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鉅亨新視界

〈工業技術與資訊〉善用即時數據 稱霸產業江湖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2021-01-17 12:10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在數位時代中,想要取勝必須走在前頭,掌握先行者優勢,這個優勢的體現是驅動數據的方式,例如演算法和服務模式,而不是數據本身。(圖/123RF)

口述/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陳添枝 整理/陳玉鳳

新冠肺炎疫情突襲,全球產業「被迫」接受數位新世界的加速到來,舊經濟時代企業將黯然退場,善用數位科技生產服務的企業則可望屹立,並創造全新可能性。工研院日前邀請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陳添枝以「數位經濟時代的企業競爭策略」為題發表演講,深入詮釋這場世紀病毒導致的產業變局。

我研究經濟學已經超過 40 年,見過幾次的典範轉移,然而影響力都不及這次新冠疫情所帶來的衝擊。我認為新時代已經到來,在我 70 歲時能夠見識到一個新時代的來臨,算是非常幸運,畢竟我這輩子從沒想過,有一天竟然得進行線上教學。

人類迎來一個繼農業、工業時代之後的新時代,若僅用「工業 4.0」來概括,顯然低估了它的重要性,這並非是另一個工業時代,而是一個全新的數位時代。我們可以觀察到,數位逐漸滲透到生產、銷售、交易、服務,乃至於工作、生活和社會活動中,因此對於企業而言,誰能掌握數位時代的核心,誰就能得天下。

數位時代來臨 數據是經濟發展核心

數位時代的核心為何?不是數位技術,而是數據(Data),所以與其說是數位經濟(Digital Economy),不如說是由數據驅動的經濟(Digital Driven Economy)。要特別強調的是,數位時代用的是「即時數據」,而非之前電腦用的「過去的數據」或稱為「舊數據」。

簡而言之,用即時的數據生產和提供服務,才是數位經濟;用舊的數據規劃或指引生產,是屬於舊經濟。

在數位時代,沒有數據優勢,很難競爭。在這波疫情中,我們可以發現明顯受益的企業,大多是已能掌握即時數據並加以利用的企業,美國的亞馬遜公司就是其一。亞馬遜高度仰賴即時數據和人工智慧,幾乎是靠演算法來決定公司的運作,例如當美國民眾在 3 月因疫情首度瘋搶衛生紙後,亞馬遜就是靠著解讀數據進一步預測消費行為。

換言之,只要有愈多的消費者進行網購,亞馬遜就愈能透過這些用戶數據打造出更多更好的服務,持續提升競爭力。該公司今年首季的總營收為 754.52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 26%。

綜觀全球企業,以大型公司的表現來看,美國企業仍然遙遙領先中國大陸,主要因為利用數位科技生產的數位型公司,仍多集中於美國。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正在急起直追,他們已錯失工業時代,顯然不想再錯失數位時代,全世界十大數據中心有 4 間就位在中國大陸。

數位資本主義 顛覆全球經濟型態

當數據經處理後變成「熟」資料或資訊,再結合專門領域的 Know-how,轉化成為有用的知識,可用於生產和服務上,因此數據驅動的經濟,基本上就是靠知識驅動的經濟,這樣的數位資本主義,將完全顛覆全球經濟型態。

財產權是資本主義的根本,將資本的財產權給予私人,這是市場經濟;將資本的財產權給予國家,也就是財產共有,這就形成共產主義,而在數位時代,數據所有權也決定經濟型態。

同樣的,數據的所有權屬於私人,就形成市場經濟;數據的所有權屬於國家,就稱不上是市場經濟。值得關注的,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已爭鬥 70 年,於今尤烈;而數位時代的體制之爭,現在才要開始。此外,在數位資本主義主導下,雇傭關係將產生極大的變化,沒有雇主,或者沒有固定雇主將成為常態。

綜觀歷史,每當新時代來臨,雇傭關係就會有所改變。例如在農業時代,雇傭關係基本上是終身的,且工作是和家庭在一起的;進展到工業時代後,人類離開了土地和家庭,成為工資工作者,雇傭關係雖非終身,但是基本上仍稱得上穩定。

