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微笑刺客的超級劇本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9-14 07:40

摘自《獵金之王劉鑾雄》作者:李國華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研究上市企業的財務數據相當枯燥,但每當發現一個低風險、高回報的"下注"機會時,劉鑾雄就感到無比興奮,並能夠在這種發現之旅中享受到無上的快樂。此種興奮和快樂,並不完全來自高額的金錢回報,可能更大部分來自一種類似"尋寶"的歷險:在資本市場公開信息中挖掘被塵封的寶藏,最終通過超額資本回報來證實自己的邏輯、推理正確,從而獲取一種難以言表的特殊滿足感。這種滿足感讓人上癮,鞭策着劉鑾雄不斷地在資本市場海洋中挖掘和發現被包裹的寶藏。

這種特別的發現之旅,是需要智力的活動,更是考驗心理和性情的測試,最終的打分標准相當客觀,那就是長期的資本增值與回報。一次次充滿財富和陷阱的發現之旅中,劉鑾雄始終堅守的路線圖是:首先保證不犯下大錯,避免資本的永久損傷;然後才追求自己的"押注"能夠在大多數時候得到有利結果。多年來,資本市場這個打分系統為劉鑾雄給出持續高額的投資回報,使他對自己的模式有了更加堅定的自信和執着。

潮州系資本大軍師客觀地講,在入主華人置業之前,劉鑾雄在當時至多是一個投資理念先進、動作凶猛的投資客,可以說這時的他在人才濟濟、富豪如雲的香港名不見經傳。

但是,在憑借其財技和智慧入主華人置業之後,劉鑾雄一躍成為讓香江滿城資本大佬和商業巨擘側目的可畏後生,借此一戰,劉鑾雄踏上通往香港頂級富豪的快車道。

劉鑾雄豪取華人置業的傳奇,被香港資本市場元老級人物梁伯韜稱為最過癮、最難忘的投資經典。

"變化萬端,峰回路轉。"即使是商業閱歷豐富、見慣資本市場大場面的梁伯韜,當時對自己的潮汕老鄉--劉鑾雄的手法和氣魄也是佩服有加。彼時,梁伯韜為萬國寶通的副總裁,而萬國寶通擔任愛美高收購華人置業的財務顧問。同為潮州籍的劉鑾雄、梁伯韜二人,不僅在生意上有業務往來,私人關系也非同一般,他們有着相似的經歷:兩人均在加拿大留學,畢業後都選擇了回港創業。

劉鑾雄從加拿大溫莎大學畢業六年之後,即1980年,梁伯韜獲得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返回香港後加入了匯豐旗下的投行獲多利公司。1985年加入投資顧問公司萬國寶通,並出任副總裁。在萬國寶通任職期間,作為劉鑾雄的財務顧問,梁伯韜協助劉鑾雄開展的上市公司收購戰,直到今天仍堪稱香港資本市場的運作經典。

1988年,梁伯韜與杜輝廉創辦投資銀行--百富勤國際,注冊資本3億港元,二人分別占股35%,與杜輝廉、梁伯韜兩人均有多年交情的李嘉誠也通過自己控制的上市公司--和記黃埔參股其中。此外,劉鑾雄控制的中華娛樂、胡應湘控制的合和實業均為百富勤國際的發起股東。可以看出,梁伯韜在潮汕商人圈中人脈深厚,這與梁多年來在香港資本市場融投資圈中的積累有關。實際上,在香港資本市場上發生的無數次收購戰中,有相當比例的大型收購由潮州籍商人發起,而在這些驚心動魄、看不見硝煙的"進攻"背後,都或多或少離不開這位潮州老鄉梁伯韜的影子,可以說梁伯韜是香港資本市場上潮州系資本的軍師,他參與其中的經典案例,包括李嘉誠策動的數次巨額收購。不過,直到今天,最令梁伯韜難忘的收購大戰,恐怕還是劉鑾雄和他策動的經典案例:愛美高對華人置業的奇襲。

對華人置業的成功狙擊,絕對是劉鑾雄投資生涯的"本壘打",作為財務顧問代表的梁伯韜參與了整個過程,這次"完美擊球"之所以被稱為最難忘的投資經典,恐怕要從華人置業的前世今生細細說起。

