Knowledge)報導指出,在約翰研究團隊所做的實驗中,有一個是請受試者觀看法庭實境節目。接著請他們評斷被告看起來有多生氣,以及被告有罪的可能性多高。

結果,受試者覺得某位被告看起來越生氣,越覺得他有罪。造成這個情況的可能原因是,當一個人生氣的時候,看起來會比較不值得信任,也比較不真誠。

在另一個實驗裡,研究團隊請受試者閱讀一些虛構的情況。有一個人被合夥人指控背信,或者被同事指控挪用公款。研究團隊隨機挑選受試者看到這個人對於指控的兩種反應,請他們以一到七分,評斷這個人真的做了錯事的可能性,數字越大代表可能性越高。

在虛構情況中,當這個人是平靜地反駁指控時,受試者給他的平均分數為二.九;相對地,當這個人面對指控時失控地大吼大叫,表示自己並沒有那樣做時,受試者給他的平均分數為六.三。也就是說,反應越激烈,人們反而覺得他有問題。

接著,約翰的研究團隊想要知道:面對指控時,有罪的人,真的會比清白的人生氣嗎?換句話說,生氣與否,真的是有錯與否的線索嗎?

結果發現,面對指控時,其實有罪的人不見得會比清白的人生氣,這只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偏見。指控的內容越嚴重,越容易激怒清白的人。

從約翰的研究來看,下回當你被誤會時,更好的方法應該是平靜地說明,免得越顯得可疑。

出處:EMBA 雜誌 419 期「跨越危機的關鍵領導力」

 

 

來源:《EMBA 雜誌》419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EMBA 雜誌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