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產業

網約車入冬?摩根大通:美國網約車司機減半收入腰斬

華爾街見聞 2018-09-27 15:18

「燒錢戰」之後,網約車行業司機減半、收入腰斬,或將迎來「寒冬」。

近日,摩根大通研究所(JPMorgan Chase Institute)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下稱「報告」)顯示,2013 年末至今年初,美國網約車司機的月均收入下降了近一半,今年 3 月,美國網約車平台司機月均收入為 762 美元,而在 5 年前,這一數字逾 1500 美元。

另外,2017 年,美國網約車或者網約貨車司機(例如 Uber 或 Lyft 司機)也比 2013 年大幅縮減,下降幅度達 53%。

這份報告是對 2012 年 10 月 - 2018 年 3 月 3900 萬份樣本中 230 萬個數據分析後得出的。摩根大通認為,這可能是多種因素綜合導致的結果,但很難找出全部的原因。

首先,較低的客單價可能降低了司機收入。例如,拼車服務已經從豪華車轉移到普通車,所以訂單價格也會有一定的調整。

其次,司機與乘客配對時間的拉長,使得部分兼職司機的服務時間減少,從而降低了收入。摩根大通的數據顯示,大多數使用相關應用的司機一年只開三個月或更少時間的車,只有 12.5% 的人一年駕駛 10 個月或更長時間。

不過,Uber 和 Lyft 方面均認為,鑒於使用 Uber 的司機越來越多,平均時收才是一個更合適的衡量指標,而非月均收入。

中國網約車市場「單多車少」

事實上,不只是美國,中國的網約車行業似乎也遭遇了類似情況,「單多車少」的情況屢見不鮮。

中國互聯網路資訊中心(CN-NIC)發布的第 41 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 2017 年 12 月,中國網約專車或快車用戶規模達到 2.36 億,較 2016 年增加 6824 萬人,增長率為 40.6%,用戶使用比例由 23% 提升至 30.6%,較 2016 年增長 7.6 個百分點。

然而,消費者需求上漲的同時,網約車市場出現了供不應求局面,特別是惡劣天氣條件下,更是一車難求。

一方面,平台派單規則改變和抽成增加使得司機接單數量下降。

據悉,滴滴專車啟用「禮橙專車」的新品牌後,查的更嚴了。一位滴滴司機向投資界透露,「平均一天也就 15 單左右。現在開車沒之前賺,很多大單滴滴會優先派給自己的專車,經常去機場都是空車回來。」

今年 7 月初,滴滴再次宣布「調價」,決定對車主的抽成由原來的 25% 增至 30%,很多司機紛紛要換東家。

另一方面,監管對網約車司機的更嚴「把關」也加劇了這一現象。今年 6 月,在 2018 世界交通運輸大會期間,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副司長蔡團結透露,中國有 210 多個地級以上的城市出台了網約車實施細則,34 萬人取得了網約車駕駛員資格,17 萬台車輛取得了網約車營運證。

而此前官方數據顯示,截至 2017 年底,中國各地已經發放網約車駕駛員證約 23 萬多本,車輛運輸證約 14 萬多本。這就意味著,大約半年的時間,全國網約車營運證僅增加了約 3 萬本。

再加上滴滴整改也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從這些方面看,網約車行業或許不可避免地要經歷一場「寒冬」。只是,「傷筋動骨」之後能否換來整個網約車行業健康、有序地發展,還需拭目以待。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