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外商投資敬陪亞洲末座 消失中的台灣競爭力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8-07-09 10:40

文╱黃漢華

「人才便宜又好用!」是外資對台灣的普遍評價。但近年來,台灣的外商投資競爭力節節衰退,甚至敬陪亞洲末座。台灣該如何喚回昔日榮景,搶救岌岌可危的投資環境?

2018? 年以來,台灣在全球高科技業的重要性似乎瞬間提高了。

近半年來,Google、微軟、IBM、思科等美國知名科技公司,相繼宣布未來兩年要在台灣設立 AI 或雲端研發中心,估計至少需要 600 位工程師。

引進外資來台雖有好消息,但也有外商離開台灣的壞消息。例如瑞士蘇黎世人壽不玩了、香港連鎖化妝品通路莎莎連賠六年後,也決定退出台灣市場。

「弱勢」二字道出台灣困境

一樣投資兩樣情,外資科技業真的比較愛台灣嗎?

事業版圖橫跨台北、上海、香港、新加坡的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擁有近 30 年投資銀行經驗,近日他和來自矽谷的朋友聊起美國科技公司頻頻來台設立研發中心,結果對方反應,「這沒有什麼好高興的,這只是反應台灣工程師又便宜又好用,」台灣 AI 人才年薪約 10 萬美元,矽谷要 30 萬美元,中國大陸也快跟矽谷差不多了。

黃齊元為台灣人才嘆息不已,「30 年前廉價勞力的故事在台灣重演,只是對象由藍領換成了白領。」

台灣人才「便宜好用」的評價,確實讓人開心不起來。觀察台灣最在乎的國際兩大競爭力排名,也不甚樂觀。

5 月底,2018 年洛桑管理學院最新的「世界競爭力」調查出爐,結果台灣又退步,掉到 17 名,首度落後排名 13 的中國大陸;外商投資排名更從去年的 29 名,節節倒退到第 41 名,遠遠不及排名第 8 的大陸,更在四小龍之末。

「弱勢(weakness)」,最新的洛桑管理學院年報,如此形容台灣的外商投資競爭力。

至於世界經濟論壇(WEF)去年出爐的世界競爭力報告,台灣總排名也下降一名,從 14 落到 15;在外商投資部分近幾年甚至嚴重衰退,從 2014 年仍居第 16 名,衰退到 79 名,令人深深焦慮。

又根據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的「2017 年世界投資報告」也顯示,全球僑外投資金額占 GDP 平均為 35%,但台灣只有 14.2%,存量比率不及全球平均值的一半,成長有限。

台灣投資環境究竟弱在哪裡?為何節節落敗?

細究經濟部投審會近十年統計可發現,前幾大外商投資案都來自併購本土企業。但對台灣整體而言,是好是壞,見仁見智。

2016 年,美商美光科技併購華亞科、荷商艾普思隆併漢微科等兩大投資案,政府和業界皆以「嫁女兒」心態看待,認為經營困難的 DRAM 產業和股后都有了好歸宿。這兩起合併金額共計 65.1 億美元,以致當年投資金額一舉拉升到 110 億美元的高峰。

台灣需掌握絕佳地緣優勢

2017 年 Google 以 11 億美元買下宏達電的手機團隊,這筆交易案包含 2000 名工程師和十年專利授權,宏達電可能因此荷包滿滿,但一夕之間成為 Google 人的工程師卻憂喜參半。有人說,2011 年 Google 買下摩托羅拉手機部門,但 2014 年賣給大陸聯想集團,如今台灣一整批手機團隊雖然搭上矽谷直達車,卻又不免擔心步上摩托羅拉的後塵。

扣除這幾件併購大案,台灣近十年的外商投資金額約在 40 億~60 億美元之間;相較之下,大陸每年已超過 500 億美元,多數東協國家也在 100 億至 500 億美元之間。

台灣若和台積電每年超過百億美元的資本支出相較,一個國家比不上一個公司!

對外商而言,台灣究竟還有什麼吸引力?

