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讀名著的青年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0-15 11:00

編者按:10月13日,人民日報旗下微信公眾號「學習小組」「俠客島」先後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文章《我的文學情緣》,14日,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全文刊登該文。

在這篇文章里,習近平嘮家常般地談起他的文學閱讀史。從孩提時「岳母刺字」的刻骨銘心,到為官寧德時對壽寧知縣馮夢龍的心有靈犀,從梁家河窯洞里手不釋卷讀《浮士德》,到古巴首都哈瓦那兩度憑吊海明威,雕刻時光般的講述,把人帶入了一段文學滋養、理想激盪的時空之旅。

深情的回憶和親切的講述,透露出習近平對文藝事業的深厚感情,對文藝創作的熱切期待。如果說《講話》是總書記從黨和國家層面對文藝工作做出定位和提出要求,那麼這篇《我的文學情緣》則更多地從他個人閱讀欣賞經驗角度,印證了文學藝術給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兩者互為表里,深化着我們對文藝創作時代使命的理解。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兩年以來,文藝界乃至整個中國社會對文藝創作的關注和努力更加升溫。文藝如何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如何更加有益於世道人心,怎樣以文化的方式塑造中國獨特的國家形象,以文化自信和中國精神助推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要扛起肩上的重任,中國文藝還需進行有闖勁、有韌性的不懈探索。

青年應該讀書。青年應該讀好書。青年應該讀大師名著。

這些話已經稱得上是老生常談了。老生常談,必因問題常在。在這個「博客」火不過「微博」、「視頻」火不過「小視頻」的年代,「皇皇巨著」明顯不夠時髦,難討年輕人喜歡;即便是年輕人立志要做一個「文青」,他依然可以選擇做一個聽流行樂的文青、看商業片的文青、玩單反的文青、在Starbucks喝Espresso的文青……肯做一個讀書的文青就已經謝天謝地了,還非要人家讀大師名著?——「得寸進尺了啊?」

盡管如此,今天老生還是談了。談的緣起是,前兩天,媒體披露了身為「文青前輩」的習近平青年時的書單。

讓我們看一看這份書單吧:

司湯達《紅與黑》、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復活》、車爾尼雪夫斯基《怎麼辦?》、普希金《葉甫蓋尼·奧涅金》、萊蒙托夫《當代英雄》、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惠特曼《草葉集》、馬克·吐溫《競選州長》《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傑克·倫敦《海狼》《荒野的呼喚》《熱愛生命》、海明威《老人與海》、巴爾扎克《人間喜劇》、雨果《悲慘世界》《九三年》、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朵夫》……

這份從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記錄中整理出的書單,只是他閱讀書目的一部分;會上他提到的中國的作品也暫且不論,因為帶着「洋味」的外國文學或許更對當代文青的口味。單說這些外國文學經典,幾乎每一本都構成了藝術價值和書本實體的雙重「重磅」。老派文青之間只用閱讀量說話,而如此之多的重磅書目堆疊在一起,如同一輛轟隆前行的重甲戰車,將那些淺薄孱弱的閱讀量連着自詡的「文青矜持」逐一碾碎——鄙人不才,也在被碾碎的行列之中。

這些大師、這些名著,每一個以文青自名者都如雷貫耳,每一個認真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的人都不會陌生。大家都清楚這是人類文學藝術的瑰寶,是一筆至高無上卻又唾手可得的財富。一次次銘記於心、一次次捧在手上,但還是一次次半途而廢、一次次「明天再說」。

是太難讀嗎?有這個因素,比如《悲慘世界》是行文細密的大部頭,《浮士德》堪稱半本正文半本注釋,俄羅斯文學更是像西伯利亞的凍土一般厚重冷硬——即便如此,對學生而言,學校里任何一本教材,恐怕都要比這些「閒書」中最難啃的再難啃十倍。然而教材難啃卻不得不啃;至於經典名著,許多人則找不到非啃不可的理由:我就打發一下時間,干嘛那麼辛苦呢?