華人置業的前世今生1922年,華人置業由香港兩大家族的掌門人馮平山和李冠春創辦,創辦之初業務很簡單:只對優質物業和有價證券進行投資。

華人置業創辦人之一馮平山,19世紀50年代生於廣東新會一個普通的家庭,15歲便隨長輩經海路到東南亞一帶做生意,25歲時已經有相當財力,遂斥資購買兩艘英國制造的汽船,在長江上進行貿易運輸,主要是從四川、重慶等地購買藥材和其他干貨,運往廣州沿海一帶,再將沿海及東南亞特產運回內地銷售。經年累月,賺取了殷實的家底。

馮氏當年購買英國汽船進行遠途運輸之舉,在中國乃至整個遠東地區相當超前。與此同時,地球另一邊的美洲大陸上,以船運起家,同樣是利用英國汽船的速度優勢打敗競爭對手,積累了巨額財富,並最終建立起自己鐵路王國的美國大亨范德比爾特,已經走到生命的終點,而未來的美國首富洛克菲勒則正在加緊對油田、儲油罐、輸油管道及煉油廠的吞並和壟斷。

20世紀初期,積累了二三十年貿易經驗的馮平山,預見到香港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將在世界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於是,舉家遷入香港,並在香港創立經營南北地域特產的兆豐行。經驗豐富的馮平山經營有方,兆豐行成為香港南北行的名號,為馮家賺取了可觀的財富。馮平山在20世紀30年代去世時,其子馮秉芬僅有19歲,不過卻是一塊經商的好材料,不僅將父親的事業發揚光大,而且將馮氏旗下業務擴展到了地產、工業、運和傳媒等多個領域,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家族財團。馮秉芬長期擔任香港立法局和行政局非官方議員,還獲得英國女王授予的爵士勛章,是香港的政商界名人。

富不過三代的預言,在馮家照舊沒有打破。

當馮秉芬將家族產業交給美國留學歸來的兩個兒子馮慶照和馮慶鏘時,馮氏家族事業開始走下坡路,甚至出現財政危機。馮氏家族內部也出現裂痕。

華人置業的另一位創辦人李冠春,為香港最有實力世家的開創者,廣東鶴山人。7歲時隨父親到香港,邊讀書邊跟隨父親學習生意技巧,後來進入東方匯理銀行做學徒。幾年之後,李冠春便伙同馮平山、簡東浦創辦了東亞銀行。後來東亞銀行控制權漸漸落入李家手中,發展成為香港僅次於匯豐、恆生的第三大銀行。至今,李氏家族仍然控制東亞銀行,董事會中李氏家族成員占有8個席位,李冠春的孫子李國寶為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

李氏家族被稱為香港最後的貴族,自然有其道理。李家不僅控制着東亞銀行,而且對於香港最具權力和財富象征的香港馬會,李氏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是香港馬會的最大馬主之一,香港馬會董事局12個席位中,李氏家族成員占有1/4。

就是這樣兩個兼具財勢和權勢背景的家族,在1922年聯合創辦了華人置業。公司創立後,專注於投資優質物業和有價證券。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和擴張,華人置業於1968年在香港上市,其持有的重要物業包括位於港島中區黃金地段的華人行。不過,在1975年,華人置業將所持的華人行以1.3億港元的價格賣給了李嘉誠,而後又反手收購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中華娛樂超過50%的股權,中華娛樂最重要的資產是位於華人行附近的大廈娛樂行。

自創立以來,華人置業董事局主席由馮、李兩家輪流擔任,而公司決策權則由兩家共同控制。可能是因為馮、李兩家在香港上層社會的深厚背景,華人置業雖然為公眾上市公司,但在交易所掛牌之後,仍然保持一副"貴族派頭",香港普通市民和投資者對其知之甚少。因此,一直以來,華人置業股票交易異常冷清,幾乎沒有證券分析師關注。恰恰是這種備受冷落的股票,市場給其定錯價格的概率最大。因受冷落而被定錯價格的股票,也正是一小類聰明投資者的最愛,這類投資者將投資股票看作投資企業,他們認為,價格錯配的股票中蘊藏着不為大眾所認知的寶藏。

