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民航機不飛 軍機帶著漢翔起飛

哈佛商業評論 2020-09-12 11:20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新式高教機首飛展示。(圖:漢翔提供)

採訪/楊瑪利、張彥文
文/張彥文

台灣航太產業的龍頭漢翔航空,因疫情期間航空業受到打擊而遭到波及。董事長胡開宏如何突破逆境,以漢翔過去 20 年民航工業的經驗,轉型投入國產軍機的產業鏈?甚至升級成為 F-16 戰機的亞太維修基地?

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航空業迎來了前所未見的寒冬。沒人敢「坐」飛機,「做」飛機的,當然也跌入寒冬。

台灣航太產業龍頭——漢翔公司,今年上半年,累積營收 101.4 億元,與去年同期相較,衰退超過兩成,不過還能維持獲利,第一季每股盈餘(EPS)0.06 元,第二季甚至還成長到 0.25 元。在全球疫情方興未艾下,難得地撐住基本盤。

過去多年來全球航空業前景大抵不錯,「本來以為是躺著幹,結果是吊著幹!」2019 年 3 月從國防部副參謀總長退役,轉任漢翔董事長的胡開宏打趣地表示。

胡開宏分析,新冠疫情的衝擊,就好像甩鞭子,一波又一波,先衝擊到餐飲、旅館業;再來是運輸旅遊業;最後則是製造業。此刻,美國的沙漠停滿無法交機的飛機,可想而知,飛機製造與維修的需求一定大幅降低,各項零件紛紛減單、延單,甚至砍單。

但為何在重重危機下,儘管營收減少二成,漢翔還可以勉強維持獲利呢?主要原因無他:一是開源,二是節流。

在開源部分,漢翔主要依靠空軍的幾項重大計畫。一是國機國造政策下,自製訓練飛官的高級教練機,取名「勇鷹」;二是 F-16 A/B 型戰機的構改案,預計將一百多台老飛機,升級完成至 F-16 V;三是負責提升現有空軍飛機機隊的效能(妥善率)。

過去軍方業務占漢翔只有四成多,現在則已近七成,讓漢翔在國際民航業務衰退的此刻,不僅保住了生機,更擁有了轉型升級的新機會。

勇鷹號帶動未來航空產業鏈

6 月下旬,繼 31 年前 IDF 經國號戰機首飛後,漢翔努力三年的國機國造產品——新式高教機勇鷹號,成功執行第一次試飛。

首架原型機採用 IDF 戰機構造改良,採用全新複合材質,自製率達 55%,在 IDF 停產後,對漢翔是一個全新的成長動能。

1999 年,IDF 經國號戰機宣布減產,國防經費轉向採購美國的 F-16 及法國的幻象 2000,漢翔一度業務大幅萎縮。資深的漢翔員工回憶,當時真的是風聲鶴唳,公司好像快要倒了,一度傳出要賣給外國公司,連薪水都快發不出來,為了增加營收,甚至還曾跟捷克廠商簽約賣養生酒…… 許多高階人才不是自行離職,就是被挖角到國外,主要到韓國。

還好漢翔並沒有因此倒下,很快地轉向民航業,陸續取得波音、空中巴士等國際大廠的訂單。在承接勇鷹高教機之前,民航業務(包括民用飛機發動機零組件研發、製造等),就已占超過一半的營收比重。

過去 20 年來,漢翔轉型求生而累積的經驗,至為關鍵,不但保留了漢翔研發的基礎,更讓近幾年來高教機的自研自製計畫能快速上手。

其實 2017 年,蔡英文總統決定國機國造,國軍選定漢翔和中科院合作高教機開發專案,必須在三年內完成第一階段的試飛,其實遠比一般新機型開發的時間少了一半(六年)。

眼看著必須在今年達成的任務,偏又碰到新冠肺炎攪局,依靠海外生產的核心系統件、發動機等,因為國外工廠停工,眼看進度延宕。漢翔總經理馬萬鈞甚至在 3 月疫情嚴峻時,飛到美國與廠商洽談,如何縮短測試及安裝的時程,最終才得以趕上 6 月底的試飛時程。