「台灣要體認自己的最佳角色,外資不是看好台灣,而是布局大中華市場的一個樞紐,」今年 1 月引進亞馬遜 AWS 入駐新北市,成立「聯合創新中心」的幕後推手黃齊元說,亞馬遜 AWS 在大陸已有四個創新中心,增加台灣,是因為絕佳的地緣優勢。

黃齊元表示,外商大多以大中華區為一個行政區域,以大陸為核心。香港近但人才少,新加坡人才多但距離遠,台灣成為最好的副中心。外商想進軍大陸,又擔心被盜取智慧財產,衡量之下,可能都會把重兵先布署在台灣,如此一來進可攻、退可守。

他建議,「台灣不要想成為雙蛋黃,能做為蛋白就不得了。」

其實,對於過去不了解台灣的外商,要讓他們認識台灣的投資環境,挑戰很大。

觀察近十年來的外資名單,新面孔不多,少數如投資林口購物中心的日本三井不動產集團、想買 101 大樓股份的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德國安聯人壽等。

其餘的大投資案,包括英國匯豐、新加坡星展、美商應材、陶氏電子材料、日商半導體化學材料德亞瑪、默克等,都是在台成立至少十年以上的外資企業。

細看近十年,外商選擇的投資項目,以金融保險業的投資金額最多,占比高達三成,其次為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批發零售業、機械設備製造業、不動產業等。

分析其中脈絡卻發現,金融保險業的投資件數雖然增加七成,金額卻是節節衰退,從 2008 年的 43.4 億美元,掉到 2017 年僅有 9.36 億美元。而且不少先進者,已撤離台灣。

近十年九家外資壽險離台

30 年前,外商保險業爭相來台設立據點,將台灣視為布局亞洲的首選,但早已今非昔比。十年間,歷經金融風暴,環境丕變,保單利率下調,業者無力支付 4%以上的理賠率金額,經營不易,只能放棄台灣,將保單轉賣給國內同業。

例如瑞士蘇黎世人壽在 2014 年停售壽險保單,本來想專心做產險,但抵不過低迷的景氣,去年 1 月賣給和泰汽車,今年正式離開台灣。美商紐約人壽 2012 年也想離開台灣,翌年以 1 億元賣給元大金,並改名為元大人壽。

總計,近十年共有九家外資壽險離開台灣,留下的八家雖然保費收入逐年增加,市占率僅在 13~14%之間。對於外商壽險公司的出走現象,金管會說,外商因母公司策略調整而離開,事實卻是台灣重要性不如其他地方。

今年 3 月,台灣在英國 Z/Yen 公司執行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標」下滑到 30 名,是該調查 2007 年以來最差的排名,在 96 個中心裡,落後香港、新加坡,也輸給上海、廣州和深圳,甚至因為變動較大,在前 40 名榜單,被列為「不可預測的中心」。

弱勢 1〉服務業可投資項目太少

 很多人可能不知,近十年台灣不少重大投資案,並不是製造業,而是服務業;服務業競爭的是內需市場,外資進來後卻常發現,水土不服。

中經院的調查顯示,七成一的外商,都是看中具國內市場消費潛力而來的。但「投資核准和實際營運是兩回事,營運才是關鍵,」中經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說,近幾年獲利的外商持續減少,虧損者持續增加。

自 2002 年起,中經院接受經濟部投審會委託,年年對近 5000 名外商發送「投資營運狀況問卷調查」,回收率約四成。從 2007~2016 年的十年調查發現,獲利的外商服務業,從十年前的六成五,下降到五成五,非服務業則從七成六掉到五成八。

至於服務業,虧損者從十年前的三成四增加到五成五,非服務業也從二成三提高到四成一。

調查也請外商勾選獲利下降的原因,結果「競爭激烈」都是主因。劉孟俊說,這很容易解釋,因為外商自己一定不會認為「內功沒練好、服務不到位。」但他也要為外商說話,服務業需要的土地不大,水、電用量不如製造業那麼大,但台灣的可投資機會卻不多,因為政府不重視,加上服務業的公公婆婆太多了,其他部會的管制心態嚴重。

舉例來說,國外大學為何不能來台設分校、開補習班,或者外國企業為何不能來台投資殯葬業、長照機構等?這些業務的主管機關都不是經濟部,而是教育部、衛福部。

有些教育文化事業,如私立大學開補習班,連國內業者自己想投資都不自由,何況外資!於是,我們只看到滿街的拉麵店、牛丼飯,都是滿足口腹之欲的小投資案。

「鬆綁服務業,可以成為外商投資的好管道,」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表示,國內零售業因為早早引進外資,從小雜貨舖轉型為超市、超商、量販店,百貨公司也是日資來台才帶來進步,可見開放不是壞事。典型例子就是美商量販店好市多。

孫明德說,服務業占 GDP 比例六成三,就業人口也有六成,比製造業還重要,但不少服務業卻沒有及時轉型,無法擴大內需市場,更拒外商於門外。政府應鬆綁教育、金融、醫療、電信等高度管制的行業,招攬外商,刺激成長。