查看香港中央圖書館香港交易所特藏資料中華人置業的交易記錄,可以發現,在1976年到20世紀80年代初的幾年中,其交易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有意思的是,就是這樣一家低調、擁有優質資產,卻不被人重視,甚至被完全忽視的上市公司,其股票在幾年後,突然成為群雄爭搶的明珠。

1985年,馮、李兩家後人不合拍的消息漸漸在市場傳開。華人置業這只已"冬眠"數年的股票,交易也開始逐漸熱絡,股價不時以5%或10%的幅度跳升,但這時成交量並不大。不過很快,華人置業的股價走勢開始令市場人士興奮起來,到1986年年初,華人置業股票價格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升幅已達100%。顯然,有人在不停地吸納股份,並且資金實力雄厚,似乎不計成本。

在股價異動的數字背後,現實的故事是,李家兄弟內部首先出現裂痕,最後波及兩大家族,演變為對華人置業的控制權之爭。李家兄弟中,李福兆當時擔任香港聯交所主席,堪稱香港金融界的權威人物。同時,他也是東亞銀行的第一大股東。此時,東亞銀行已為李家所控制,李氏家族多名成員進入東亞銀行董事會,其中偏偏沒有李福兆。此時,李福兆也是華人置業的大股東,並且,李福兆和其好友皆擔任華人置業董事局成員。但是,華人置業對李福兆的吸引力,顯然沒有東亞銀行來得大,一心要進入東亞銀行董事會的李福兆,無暇顧及華人置業。於是,李福兆將其所持全部華人置業股份轉讓給了有"公司醫生"之稱的韋理。

財技相當了得的韋理,當時是亞洲證券的主席,對華人置業的控制權早就垂涎三尺。在受讓李福兆的大批股份後,韋理看到了"上位"機會。於是,亞洲證券聯合馮秉芬,成立了Shimako公司,並在市場悄悄吸納華人置業的股份。到1986年3月17日,Shimako宣布,已經持有華人置業將近35%的股權,剛好未觸發當時香港證券監管規定的35%全面要約收購臨界點。這種安排,為幾天後召開的華人置業股東大會上董事局大換血鋪平了道路。

1986年3月21日,華人置業召開股東大會,各方勢力在長達數個小時的交鋒之後,投票選出了新一屆董事局成員:馮秉芬、馮慶照、馮慶鏘、韋理、韓達成,除了馮氏父子外,就是馮氏的盟友和親信。而李家上一屆的董事局成員李福慶、李福兆、李國寶及李家盟友孔憲紹全部出局。很明顯,馮家已經完全控制華人置業的董事會。

除李福兆以外的李氏家族成員,對這一結果自然不能接受。"堂堂李氏大家族,怎能容忍祖輩事業落入他人手中。"於是,李家聯合新鴻基公司主席馮永祥成立Bassina公司,在股東大會三天後就提出,Bassina願意以每股16港元的價格,收購華人置業,收購達成的條件是Bassina收到超過50%的股份,涉及金額達2.2億港元。同時,李家表示,Bassina連同其一致行動人,已經擁有31.3%的華人置業股權。

滄海變桑田,世交今爭鋒。先輩們曾經在一起共同創業的馮、李兩大家族,在利益和一系列相關事件的牽引下,如今已演變為在資本市場上激烈爭奪同一家上市公司控股權的對壘雙方。

做足財務分析功課,閃電突襲Bassina提出收購建議的當天,即1986年3月24日,按照香港聯交所規定,華人置業及其附屬上市公司中華娛樂停牌。復牌後,雖然華人置業股票交易不活躍,但卻出現了一名神秘買家,長期掛在買盤上,將華人置業的股價一步步推高。一個星期後,華人置業股票價格已經走高至19港元。相比Bassina提出的16港元收購價格,高出19%。不過,Bassina並不打算馬上提高收購價格,而是為股東計算出了華人置業每股凈資產作為其出價合理性的論據:Bassina認為,華人置業通過附屬公司中華娛樂持有的娛樂行,價值2億港元,華人置業持有的其他有價證券及現金1.2億港元,這樣算下來,華人置業每股凈資產不到16港元。

