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外匯

全球利率市場化——拉美篇:太激進要釀苦果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8-13 15:03


全球利率市場化之

美國篇:金融創新很重要

日本篇:循序漸進很關鍵

英國篇:一步到位有魄力


韓國篇:改革時機要抓好

專題:中國利率市場化邁出堅實一步

北京(CNFIN.COM/ XINHUA08.COM)--2013年7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利率市場化是如何實現的?這些國家及地區的利率市場化完成后遇到了哪些問題和風險?這都將會給中國不斷推進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提供經驗和借鑒。

中國金融資訊網人民幣頻道將為您系列呈現美國、日本、英國、中國台灣、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利率市場化進程

拉美地區的利率市場化過程較為激進,阿根廷、智利、烏拉圭等主要國家基本上都在5年以內完成利率市場化。如此激進的過程必然導致改革的失敗或金融危機的產生。

一、改革影響

利率超調

阿根廷和智利利率市場化后,利率上升幅度大,波動劇烈,存貸利差普遍高於發達國家和亞洲國家,甚至出現了所謂的“利率超調”現象。

阿根廷在改革結束初期,名義存款利率為115%,實際存款利率為-61%,但是到1981年名義存款利率為157%,實際存款利率則劇升為53%。

利差一度擴大

相對於美國出現的存貸利差則先降后升的情況,拉美國家的阿根廷、智利等國的金融機構由於處於寡頭壟斷地位,改革后存貸利差一度出現持續擴大局面。

二、改革歷程

利率市場化改革有兩條路徑:以美日韓為代表的“漸進”利率市場化模式和以拉美為代表的“激進”模式。20世紀70—80年代,拉美三國阿根廷、智利和烏拉圭進行了利率市場化改革,僅耗時2到3年,但並未取得預期效果。

(一)阿根廷:1975-1977,耗時2年

歷程

1975年開始利率市場化進程,取消了儲蓄存款利率以外的其他利率限制。1976年9月又放寬了儲蓄存款利率的限制,1977年6月頒布了《金融法》實行了利率市場化,取消了所有利率的管制,實現了利率的全面自由化。

在1981年3月爆發的阿根廷金融危機中,70多家金融機構被清算,占商業銀行總資產的16%。在這種情況下,阿根廷政府只好在20世紀90年代初放棄了利率市場化政策。

效果

然而,通脹高企、金融市場發展緩慢未改善,經濟金融的波動性卻增加。GDP增長率先大幅提高后大幅下降,通貨膨脹率也並未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深化率出現了小幅上升,但規模仍較小。

改革后,阿根廷國內利率迅速上升,且利差進一步放大,銀行等金融機構放貸熱情高漲,國內資金供不應求,資金需求者轉向利率較低的國際金融市場借貸資金,導致外債過度膨脹,大批企業因無法償還銀行貸款而倒閉,反過來又沖擊銀行,導致銀行破產,中央銀行被迫發行10萬多億比索救助,最終導致債務危機。

(二)智利:1974-1976,耗時1

歷程

智利從1974年5月開始放松利率管制,1975年4月取消所有利率管制。

效果

但此輪利率市場化改革卻引起了外資過度流入和比索升值,直到1978年后才開始好轉。改革啟動后,智利出現利率“超調”現象,出現較高利差。

此外,經濟環境惡化導致破產企業增加形成大量壞賬,1981—1988年智利爆發了金融危機。1982-1983年間,智利銀行全部收歸國有,以保護國內外儲戶存款,政府承擔存款保險的責任。1988年9月,中央銀行持有的陷入困境的商業銀行的貸款幾乎達到該國GNP的19%。中央銀行不得不重新管制,公布指導性利率,智利此輪利率市場化改革宣告失敗。

(三)烏拉圭:1974-1979,耗時5

歷程

烏拉圭也在經濟不穩定的背景下展開了利率市場化改革。1974年9月,烏拉圭提高了其對存款和貸款施加的法定利率上限,到1977年,這一上限就已經高到沒有任何約束作用,直至1979年6月利率上限被完全取消。

