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全球玩具大缺貨!上萬娃娃機店恐倒一半

商業周刊 2020-02-22 15:00

news-cover-image
51區董事長紀富騰表示,熱銷的3C產品在上週就已斷貨。(圖:攝影者楊文財/商周提供)

文●林洧楨

一場中國供應鏈斷鏈,竟可能讓全台灣逾 1 萬家的娃娃機店規模,在未來 3 年內腰斬一半以上?

這個大膽的推估,來自台中自動販賣公會理事長、51 區娃娃屋董事長紀富騰,他說,娃娃機本就有供過於求的紅海問題,再加上今年以來市場買氣不振等問題,現在又雪上加霜有疫情衝擊,因此已有搶不到貨源的業者打算退場,顯見這次斷貨危機,會加速娃娃機產業的淘汰賽。

玩具批發貨架,只剩陳年庫存撐場
滿手訂單卻沒貨,已有人痛下決心退場

我們走入台中市北屯區的寶貝屋,它是有 15 年歷史的中部娃娃禮品批發商,穩定合作的數百位中部娃娃機業者會固定上門採購,原本販售商品達數百種之多,從市價數 10 元起跳的絨毛娃娃、到市價 1、2 千元的智能藍牙音箱、座艙式藍牙耳機等,各式商品一應俱全。

但當我們放眼看去,現在,一半的貨架已經空無一物,銷售員指著一款過年討喜氣的舞獅飾品說,目前剩下的多是過季商品或陳年庫存,「沒辦法,現在架上空空的很難看,只好繼續擺。」

寶貝屋負責人彭鈺貴苦笑說:「滿手訂單卻無貨可賣。」整個採訪過程,他的手機不斷響起,都是來詢問貨源的電話,「一次比平常多買 3 倍到 4 倍」、「一週掃掉 6 成貨」的搶貨潮正在全台上演,「一些連陳年庫存都賣光的同業,已經乾脆關門休息去了,」他說。

台灣娃娃機業者對中國製造停擺的反應如此快速,因為,中國其實獨霸全球 7 成以上的玩具製造。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中國去年前 11 個月玩具出口值就達人民幣 1984 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娃娃機的紅色供應鏈,也同樣為 MAG、孩之寶等全球玩具品牌廠商,甚至是迪士尼樂園等供貨。

玩具暨孕嬰童用品公會秘書長簡淑超說:「中國疫情一旦拖長,台灣兒童節會沒新產品可買,全球玩具業都會很慘。」

娃機商:貨源幾乎全靠中國
1 個月後,空無一物機台將更多

30 年娃娃機老兵、自動販賣公會榮譽理事長謝朝清分析指出,娃娃機產業能在台灣存活超過一甲子,關鍵在於,櫥櫃商品靈活多變的閃電戰術。例如,近期蘋果座艙式藍牙耳機暴紅,娃娃機就立即有功能類似的中國白牌商品上架搶市。所以,娃娃機幾乎百分百的商品都靠中國供應。

由於,娃娃機業者財力有限,連鎖店家備貨量頂多 3 天到 5 天,這種淺碟的經營模式,根本無力面對中國這波可能長達一季以上的斷貨潮,因此搶貨反應最快也最激烈。

「現在很難做,我不搶貨,怕做不了生意;但搶到貨,也怕疫情擴大,沒生意做。」一位楊姓北部連鎖娃娃機店業者透露兩難。

現在,大家已經開始把販售座艙式藍牙耳機等熱銷 3C 產品的高單價機台,改賣低單價的絨毛娃娃或日常用品等。但可預料的是,1 個月後,大家的娃娃機空無一物的狀況,將會更趨於明顯。

能不再只靠中國嗎?這場驟變,現在讓娃娃機業者開始思考。

紀富騰旗下有約 60 家娃娃機直營連鎖店,是中部店數規模前 3 大的娃娃機業者,今年開春,他被採購幹部出門繞了一大圈,補不到一點貨回來嚇到,直接跳上第一線挑貨。

「我覺得危機就是轉機,用台灣貨反而有機會開出全新產品線。」紀富騰說。
紀富騰帶記者去補貨的第一站,不是 3C 用品或絨毛娃娃的批發倉庫,而是去一家主打各類亞洲進口零食的食品批發門市,當同業長年認為,「食品有保存期限與變質等問題,不適合娃娃機,」但他說,「就因為過去大家少用,現在反而對這個通路的消費者有新鮮感。」

反思》用台灣貨開出全新產品線
開發當地貨源創造新鮮感,獲利逆勢增

紀富騰打破自己「中國製造價格一定比台灣製造便宜」的刻板印象,結果像是遙控玩具,他就新找到一家台灣製造商,不僅有辦法生產中國少見的高階掀門式遙控車,批發售價也不比中國貴,一放進機台,就成了熱賣商品。

但靠著開發在地新貨源,僅補上約 1 成到 2 成的產品線,仍有八成機台需要換備新貨,因此,紀富騰也選擇採購市場上的舊庫存來填補。但他謹守 2 大原則,一是「同樣東西,但價格不同」才買,這類商品靠著降價出清的包裝仍會有一定買氣;二是「自家通路從沒賣過的舊商品」,因為客戶群不同,還能保有一定新鮮感,也有機會賺到錢。

靈機應變,讓紀富騰在春節開工後的 2 週內,交出營收成長超過 5%,且獲利不跌反升的好成績。展望後市,這位娃娃機老兵開始計畫採取分散貨源的新布局來降低斷貨風險,不只繼續用台灣貨,還要進一步開發越南等東南亞供應商。

分散風險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但能付諸行動的,才能在這波冰封效應中,真正活下來!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1684 期。

來源:《商業周刊》 1684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商業周刊》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