不過,華人置業董事局第一時間對Bassina收購建議做出回應,認為Bassina大大低估了華人置業的價值,呼吁公眾股東不要接受16港元的價格。正當交鋒雙方酣戰之際,已經做足功課的劉鑾雄,鷹隼般從半空俯沖下來,直擊目標軟肋。

1986年4月11日,愛美高突然提出以16.5港元的價格收購華人置業全部股份,交易達成條件是收到超過50%的股權。華人置業和中華娛樂再次停牌。這時候,劉鑾雄領銜的愛美高手里尚沒有一股華人置業股票,而需要迎戰的兩大對手,一方是控制華人置業董事局的馮家,一方則是已經擁有30%以上股權的李家。彼時,愛美高只不過是一家制造風扇的中小型企業,劉鑾雄也不大為人所知。所有人都認為,愛美高只不過是想出出風頭、揩些油水而已。愛美高提出的收購價,比華人置業停牌前17。6港元的價格還低6%,似乎沒有勝出的可能。

不過,精於計算的劉鑾雄,向來是"算好牌後才會出牌"。而在"出牌"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劉鑾雄一直在細細研究這家被大眾冷落、價值被低估的公司。在劉鑾雄眼中,華人置業的基本概況如下:沒有負債,通過收取物業租金每年均有穩定的現金進賬,股票市場給出的每股價格又遠遠低於每股的真實價值,素質相當靚麗。這種股票,是他最喜歡重磅出擊的目標,它們低風險,卻有高收益。

事實上,馮、李兩家的對壘,不僅給了外界入主華人置業的機會,還為一直研究公司公開數據的劉鑾雄,提供了一個相當可信的財務數據准確性的背書。劉鑾雄分析,剛剛被擠出華人置業董事局的李氏兄弟,成立Bassina公司,並且不惜花費大筆真金白銀提出收購建議,這一連串動作解開了劉鑾雄心中最後的問號:"華人置業財務報表上體現出的強勁財政狀況是否屬實?"因為李氏家族對華人置業財務狀況再熟悉不過,這次他們成立Bassina不惜大代價爭購股權,已經給出了肯定答案。這一問號的解除,增加了劉鑾雄收購華人置業的信心。更令人難以捉摸的是,實力強勁的李氏兄弟成立Bassina公司,與掌控董事局的馮氏家族爭奪華人置業,這種兩強相爭的局面,恰恰給第三方提供了一個博弈真空,使得看上去實力並不是最強的第三方愛美高,最終成為四兩撥千斤的勝出者。

拿下華人置業,對於劉鑾雄來說,無疑是一個考慮周全、意義深遠且奠定基業的決定。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使劉鑾雄得以快速起家的風扇制造業,無論從規模增長還是利潤回報來說,都已顯示出不可逆轉的疲弱之勢。劉鑾雄慢慢意識到,雖然自己對資本市場的運行機制和漲跌規律頗有研究,且屢戰屢勝,但如果要打造更大的發展平台,建立起劉氏商業帝國,沒有穩固實業作為支撐,僅僅依靠股票和債券投資的話,隨時有可能遭遇不可預測的風險而翻船,這樣的企業就好像沒有地基的大廈。因此,劉鑾雄一直在搜尋可收購的優質資產,在他心目中,這類資產應該是能夠長期持續為其提供穩定現金收入的組合,且業務性質不會再像風扇制造那樣快速衰敗,這樣的優質資產將成為劉氏商業帝國的牢固根基。有了這樣的牢固根基打底,他就可以以完全控制的優質資產為基點,逐漸發展出一個持續穩定產生現金流,從而保證隨時能有大量現金可用於再投資的有機體。

有機體持續生產穩定現金流,現金流可保障隨時再投資能力,再投資的魅力在於資本增值,這個理想循環的威力,將被劉鑾雄以後不斷進行的明智投資發揮的功效充分展示。

這種有機體,對於一個投資家來說,是一項無與倫比的資產。一旦擁有了這類有機體,一個真正的投資家就具備了一項超越市場上大多數人的潛力。這種優勢,就像一個有無數發子彈的機槍手,對陣一個只有五連發子彈的敵人。過往歷史已經證明,這種持續穩固的現金流收入,每逢市場周期性低迷尤其是市場崩潰之時,就相當於戰場上經過晝夜廝殺,所有人都彈盡糧絕後的最新彈藥補給,往往能起到獲勝的決定性作用。