效果

烏拉圭利率市場化改革后,金融資產總量迅速增長,但激進的利率市場化帶來了嚴重問題。利率高企,企業大量破產倒閉,導致金融資產質量大大惡化,迫使中央銀行對金融系統注資來挽救大量瀕臨破產的金融機構,導致信貸膨脹,而信貸膨脹又迅速演變為通貨膨脹,對實體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此外,隨著實際利率的上升,銀行的存貸款利差卻不斷加大,融資成本提高。烏拉圭國內儲蓄占GNP的比重下降,銀行資金有所收緊,為了獲得高額存貸款利差,向國外機構大量借債,並陷入債務危機。

三、拉美國家利率市場化進程相似點。

1、在宏觀經濟極不穩定(20世紀70年代)背景下啟動利率市場化改革。

2、利率市場化改革啟動時間早、項目多。阿根廷、智利、烏拉圭三國,啟動時間比經濟發達的美國、日本等國都要早。此外,利率市場化與金融自由化的其他內容同時實施,如放開設立金融機構的限制、允許外資銀行進入本國經營、放開匯率管制、開放資本賬戶等措施往往與利率市場化同時實行。

3、利率市場化改革方式過於激進。三國都在很短的時間內取消了所有的利率管制,迅速地進入了利率市場化。這三國改革耗時沒有一個超過5年。

四、拉美國家利率市場化改革失敗的主要原因及經驗總結

(一)在宏觀經濟不穩定的背景下啟動風險較大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更容易失敗。

利率市場化改革會造成經濟的波動,無論宏觀經濟處於過熱時期還是處於衰退或蕭條時期,這種波動均可能使改革受挫。南錐體三個國家均是在宏觀經濟極不穩定、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時實行利率市場化政策的。

(二)金融市場不完善,資金價格不能充分反映真實市場供需水平。

多品種的金融交易工具會分散利率放開后投資者的選擇集中度。充分的競爭則使投資者具備更多的投資理性和先期心理準備,同時也避免了銀行在利率市場化后競爭的無序和混亂。

拉美國家資本市場的“分割性”和金融產品的稀缺性阻礙了其調節和融通功能的發揮。相比美國,在改革前就具備完善的金融市場和擁有大量利率市場化的創新金融工具,如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可轉讓提款通知賬戶等。

(三)金融機構等市場微觀主體運營機制不健全及政府有效監管缺位。

拉美大部分國家的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為一些大集團所擁有,成為它們的資金供應商。以智利為例,利率改革后,國有銀行被私有化,私營銀行迅速增加,但多為少數財團所控制,發放給這些銀行控股公司的貸款額占整個信貸投放總額的20%。而急需資金的大部分中小企業卻難以得到銀行資金的支援,信貸市場資金設定機制失衡,金融機構的風險也在快速累積。

發達國家金融體系健康有序、機制靈活完善,而發展中國家金融市場多數沒有建立定期資訊披露機制,存在委派代理鏈條過長、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等問題。因此,在利率放開過程中輔以得力的監管,特別是對銀行短視行為的監督約束尤為必要。

而阿根廷、智利、烏拉圭等拉美國家利率放開之后,金融機構的清償能力減弱,由於沒有建立良好的管理體制和銀行監督體系來防止和降低這種風險,金融體系的安全受到威脅。

(四)激進式改革方式並非發展中國家利率市場化進程的穩妥選擇。

從國際的實踐經驗來看,任何一個市場經濟國家的利率市場化也不是一步到位的。美國從1970年實現了大額存款利率自由化,歷經10余年后於1986年實現了儲蓄存款利率和所有貸款利率市場化。日本1986年實現了大額存款利率市場化,8午后徹底實現了利率市場化。韓國的非銀行機構利率的放開速度快於銀行利率的放開速度,貸款利率的放開速度快於存款利率放開速度。我國台灣是先放開有組織貨幣市場利率及同業拆借市場利率,然后逐步擴大銀行利率的上下限幅度,使銀行利率也由資金供求關係來自行調整。上述國家和地區由於漸進地實施了利率市場化進程,取得了利率改革的成功。

而智利、阿根廷、烏拉圭等拉美國家,在通貨膨脹沒有得到有效控制、至關重要的金融深化沒有實現之前倉促地放松了對銀行系統的管制,並且在很短時間內實現利率的完全市場化,最終導致改革失敗和國內經濟進一步動盪。

?特別聲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觀點,中國金融資訊網采用此文僅在於向讀者提供更多資訊,並不代表贊同其立場。轉載和引用此文時務必保留此電頭,注明來源於:中國金融資訊網並請署上作者姓名。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