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書摘〉台中港第一大進口國—印尼 對台灣有多重要?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9-10-20 19:06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台中港高度仰賴印尼進口的天然氣,印尼則倚賴台中輸出的工具機;印尼人目前是台灣占比最高的外國人,台印跨國婚姻下誕生的新住民第二代,早已不計其數,而印尼在台設置的外交代表機構,數量和規模都位居第二。在文化上,台灣和印尼更有著親切的連結,不只是台劇和珍奶、雞排在印尼爆紅,你到印尼旅行也不用怕餓死,因為許多印尼食物的發音,幾乎跟台語一模一樣!

以下內容摘錄自《上一堂很有事的印尼學》

台灣水牛其實不太「台」

除了語言之外,印尼與台灣還有很多歷史上的共通處;最明顯的,就是台灣跟印尼,都曾經被荷蘭與日本殖民統治過。

例如在台灣早期農業裡,扮演不可或缺角色的台灣水牛,不但是台灣農村勞動力的象徵,現今每到選舉時刻,也常常被政治人物拿來代表(我這個)台灣人憨厚樸實、刻苦耐勞的精神。然而他們可能不知道:最早在台灣出現的一百多隻「台灣」水牛,其實是荷蘭殖民時期,由荷屬東印度公司從今天印尼的爪哇島引進,透過不斷的交配、繁殖,才看到我們今天眼中的台灣水牛。每當台灣政治人物為了爭取選票、自比為「替選民任勞任怨的台灣水牛」時,都很擔心他們這類「印尼同路牛」的言論,哪天被抓包、打臉,會遭到「台灣價值」滿滿的選民們所鄙視、唾棄……

而經歷了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五年的日治時代後,印尼也跟台灣一樣,留下了許多日本統治的遺產與印記。例如印尼最基層的行政單位 RW(rukun warga)與 RT(rukun tetangga),其實分別對應台灣基層的「里」與「鄰」,都是當初日本殖民時,為了幫助基層民眾「守望相助」…… ㄟ,好吧!其實是「互相監控」而設置的基層行政單位。大家應該都知道:在台灣日治時代的革命英雄羅福星,出生在印尼的巴達維亞(Batavia,也就是今天的雅加達),有中國客家、印尼與荷蘭血統。這位混血的新住民二代大英雄,參加過中國革命的黃花崗之役;在辛亥革命成功後,代表中國革命同盟會潛伏到台灣,試圖推翻日本殖民統治,最終於一九一三年的「苗栗事件」中,遭到日本殖民政府逮捕,壯烈成仁。

所以,在日本殖民統治印尼的這段期間,日本軍部一直很提防像羅福星這類立場親近中國等同盟國、反抗日本等軸心國的華裔人士,利用身分之便,潛伏到印尼鄉間,試圖顛覆日本的殖民統治;而里鄰長制度的建立,就是方便日本政府監控任何可疑的外來人士,避免顛覆殖民政權的行為發生。所以,任何印尼人家中若是要收容外地人士(尤其是外國人)過夜,都必須向里長與鄰長通報;一直到今天,儘管印尼已經進入了民主時代,這項制度依舊遺留了下來,並未改變。

日本留在台灣與印尼的,除了無形的制度,當然也包括了有形的建設。例如日本在爪哇島所建設的鐵路,採用的是與日本相同的三呎六吋、也就是一○六七公釐的鐵軌距離;這也讓印尼與台灣一樣,成為目前世界上少數與日本相同,國營鐵路系統仍採用一○六七公釐窄軌軌距的國家。日本的鐵軌系統品質穩定,直到現在依舊堪用。然而印尼的鐵路系統,也因此面臨著與台灣的台鐵早期同樣的問題,那就是:由於鐵路系統採用的是日本鐵路系統的軌距,因此大部分的火車/電聯車,都必須要跟日本購買。幸好,日本之前對於印尼這個小老弟也算照顧;早年我在雅加達所搭乘的通勤火車(kereta Commuter Indonesia),大多是日本半買半送的舊車廂;雖說是「舊」東西,但是因為日本人勤於保養、愛惜物品的特性,因此性能依舊相當不錯,足以肩負超過一千萬人口的大雅加達都會區,學生與上班族每日的通勤需求。