弱勢 2〉法令限制多、政策不明確

中經院的調查也發現,外商大多抱怨台灣法規限制多、政策不夠明確、原料或人工成本過高,送件之後更是漫長的審查等待,不確定性讓人感到不安。

「不少外商等超過半年,有些大投資案要等兩、三年!」勤業眾信會計師廖哲莉表示,若換成做生意早就「謝謝,再聯絡」。

她以大受外資肯定的新加坡為例,投資審查只需三個月,若是急件,付公務員加班費,一個月就能下來,效率比台灣快。

今年 3 月宣布與亞果遊艇集團合作的新加坡悅榕酒店和度假村,打算活化台南安平港,以 12.7 公頃開發全台第一座遊艇渡假村。但他們向政府提出環境差異分析報告,至今都不知道能否通過都市審議,讓台灣區行銷總監殳蓁蓁懸著一顆心。

悅榕主打頂級旅遊,即使陸客減少,國內大批飯店業者急著拋售飯店,悅榕卻仍看上南台灣潛力,預計 2020 年完成硬體建設。

其實,悅榕已在台灣尋尋覓覓快十年了,一直沒有具體成果。殳蓁蓁表示,從 2009 年就在台灣積極找地,九年來,受限於環評、地目變更等法令,即使地主有意開發,也只能罷手。

「台灣對外商要多開放!」歐洲商會執行長何飛逸(Freddie Hoeglund)表示,台灣不採行歐盟等國際法規,常常自訂「台灣唯一標準」,產品經過雙重檢查,徒增時間、金錢成本,形成另一種貿易障礙。

「歐盟採用最嚴格標準,五億人都可以用,為什麼 2300 萬人不能?」他說,歐洲商會建議多年,不見改善。以近視蛙鏡來說,在歐盟是運動用品,來到台灣卻變成醫療器材,結果卡在海關,一直無法進來。

台灣的各種投資限制,導致已經在台灣的外商,也大多意興闌珊。中經院調查發現,超過八成的已在台外資,未來三年將維持現有規模,僅有少數打算加碼投資,約 9.6%的服務業願意增加投資,非服務業則是 13.3%,其中多數是電子零組件業。

以陶氏電子材料為例,憑藉領先的晶片研磨材料和技術,搭配台灣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2005 年在竹科竹南基地興建工廠,生產的研磨墊、研磨液賣到日本以外的亞太地區,業績不是年年達標,就是超標,讓美國總部放心加碼。

3 月底,第四期竹南工廠擴建,這是陶氏亞太區最大的工廠。「總部已投入超過 1 億美元,」陶氏大中華地區及東南亞總經理陳俊達表示,台灣生產的商品安全又環保,具投資成效。

「台灣還代表陶氏全球工廠,獲頒全球百大製造領袖獎,」竹南廠總廠長陳光民說,全球客戶每年都頒給他們最佳供應商獎,廠內有 1/3 員工都是碩博士精英,研發、製造能力一流。

2011 年在台北設置亞洲玻璃技術中心的台灣康寧顯示玻璃公司,今年也加碼投資。總經理曾崇凱說,康寧是率先在台灣設置玻璃熔爐的前端製程企業,帶動台灣光電產業榮景。在台 40 多年的康寧,投資額已達 50 億美元,早名列在台布局最完整、最大的外商之林。

「外商投資不要只看流入的量,還要看效益,」劉孟俊說,例如盈餘轉增資、在台融資這兩大指標,只有把賺到的錢繼續留下來投資,才看得出來外資永續經營的態度。

吸引外資是為了創造價值,讓人才和產業雙雙受惠,但政府招商不力,往往來自「太多政治、太少經濟」的考量。若真有心招商,就從改變心態,大幅開放投資項目做起!

【小檔案】政府祭出兩大招 盼吸引外資

1.  簡化僑外投資審議程序,投審會修正《外國人投資條例》與《華僑回國投資條例》修正草案,目前正徵求公眾意見。朝向一定金額以內的投資案件,原則事後申報、例外事先核准方向推動,估計將有七成外商受惠。

2.  「投資台灣事務所」預訂今年下半年掛牌,仿效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的招商精神,將非政府的核心精神,當成「投資台灣事務所」的核心。並將選出最具招商效益的 24 個外館,成為投資台灣的海外分所。

 

來源:《遠見雜誌》 2018 年 7 月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遠見雜誌》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