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中國國際經濟地位逐步提升 經濟強國之路仍漫長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1-07-01 10:57


盡管中國取得了重大的經濟成就,但中國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長期處于世界排名100位之外,處在中低收入國家行列,與上中等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還有一定的距離,成為經濟強國的道路還長。因而,中國不宜承當過多的國際責任。

中國網7月1日消息,中國建國60多年來,經濟社會發生巨大變化,國際地位逐步提升。21世紀以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不僅成為世界經濟引擎之一,而且成為新興經濟體的典型代表,引起全世界廣泛關注。


中國扭轉相對孤立的發展中國家狀態,成功融入全球經濟并成為其重要成員。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面臨相對孤立的國際經濟環境,全球經濟呈現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冷戰格局。新中國屬于社會主義陣營,基本處于一種封閉的狀態,孤立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之外。隨著對外建立外交關系國家(地區)的增多和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中國逐步融入全球經濟,恢復了聯合國中的合法席位和成為常任理事國,而且成為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特別是2001年末,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這標志著中國全面融入全球經濟,并成為全球經濟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發揮了全球經濟重要成員的積極作用。世界經濟重要領域無論是能源資源、大宗商品、新材料與新技術,還是全球氣候、國際經濟新秩序、全球治理結構等,都離不開中國且言必談中國。

中國改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成功轉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國初期的國內外形勢決定了中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直到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的所有制結構是全民所有制經濟和集體所有制經濟占絕對優勢。隨著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所有制理論認識的重大飛躍,中國進行經濟制度領域的改革和探索,經歷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等階段。中國政府進行了農村承包責任制、價格改革、國有企業改革、財政金融體制改革等,逐步建立和實行新型的經濟制度。例如,國有經濟實施“放權讓利”、“承包責任制”、“現代企業制度”以及“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等改革措施。1992年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四次代表大會,確立了建設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不僅符合中國基本國情和社會發展階段,而且極大地解放生產力和提高效率,這是中國經濟社會建設中的開天辟地之舉。中國深入改革了價格制度,絕大多數商品的價格由市場決定,政府調控產品價格的比例很低,不超過5%,中國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甚至高于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地區)承認或給予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目前只有歐美日印少數國家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60多年來,中國市場經濟體系得到完善,商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大大增強,已經從賣方市場完全轉變為買方市場,中國主要工農業產品名列世界前茅,220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例如,工業產品中的粗鋼、硬煤、水泥、化肥,農產品中的谷物、肉類、籽棉、花生、茶葉和水果產量均穩居世界第1位;發電量居世界第2位,原油產量居世界第4位,大豆和甘蔗產量分別居世界第4位和第3位。其中,中國糧食產量1949年只有11318萬噸,1978年、2010年分別增加到30477萬噸、54648萬噸,長期穩居世界首位,人均產量從209公斤分別增加到318公斤、409公斤,解決了中國人民吃飯問題。

中國轉變長期以來的半封閉狀態,成功打造為開放型經濟、區域經濟的中心。直到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經濟社會依舊是半封閉狀態,相當程度上物質匱乏,國內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供應不足,又難以依賴國際市場來解決。中國進行改革開放,特別是經濟特區的設立、沿海沿江經濟開放、經濟技術開發區、內陸和沿邊城市開放,有效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堅持公平、競爭、自由貿易和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逐步形成中國開放型經濟。2000年中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對外開放進入新的發展階段。21世紀以來,中國加快對外自由貿易區(FTA)建設的步伐;中國進一步完善和優化對外開放戰略,建設研發、先進制造和服務基地,全面提升沿海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通過中心城市、城市群和各類開發區,大力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通過實行特殊開放政策,加快重點口岸、邊境城市、邊境(跨境)經濟合作區和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不斷提升沿邊地區對外開放的水平。