由於台灣與印尼,都以日本規格的火車/電聯車做為鐵路運輸的主力,因此二○一七年,我國專門生產鐵路列車的「台灣車輛股份有限公司」,更與印尼國營的火車工業公司(PT Industri Kereta Api; INKA)合作,在台灣製造、印尼組裝,共同打造出電聯車。有些人士對於台印雙方在基礎建設/重工業等領域的合作,抱持著不小的疑慮。然而我久在台中工作,很早就觀察到:印尼爪哇島當地的許多工廠,長期都仰賴台灣台中所輸出的工具機、車床,來維持產品的精良、產能的穩定;而印尼也是台中港的第一大進口來源國,畢竟台灣中部的火力發電廠,需要仰賴進口自印尼的煤礦與天然氣。換言之,台灣與印尼今日在產業上的互補,未來在輕、重工業等領域的合作,實在大有可為!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其實,除了在產業與經貿等領域外,台灣與印尼近幾年來在教育、文化等層面的合作,也是愈來愈密切。台灣跟印尼之間,能夠愈看愈對眼、變得日漸你儂我儂,或許跟歷史上的同文同種、系出同源有關。

話說四千多年前,作為南島民族發源地的台灣,一群熱血青年,雖然沒有妄想征服宇宙,但是也希望能夠「人出去、貨進來,南島發大財」。於是,他們分批從台灣出發,一路向南,航行在大海中,中途還經過今天的菲律賓與馬來西亞等地。其中一批人在茫茫大海上漂流許久,一直找不到陸地的蹤跡,正當他們開始絕望之際,突然……

「那是什麼(Itu apa)?」有一位團員大聲喊著。

其他人轉頭一看,看見了一座綠意盎然的美麗小島;這座島上不但有植物、有果實,還有南海中最難能可貴的天然淡水!這座島嶼上的食物跟飲水,拯救了我們這些遠渡重洋的原住民先民。為了紀念這座不知名的小島,先民們就以看見這座島的時候所呼喊的第一句話:「Itu Aba」(那是什麼?),替這個島命名。或許是命運的巧妙安排,數千年之後,這座曾經拯救過台灣先民的島嶼,竟然成為了中華民國的領土範圍,除了保有原本 Itu Aba 的外文島名,還多了一個「太平島」的中文名稱,肩負起替台灣的軍方鎮守南疆的重要任務……

至於其他從台灣出發的南島原住民青年們,最終抵達了今天印尼的加里曼丹與爪哇島等地,並且與當地的原住民,再加上來自印尼東邊、巴布亞(Papua)等地的美拉尼西亞人(Melanesian)混種之後,逐漸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印尼人樣貌。「印尼人的祖先,源自台灣」,是大多數的史學家、人類學家與語言學家,從台灣研究原住民與南島民族的眾多學者,到印尼最高學府──國立印尼大學的人類學系所普遍認可的觀點。由於台灣與印尼之間有這樣深厚的淵源,每當別人說我媽媽當年從印尼遠嫁到台灣,是「外來」的新移民,我心裡都會覺得:才不是呢!我媽到台灣,是在外漂泊的南島子民,「落葉歸根、回歸祖國」啦!

也因此,除了印尼人的外表特徵與台灣原住民及菲律賓人相似(只是皮膚稍微黝黑一點,因為印尼人與美拉尼西亞人混種的比例較高)之外,印尼人與我們台灣原住民在文字用詞上,也有非常多的相同之處。以台灣最大的原住民族阿美族為例,包括稱謂用語的「你」(kamu)、「我」(ako/aku)、「我們」(kami)、「咱們」(kita)、「哥哥姊姊」(kaka/kakak)、「這裡」(ini/sini)、「家」(loma/rumah),數字的「五」(lima)、「六」(enem/enam),動詞的「笑」(tawa)、「選擇」(pili/pilih)、「禁止」(lalang/larang)等等,都跟印尼語的對應用詞高度相似、甚至完全雷同。

