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鉅亨新視界

〈工業技術與資訊〉美好願景的科技後盾

工業技術資訊月刊 2020-09-13 12:10

撰文/王明德

工研院「2030 技術策略與藍圖」為臺灣勾勒出未來 10 年,「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三大應用領域的美好願景,而在各式應用背後,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支撐應用領域的共通技術,透過共通技術的深入鑽研,所有應用才能扎實落地,開花結果。

全球科技大約每 10 年為一個進展歷程,2011 到 2020 年,行動上網、雲端運算等技術已大幅翻轉人類生活面貌,如今我們站在新一個 10 年的開端,不免好奇到了 2030 年,會有哪些新興科技成為未來生活的一部份?而臺灣產業可以站在哪些既有利基上發展這些新技術,在未來仍維持競爭力?

作為臺灣產業科技的先行者,工研院長期投入前瞻技術研發,為臺灣業者先一步探索新技術的各種可能性。在「2030 技術策略與藍圖」中,除了「智慧生活」、「健康樂活」與「永續環境」相關應用外,同時涵蓋了「智慧化共通技術」,為三大領域撐起產業多元的應用。

定調三大應用領域 思考共通技術需求

「『2030 技術策略與藍圖』是以應用為導向,先想像 10 年後會有哪些應用場景,再從場景往前推,看需要哪些共通技術,」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所長闕志克舉 AI 人工智慧為例,2030 的許多場景都應用到 AI,但 AI 基礎技術的推進,不是單一應用所能勝任;再如應用遍布各產業的半導體晶片技術,若能將晶片做得更小、更省電、成本更低,將有助於各類應用的創新。「這類資通訊賦能科技(ICT Enabling Technology),很難跟特定應用綁在一起,一旦賦能科技有具體躍進,將會刺激更多新應用的產生,」闕志克說。

換言之,如果「2030 策略技術與藍圖」中的「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的應用場景,是產業智慧的再升級,那麼「智慧化共通技術」就是推動產業智慧升級的堅實力量,這個力量不獨嘉惠於單一產業,更帶動每個人的生活。

分析三大應用領域的未來場景,工研院歸納出高效能人工智慧、萬物互聯的通訊能力、以及資訊安全的關鍵共通需求,進而聚焦「人工智慧技術」、「半導體晶片技術」、「通訊技術」、「資安與雲端技術」4 項共通技術,根據產業趨勢、技術缺口與應用領域發展策略藍圖,分項開展出總計 14 項共通技術的研發主軸。

「以 AI 為例,常見三大領域的應用開發者,對於導入 AI 需要大量訓練資料感到困擾,詢問是否可能用少一點的訓練資料,卻能達到相同的訓練效果?」闕志克說,這就是應用端向共通基礎技術「點菜」,因此在「人工智慧」技術項下,就包括了「機器學習的超自動化與訓練資料最小化」的技術研發。

深化應用與技術鏈結 激盪創新火花

闕志克表示,工研院「2030 技術策略與藍圖」正處啟動階段,三大應用領域很快會成立研發計畫,組建團隊投入。這些團隊大致可分為 2 類:一是從應用領域出發,視場域需求尋找新技術;另一種則是從技術面出發,技術研發者觀察到三大領域中某一應用,可運用到該團隊技術時,也可主動成立計畫。透過應用與技術的雙向行進,讓研發計畫的執行更加活絡,技術與應用的交流碰撞,也可以擦出更多火花。

為了讓應用與技術緊密鏈結,提升研發成功率,工研院去年即針對「智慧化共通技術」內部徵求團隊,只要認為自身研發計畫與技術策略藍圖的三大應用領域相關,就可以提出申請。目前已初步篩選出 11 組團隊,「讓團隊研究比對自身研發計畫和藍圖的連結性,碰撞出新的可能,」闕志克進一步說明,之後還會從 11 組團隊中篩選 5 組,提供研發經費,深化技術細節。

結合產政學研 為下個 10 年做準備

「2030 技術策略與藍圖不只是工研院的目標,也與國家科技發展緊密相連,」闕志克說,除了政府、工研院等研究機構外,民間企業也扮演了關鍵角色。為此,工研院也會對外說明「2030 技術策略與藍圖」的願景,引進產業資源,歡迎與 2030 願景相符、有一致目標的企業,與工研院攜手前行。

AI 被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半導體則是臺灣經濟與產業的優勢所在,串連萬物的通訊技術,以及掃除萬物連網風險威脅的資安,每一項都是引領下世代科技前進的關鍵技術,在工研院「2030 技術策略與藍圖」的擘畫下,闕志克期待,產、政、學、研的力量能夠緊密結合,讓臺灣產業搶先布局未來 10 年的競爭力,贏在 2030。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43 期 2020 年 8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