所以說,「道理我都懂,為什麼就是做不到?」——很多時候,是因為道理並不是真懂。

習近平說到的兩句重點:「我看文學作品大都是在青少年時期」;「到現在脫口而出的都是那是讀到的東西」。

留給青年的一個問題:不是「讀名著的好處都有啥」,而是「在青少年時讀名著的好處都有啥?」更准確點說:「只有在青少年時讀名著才能得到的好處,都有啥?」

「到現在脫口而出的都是那時讀到的東西」,足見印象深刻。人們總是對青少年時候第一次接觸的事物刻骨銘心,最初的相遇往往奠定了一個人在某個方面的底色,所以第一次的邂逅是很重要的。古人在為青少年打造初次的文學邂逅上頗有心得,據傳梁武帝蕭衍,為了創作童蒙識字讀本《千字文》,命人從王羲之手書中拓下一千個各不相同的漢字,又命親信文臣周興嗣將之編纂成一篇文質兼美、朗朗上口的文章,周興嗣為創作這篇文章,竟一夜白頭;而匯聚文海佳篇、冠以「觀止」之名的《古文觀止》,其編寫的初衷也是作為童蒙教材,「以此正蒙養而裨後學」。而這樣一部童蒙之作,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古文散文選本之一,被魯迅奉為可與《昭明文選》比肩,「一樣的不可輕視」。古人在童蒙文學讀本上傾注如此大的心血和寄托,因為他們懂得,要為一片純白的頭腦刷上文學的底色,非得用第一流的文字不可。

武俠小說里,練功講究「築好根基」,閱讀也是如此。以歷經時代揀選之經典來打下根基,夠深刻,夠扎實,夠大氣,如此才能有包羅萬象、兼聽則明的大氣派,有了公認的標杆,再去接觸各種旁門分支,就可以在比較中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和口味,以「曾經滄海」的眼界批判性地選擇、吸收。反之,根基尚未鞏固就劍走偏鋒,則有「誤入歧途」乃至「走火入魔」之虞。是為青年正應讀經典的原因之一。

正如前面所說,經典之書,大師之作,往往厚重難「啃」,這也符合常理,「無限風光在險峰」嘛。閱讀經典,對人的專注力、理解力、移情能力甚至精力,無疑都是一種挑戰。而諸般能力皆處巔峰的青少年時期,則是攀登經典「險峰」的大好時節。至今尤記我大學時初讀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情景,因這部巨著有着時空頻繁跳躍、魔幻與現實的無序交錯,甚至連人物名字都如故意刁難人一般混雜錯亂,我為了「破解」這部小說,甚至在書的封二自己手繪了一張人物關系圖和事件年表,一邊時刻參閱,一邊隨着閱讀進度的推進不斷添加刪改,讀罷一本小說,仿佛做了一場大學問。時至今日,再次翻開那本畫着思維導圖的《百年孤獨》,追逐馬爾克斯的天馬行空,常常感到有心無力。同時也萬分慶幸自己當初「讀下去」的決定,當年留下的足跡,讓今天的我再次走進馬貢多成為了可能。青春苦短,一分一秒都不該浪費在爛書上。在最恰當的時期做最適合的事,是為青年正應讀經典的原因之二。

青少年時期是最適合讀書吸納新知的時期,而如今青少年的課業負擔也日益沉重。越是時間不夠用,越是要把寶貴的精力用在刀刃上。讀書最怕選錯書,虛擲光陰,浪費精力。而大師經典,無不是經過了多年時光的淘洗、歷代讀者的揀選,讀了不吃虧不上當,還有積累下來大量的分析評論讀後感可作為參考。同時,經典之書往往還是「源頭之書」,是眾多相近書籍的母體或原型,堪稱「書中之書」。讀通一本,足可舉一反百、觸類旁通。在面對浩瀚書海而又時間有限時,先讀「書中之書」不失為一種高效之選。像讀罷一部《悲慘世界》,基本已可對19世紀法國社會有一個大致的概念;而通讀一本《百年孤獨》,對其影響下後來者作品中,乍看「玄之又玄」的風格技法也已然見怪不怪。大師名篇之凝練精到,說是一本頂十本並不夸張。網上有高論曰「買貴貨其實更省錢」,正確與否暫且不論,「讀經典更省時」倒是不錯的,是為青年正應讀經典的原因之三。

其實,青年讀經典,就算是一時半刻未能徹底消化,也不需擔心。對待新知像猴子一樣先把食物搶進頰囊再慢慢咀嚼消化,也不失為「多吃多占」的妙招。帶着滿腦子的干貨一邊消化一邊成長,總好過「一窮二白」就貿然上路,在未來的時光中,這些都會慢慢成為你成長的養料。待到可以人前談當年時,一張口都是融會貫通的大師經典,或者一張口都是文物般的老段子和過氣的一時之作,眼界內涵,高下立判。

閱讀本是一件樂事,但快樂也有短暫與長久之分、「傻樂」與「怡然」之別。青年讀名著經典如品釅茶,初覺苦,但回甘悠長。所以我要說,年輕人對自己好一點,讀點好書很有必要;或者也可以說,閱讀如人生,記得認真系好第一粒扣子。

來源:人民網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