另外,像是「石頭」(batu)、「剪刀」(gunting)、「孩子」(anak)等字,更是印尼、菲律賓,以及台灣多個原住民族的共同用語。不過這些用詞,都遠不及「mata」(眼睛)這個字來得重要、對台灣的影響來得深遠。例如,台南的大鎮「麻豆」,就是源自原住民的 mata,取其地勢低窪凹陷,如同眼眶,再加上位處嘉南平原樞紐(眼睛)位置而得名。又例如專門幫原住民發聲的台灣原住民族資訊匯流平台「Mata Taiwan」,雖然說我初次看到這個網站的名稱,還誤以為是專門介紹印尼的網站,但是看了他們的簡介,確實也能體會台灣跟印尼等南島民族國家之間的緊密關係:

「Mata 一詞…… 在全世界多數的南島語言裡,從臺灣的阿美語、達悟語、鄒語,到菲律賓語、馬來語、印尼語…… 均是表示眼睛之意。」

「Mata 是世界人類的眼睛,讓全世界都能一窺臺灣南島文化的美;Mata 是世界南島民族的眼睛,讓臺灣和世界南島民族一脈相承的血緣更凝聚!」

的確,當今的台灣,不但有著六萬名透過婚配,從印尼移居到台灣的新住民,也有著三十三萬的印尼籍移工,是台灣境內人數最龐大的外來人口。而在另一端的印尼,風行於當地的偶像台劇,在各大購物商場深受客戶喜愛、大排長龍的台式珍珠奶茶與炸雞排,也印證了台式流行文化在印尼的逐漸普及。就是因為看到了台印之間如此緊密的互動,才讓我萌生了撰寫這篇文章、乃至這整本書的初心,就是想讓大家知道:

不論是透過閩南先民的遷徙所串連起來的關係,還是與南島民族系出同源而相連起來的血脈,台灣與印尼間,比你原本所誤以為的,更加親密!

【書籍介紹】
  • 書名:上一堂很有事的印尼學
  • 出版社:先覺出版
  • 出版日期:2019 年 10 月
【作者介紹】

何景榮

  • 印台客(最了解印尼的台灣人)
  • 麻辣人氣教授
  • 十大傑出青年

印尼媽媽、台灣爸爸的印尼在台新住民第二代。自詡為「最多穆斯林朋友的基督徒」「最了解印尼的台灣人」,擅長「三秒觀察,立即辨識東南亞移工各國國籍」,頻繁受邀到各單位、學校,到處演講關於印尼的一切,聽眾總是讚不絕口。

早在 1970 年代,亞洲武打片熱潮襲捲東南亞國家時,負責電影拍攝業務的印尼籍何媽媽,與台灣籍的何爸爸在峇里島片場邂逅,譜出異國戀曲。跟著媽媽在說母語的環境下長大,何爸爸又在國營事業技師退休後擔任大樓管理員,也讓何景榮從小看見勞工的辛勞與偉大!

出生於印尼雅加達,三個月後與家人返台定居,在台灣受教育、成長。曾自言:「人生就像在打怪,每次看到歧視或瞧不起我的人,就像開始一個新的關卡。」為了扭轉社會對新住民第二代的歧視,一直以來以當「人生勝利組」來證明新二代並無學習障礙。從政治大學政治系碩士畢業後,考取教育部留學獎學金和美國國務院傅爾布萊特獎學金赴美攻讀博士,2016 年取得美國夏威夷大學的社會學博士,同年當選第 54 屆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一路上獲獎無數,是辯論比賽冠軍暨最佳辯士、優秀學生第一名、外交特考第一名,也曾在德國杜賓根大學和泰國暹羅大學當訪問學人,在財團法人賽珍珠基金會擔任特聘顧問。

南亞海嘯期間,接受台北市政府委託,協助印尼受災戶導入教育資源。也曾經配合美國海巡署與中華民國駐美外館,出海營救受困於美國領海、我國籍漁船上的多位印尼漁工。Dcard 網站上的紅人,被網友評比教學認真、有趣,學生也打出將近滿分的課程評鑑認證。曾為「獨立評論」「換日線」的專欄作家,目前為逢甲大學通識中心的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移民研究、全球化研究、印尼文、伊斯蘭與穆斯林文化、東南亞新創產業/電子商務、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本。

期許平反台灣人對東南牙人矮人一截的刻板印象,堅信所有在台新住民二代,都像同樣身為新二代、在印尼長大的美國總統歐巴馬,有著跨文化的先天優勢與出人頭地的未來。

【購書連結】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