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鉅亨新視界

【錢震宇專欄】閱讀的味道

錢震宇 2017-07-28 17:45

誠品創辦人吳清友的驟逝,讓很多人回想起誠品書店所引發的閱讀風潮,及其所創造的文化氛圍。但隨著網路書店崛起,數位載具發達,加上閱讀人口減少,過去誠品敦南店半夜一、兩點,擠滿大批讀者,大家或坐或站看書的景象早已不復見,現在多是大陸或國外觀光客,來此感受台北尚存的文化餘韻,他們多半慕名而來,卻也常失望而歸。

對我來說,現在的誠品已難聞到最初那種單純屬於閱讀的味道,純粹單一,卻又充滿渴望。你問我,什麼是閱讀的味道?我認為,那是一種極為吸引人,具有重量,且讓人感到喜悅、充實,而想一再而聞的味道。

在誠品之前,台灣的書店多半屬於出版社或個體戶經營,且大多集中在重慶南路、光華商場及汀洲路一帶,買書多半帶有工具性目的,買完就走,不會多做停留。狹小、陰暗、擁擠、找不到想要的書,跟老闆不耐詢問,是普遍對書局的印象。然而,誠品書店成立後,確實開啟了不一樣的閱讀經驗及感受。

1989 年創立的誠品書店是少數大批進口外文書的書店,同時也有簡體字的書籍,在書籍種類及範圍上,都是一時之選,尤其時值台灣民主意識抬頭之際,誠品的書籍滿足了不少人的求知慾,翻書猶如挖寶般興奮。更重要的是,每一本書幾乎都有試閱本,不論你是教授、工人還是學生,每位讀者都可以盡情翻閱,甚至可以在誠品看完一整本書。書籍多元、環境友善,而且容易讓人親近,是誠品書局給人的直接印象。

1999 年,誠品敦南店首創 24 小時不打烊的營業模式,記得那時朋友們最愛約在誠品,而且愈晚愈好,不管去哪裡,最後都要去誠品看一下書,感受一下氣氛;也因為誠品聚集大批年輕人,廣場前的空地竟變成市集,年輕人擺攤、駐唱或是賣衣服,形成一個以誠品為中心的流行文化聚落,從夜晚到清晨。最後是因為附近住戶實在忍受不了吵雜及噪音,群起抗議,市集才漸漸消失。

誠品打破了看書、買書只有在書店營業時間內的規定,同時讓閱讀進入到一個很自由、舒適的空間。記得有位香港朋友來台,去到誠品書店後,看到大家很隨興地席地而坐看起書來,便有感而發地說,「能夠這麼自由的看書,而不被 (書店) 老闆干擾,還真的只有這裡才行」,語氣滿是欣羨。

近幾年,這樣純粹的閱讀體驗已經很難再被複製了,要約去誠品看書的人少了,更多人約去誠品不是去看書,而是去誠品購物、用餐、聚會,當誠品書店變成誠品商場時,「看書就變成是附加的價值」。想想看,有多久沒有聽到人家說「去誠品看書了呢?」

前幾天,去一家常去的租書店,正要瀏覽時尚雜誌時,老闆冷不防告知「不好意思,我們沒有再進雜誌了」,一問之下是所有雜誌都沒再進了,理由是租的人實在太少了,不符成本,當下感覺有點淒涼,倒不是同情老闆之前都在虧錢訂雜誌,而是怎麼大家說不看就不看,即便現在有網路版,但實體雜誌的觸感及閱讀經驗,怎麼能說捨就捨,那種紙張厚薄、油印的感覺,是 ipad 比不上的啊!

讓我感慨的是,這種純然閱讀的味道在誠品不再以「書香誘人」、傳統租書店不再進書籍、雜誌後,還能在那裡聞到?或是還能不能再聞到?我真的不曉得。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