到目前為止,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共122個(含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政策的蘇州工業園區、上海金橋出口加工區、寧波大榭經濟技術開發區、廈門海滄投資區、海南洋浦開發區),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共67個,國家級邊境經濟合作區共14個,國家級保稅區15個。除此之外,我國共建立了163個雙邊經貿合作機制,簽訂了129個雙邊投資協定,簽署了10個FTA協定(包括東盟、新西蘭、智利、巴基斯坦、秘魯、哥斯達黎加等),倡導成立了上海合作組織,參與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開發合作等。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中國實施人民幣不貶值等系列政策,極大地促進了亞洲區域國家經濟穩定和社會發展;2008年下半年爆發了金融危機,中國成為全球經濟重點關注對象,危機中心的美國和歐洲國家積極邀請中國參加G20峰會,進一步加強經濟合作。人民幣成為中國與周邊國家跨境貿易結算工具,貨幣互換有利于推進人民幣區域化和國際化,也加強了中國區域經濟的中心地位。

中國深化改革和全面開放,經濟地位不斷上升成為世界第2大經濟體。從國內生產總值(GDP)來看,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2大經濟體。建國初期,中國GDP還處于較低水平,1952年中國GDP僅為300億美元(679億元人民幣)。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中國GDP雖然持續增加,但是世界排名呈現下降后再上升態勢。表1顯示,1960-2010年期間,中國GDP總量從614億美元增加到58782.6億美元,占世界比重從4.55%上升到9.34%,世界排名從第4位上升到第2位。其中,中國GDP總量2000年超過意大利,2005超過英國和法國,2008年超過德國,2010年超過日本。

從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來看,中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2大貿易國家。表2顯示,根據WTO的統計數據,1950-2010年期間,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從11.3億美元增加到29727.6億美元,占世界比重從0.9%增加到9.71%,世界排名從第28位上升到第2位。從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來看,中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德國和英國的世界第4大貿易國家。改革開放以前,中國服務貿易十分落后,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服務貿易得到巨大的發展。表2顯示,根據WTO的統計數據,1982-2010年期間,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從43億美元增加到3624億美元,占世界比重從0.6%增加到5.06%,世界排名從第34位上升到第4位,超過日本和法國。

1978年以前的29年,中國面臨西方國家的封鎖,基本上沒有外國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規模較小,1979年中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規模名列世界第126位,1980中國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僅為0.57億美元,占全世界的0.11%,位居世界第57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發展迅速,規模名列世界前茅。根據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UNCTAD)的統計數據,中國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1990年達到34.9億美元,占全世界的1.68%,位居世界第12位;2000年達到407.2億美元,占全世界的2.91%,位居世界第9位;2009年達到950億美元,占全世界的8.53%,位居世界第2位;2010年達到1057.3億美元,占世界的比重提高到9.4%。1992年以來,中國持續處于發展中國家首位,成為世界利用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之一。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也始于改革開放,1982年、1990年、2000年分別為0.44億美元、8.3億美元、9.2億美元,占世界的0.16%、0.34%、0.07%,分別位居世界第31位、22位,33位。21世紀以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非常活躍,年增長速度保持在兩位數以上,2005年、2009年分別達到122.6億美元、565億美元,占世界比重分別為1.37%、5.1%,分別位居世界第18位、第5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對外投資大國。與此同時,中國對外經濟合作合同額從1979年的0.5億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1.9億美元、1990年的26億美元、2000年的117.2億美元、2010年的1343.7億美元,完成營業額從1990年的18.7億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113.3億美元、2010年的1010.5億美元,成為世界對外經濟合作的主要國家。中國外匯儲備從1952年的1.39億美元增加到1978年的1.67億美元、1990年的110.93億美元、2000年的1655.74億美元、2010年的28473.38億美元,1978年中國外匯儲備名列世界第38位,2000年中國成為外匯儲備僅次于日本的第2大國家,2006年中國外匯儲備突破萬億美元,超過日本,并持續成為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

盡管中國取得了重大的經濟成就,中國人均國民收入(GNI)水平還不高。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中國人均GNI長期處于世界排名100位之外,1980年達到220美元,居于世界第119位,1990年增加到330美元,但是世界排名卻下滑到134位,此后2000年、2005年分別增加到930美元、1760美元,世界排名分別上升到第125位、第116位。2009年中國人均GNI增加到3650美元,世界排名首次進入前100名,位居第95位,但是僅為世界人均GNI的平均水平的41.8%,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國處在中低收入國家行列,與上中等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還有一定的距離,成為經濟強國的道路還長。因而,中國不宜承當過多的國際責任。

(韓娜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