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鉅亨新視界

〈分析〉利率市場化大改革 陸銀行業獲利前景有隱憂?

鉅亨網編輯江泰傑 2019-08-19 18:00

為了提升利率傳導效率,降低整體融資成本,中國人行推出重大利率改革政策,決定改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 (LPR) 形成機制。

目前中國市場存在著貸款基準利率和市場利率並存的「利率雙軌」問題。部分 銀行放貸時以貸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數 (如 0.9 倍) 設定隱性下限,使得市場利率向貸款利率傳導路徑受到阻礙。

反映出即使中國人行不斷利用貨幣工具試圖引導利率下滑,但實際上企業與個人仍感受不到利率下降的優惠,影響貨幣政策傳導至實體經濟的效用。

新的 LPR 報價方式改為依照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加點方式形成。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主要指 1 年期的中期借貸便利利率 (MLF),反映銀行平均的邊際資金成本。

而中國人行選擇參考的市場利率是 MLF,而非 SHIBOR、DR007,的主要用意在於,MLF 所涉及抵押品覆蓋層面更廣,如公債、央行票據、政策性金融債、高評級信用債等優質債券作為合格抵押品。

同時,MLF 也比逆回購或 DR007,期限相對長,與銀行貸款利率存續期間較為匹配。至於與 SHIBOR 相比,SHIBOR 是由信用評等較高的銀行自主提供的人民幣同業拆款利率計算得出,顯然 SHIBOR 是以體質較佳的銀行報價為主,代表性非常有限。

此外,與常備借貸便利 (SLF) 相比,SLF 主要是因應市場短期資金供需缺口和金融機構短期流動性管理所設,並不適合當做參考指標利率。

而這次 LPR 改革後將會形成「貨幣政策利率→LPR→貸款利率」的貨幣傳導機制,有助於引導市場利率朝中國人行想要前進的方向。

新的利率報價銀行將從原來 10 家擴展至 18 家,新增 2 家城商銀行、2 家農商銀行、2 家外資銀行和 2 家民營銀行。

新機制的隱憂

從只有 18 家銀行被納入參考指標來看,樣本選擇較少,而這 18 家銀行的議價能力也將左右未來市場利率。同時,由於計算方式從過去的貸款加權平均改為算術平均,變相提升中小銀行權重。

此外,這一報價機制在實際運作上有一定的困難處,一方面,目前中國人行 1 年期 MLF 利率為 3.3%。而 1 年期 LPR 最新報價 (8/16) 為 4.31%,其中,交通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和中國銀行當日 LPR 分別為 4.33%、4.3%、4.35% 和 4.3%。

1 年期 LPR 與 MLF 利率差距過大,商業銀行與民營銀行經營狀況、銀行規模、對客戶的議價能力等有所不同,這都將影響加成的空間。

其次 LPR 利率形成機制在原有的 1 年期期限品項基礎上,增加 5 年期期限品項。但超過 5 年期以上的利率定價,如 10 年期、30 年期要如何達到利率市場化,是要參考市場化的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還是國開債殖利率,目前暫時無定論。

而報價頻率由原本的每日報價改為每月報價一次,雖提升報價銀行受重視程度,有利於提升 LPR 的報價品質,但也限制市場化程度。

最後則是要考慮利差和銀行獲利的問題。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國人行是希望利用利率市場化的方式,降低貸款利率,這意味要金融機構向市場讓利。

但與此同時也要考量到銀行業獲利情況,畢竟今年中國兩會為確保減稅降費落實到位,明確提出「增加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央企上繳利潤」以紓緩財政壓力。

中國商業銀行中,特別是國營的大型行庫的獲利無論是在 A 股還是在其它國營企業中均佔有相當高的比重。而中國央企獲利逾半是來自中國六大國營銀行。

因此,紓緩財政壓力的重責大任顯然將由這些國營銀行承擔,這意味著這波利率改革並不能損害銀行業的獲利能力,需維持銀行利差穩定。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