目前第一台高教機已進入試飛階段,預計明年完成所有試飛測試後,就會進入量產階段,預計生產 66 架。

整個高教機專案從設計到完成,總金額新台幣 686 億元。除了讓漢翔取得穩定的收入,還有兩項重要任務。

其一是帶動國內航空中下游產業投入設計、開發、生產、製造、組裝,希望建立一個自製飛機的航空國家隊。

其二是利用這個機會,把一度因為 IDF 停產後而流失的優秀人才與技術填補回來,再提升。日後還能拓展到自研自製初等教練機或戰機。

外界常誤解高教機的製造難度大於初教機。其實這次新式高教機,是以 IDF 戰機的技術能量為基礎,對漢翔而言,學習曲線比較短;相較來說,初教機的系統件,包括電腦和光學儀器的難度,其實更高。

胡開宏強調,初教機是未來戰機的墊腳石,如果能夠藉著自製初教機將自製率提升到七成甚至九成時,那才能真正算是國防自主,不再受制於人。

打造亞太戰機維修基地

高教機的預算直逼 700 億,漢翔同時也承接軍方 F-16 A/B 型戰機構改案。

這項專案是將中華民國空軍現有的 144 架 F-16 A/B 型戰機,改裝升級為更現代化的 F-16 V。

自 2015 年起,漢翔就在F16 戰機製造商、全球最大的軍火業者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簡稱洛馬)公司的指導下,開始投入 F-16 機隊構改的工作。首期的種子教官必須通過各項測試,取得洛馬核發的技術證書,以便訓練更多的技師。漢翔雖然擁有軍機研發、設計、製造經驗,但 F-16 卻是全新的領域。F-16 約有二十萬個零件,線束串起來有幾十公里長。在漢翔對外發表的一支影片中可以看到,第一架驗證機於 2015 年 11 月進入漢翔沙鹿廠,經過卸除燃油,拆除系統件等程序後,整架飛機幾乎只剩下骨架,再重新進行各項結構的修改,最後由洛馬首席試飛官進行全機功能測試。最後,他豎起了大拇指,對這架首次在台灣進行全機構改的 F-16V 戰機表示滿意。

這只是個開始,144 架的改構工程預計要到 2023 年才能全部完成,加上新購的 66 架F-16V,屆時空軍將擁有 210 架 F-16V 型戰機,未來都要依賴漢翔進行維修整備。

另外,洛馬也在去年 12 月,正式與漢翔簽署策略聯盟合作協議,透過國內 F-16 機隊的升級及維修累積出來的能量,漢翔甚至有機會成為 F-16 的亞太維修基地。

民航機業務仍需苦撐待變

除了軍用業務適時撐起業績,漢翔也努力開拓新業績。例如中科院每年有一百多億的研發預算,漢翔幾乎從未爭取過合作,但今年以來,已開始展開合作。

不過,民航業務仍不容樂觀,「我們咬牙硬撐,可能下半年會更慘,」胡開宏略顯無奈地說,這個階段只能「深蹲」,在不裁員減薪的前提下,想方設法精簡成本,同時擴展新業務。

既然國際民航機市場復甦難,就盡量從國內找其他發展機會,包括造船、汽車輪轂、複合材料等,都是可跨足的領域。

另外,漢翔研發多年的飛機 16G 座椅,也希望尋求與國籍航空合作的機會。

16G 座椅是未來民航機的發展趨勢。在飛行中,人體會承受大小不等的 G 力,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規定自 2009 年以後出廠的新機,座椅必須能承受 16G 的抗力,為民航業帶來一波「換椅潮」。漢翔自行研發的 16G 座椅,已在去年獲得 FAA 的設計許可證書,成為亞洲唯二具備製造這款最高安全規格飛機座椅的廠商。

為了維持獲利,胡開宏除了積極開拓業務外,也在管理面下了不少工夫。例如今年以來,人事遇缺不補,落實精準排班,減少人力閒置,同時節省電費。

另外,強調考核透明化及留優汰劣。他強調,漢翔既然是一家企業,人員就必須要有競爭力和貢獻度,杜絕部分同仁吃大鍋飯的心態。

另外為了快速因應環境變化,每天早上八時由總經理馬萬鈞召集幾位副總經理召開「戰敵情會議」,並成立「商情蒐集中心」,即時了解現在面對的挑戰,包含疫情預判、全球民航機製造復甦的情況等,「不然等看到報紙都太晚了。」

胡開宏強調,這次的疫情的確是挑戰,但也是轉型機會,「企業如果無法機動面對挑戰,將很難永續經營。」

 

來源:《哈佛商業評論》 2020 年 9 月號全球繁體中文版〈員工管理哪裡出了錯〉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哈佛商業評論》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