到了數位時代,雇傭關係呈現多元化,勞工的選擇機會增加,但保障變少,導致雇傭關係整體來看較不穩定,而數位時代所帶來的工作型態改變,可能使工作和家不必分離。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迫使許多人必須在家遠距工作,提前讓大家接受了新的工作型態。

後疫情時代 長短鏈各有優勢

在工業時代,廠商以效率、價值競爭;到了數位時代,即時生產、即時消費是最佳的商業模式,而在這種趨勢下,最重要的競爭元素則是「時間」。能夠把產品和服務最快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廠商勝出,慢的人被淘汰。因此,廠商極力縮短產品從工廠到消費者手中的時間,促使精準生產、精準行銷成為廠商競爭力的根本。

其中,精準生產是指「零時差、零庫存」的生產,為達到此目的,生產鏈要變得更有彈性、更聚集。然而更聚集和風險分散的原則不符合,企業最可能的妥協是採取「多元的聚集」,將生產規模縮小並分散生產地點,這樣的短鏈方式,在國家別產業聚落(Cluster)中的優勢特別突顯,此次臺灣的口罩國家隊就是極佳的例子。

不過,即使「短鏈」趨勢對仰賴少量多樣訂單的臺廠很有利,我認為短鏈原則只適合下游端的生產,且只適用需求難測的產品,如部分的時尚品,而遠距的生產鏈仍將持續。這是因為在數位時代的生產鏈,沒有人願意承擔庫存的成本,運輸便是好的庫存調節法,勝過放置於通路上的庫存,因此遠距生產仍有其利基。

現在有關短鏈、長鏈的討論很熱烈,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現階段的最大衝擊在於:基於風險分散原則,廠商必須認真考慮將生產線撤出中國大陸。

在精準生產模式中,數據的提供與分享,將讓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合作更為緊密。也就是說,精準生產必須以數據共享為前提,在此情況下,合作夥伴數目會減少,代工廠的垂直整合程度將提高,合作的緊密性和持久性也會提高。

在這種合作關係中,代工廠若能知道需求的節奏,有助於產能的調解、歲修的安排,提高整體供應鏈的效能。此外,代工廠除了必須掌握上游原物料、零組件的即食供應情況,以達到精準生產的目的外,代工廠還必須以其生產數據協助品牌做產品創新,如此一來,代工廠才能成為品牌業者在數位時代中有價值的夥伴,不會輕易被取代。

在數位時代中,臺灣代工業者切莫只是停留在降低成本的階段,必須想辦法創造自己的獨特價值;在精準行銷方面,甚至要做到在產品生產前,就應該知道要賣給誰,這個時代已經沒有時間讓廠商慢慢推銷了。

此外,在產品賣出後,就要立刻知道消費者的體驗結果,以回饋的資料進行產品改良,也很重要。因為良好的消費者體驗是產品持續銷售的關鍵,也是品牌行銷關鍵。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陳添枝。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陳添枝。
新局開啟 小國也能勝出

最後,我想提醒大家,「大國對大數據的發展有利」的說法,是項誤導。大國確實擁有較多的數據,但會不會發展出較有競爭力的公司,就不一定了。好比石油蘊藏量大的國家不一定有好的石油公司一樣。

企業成功的關鍵不在數據的量,而是運用數據的方法。在數位時代中,想要取勝必須走在前頭,掌握先行者優勢,這個優勢的體現是驅動數據的方式,例如演算法(Algorithm)和服務模式,而不是數據本身。

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大陸,有許多新創企業以收集數據為競爭目標,先求占有最大規模,建立數據壟斷地位,然後再找尋服務模式,我認為,這種做法很容易遭遇失敗,相對於此,先建立商業模式還是比較容易成功的。

再者,數據基本上是無國界的,企業的跨國移動理應沒有障礙,因此,國家的大小和該國數位企業發展的潛力無關,我要強調的是,在數位世界中,每家公司都生而平等,擁有全球的市場。

臺灣雖然是蕞爾小國,還是有足夠數據可供練兵,先建立服務模式,再追求規模擴大,相信這會是臺灣企業跨入數位時代的好方法。(本文摘錄整理工研院第七期科技產業經營高階主管研習班課程內容)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47 期 2020 年 12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