憑借對華人置業深入的研究,劉鑾雄將當時對陣形勢仔細衡量後,得出結論:此時殺入華人置業股權爭奪"戰場",贏的機會較大,值得全力以赴。劉鑾雄知道,一旦得到華人置業的控制權,他從此將擁有征戰資本市場的彈藥庫。

"在高概率獲勝事件上押大賭注"向來是劉鑾雄的做事風格,也是他多年來經過投資實戰結晶出的寶貴經驗。這個結晶,無論從數學計算結果,還是從商業經歷上都得到了驗證。在劉鑾雄的投資模擬沙盤上,華人置業控制權的爭奪,不管從股權爭奪本身輸贏來看,還是收購成功後未來的財務結果來衡量,都應該是一個高概率的贏事件。因此,劉鑾雄毫不猶豫地做出決定--全力以赴押上重注。

其時,由於股權爭奪各方對控制權的極度渴望,且各方都具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勢均力敵,因此寫就了華人置業收購大戰跌宕起伏、峰回路轉的迷人情節,也成就了香港資本市場收購史上最經典的案例。

就在愛美高提出收購建議的第二天,即1986年4月12日,實質上控制着華人置業董事局的Shimako公司也耐不住寂寞,宣布以每股17.2港元的價格進行要約收購。至此,針對華人置業這一誘人獵物,形成了三軍對壘之勢:控制華人置業董事局的Shimako出價最高,持有大約26%的股權;Bassina出價最低,但持有股權占比最高至35.8%。與3月份這兩家公司的持股比例相比較,可以看出,Shimako在20多天時間里進行了不小幅度的減持,而Bassina做了增持。再反觀半路殺入的第三方愛美高,收購價格不是最高,且手中沒有一股華人置業股份。但是,大膽的劉鑾雄絕不是魯莽之徒,絲毫沒有取勝把握的事情他怎能干?因此,不難推斷出的一個合理解釋是:愛美高看似突兀的收購,背後自然有其玄機。

毫無疑問,在經過美國債券市場洗禮,並親眼看到美國資本市場收購案例後,劉鑾雄對槓杆收購的巨額回報頗為驚羨。在強烈創富欲望的牽引下,他早已邁開自己華麗轉身的第一步:悄悄開始周密准備,潛心研究香港上市公司,下定決心要在香港資本市場通過槓杆收購打開局面,成為港島股市首吃螃蟹之人。畢竟,相較於美國資本市場,劉鑾雄對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個港口城市一草一木感悟深厚,對扎根成長於這個城市的本地企業更加熟悉。投資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恰恰是對投資對象的了解能高出別人一籌。

當華人置業控制權爭奪戰打響第一槍之時,劉鑾雄已對華人置業的里里外外細細研究了兩年,公司的資產狀況和贏利能力,早就清晰地化成一串串數字,印在劉鑾雄腦中。正是因為平時已做足必要的功課,一旦機會出現,他才能夠有勇氣毫不猶豫地撲上去。除了與經營有關的數字外,劉鑾雄也注重分析企業管理層的素質和品性,並根據人性推測判斷形勢的發展。華人置業兩大創始家族--馮、李兩家對峙,李家被完全摒除出董事局,與此同時,李氏兄弟內部又出現裂痕,這些現實都在劉鑾雄的通盤考慮之內。李家出局後,雖然掌控着30%以上的股份,但當重新掌握華人置業控制權無望時,劉鑾雄做出判斷,李氏家族的股權早晚要出手,而李家這些股權不大可能賣給馮家。憑借以人性為出發點的定性分析,再以大量數據為基礎的定量分析為根本,綜合評估局勢對自己的利弊及各種可能性之後,劉鑾雄才有底氣在不持一股的情形下,通過其控制的上市平台愛美高發出收購建議。可以說,正是因為通盤考慮及對各種可能性的事前推測,劉鑾雄才有了橫刀殺入兩大家族股權爭奪戰的從容。

1986年4月18日,對於劉鑾雄來說,一定是意義非凡的一天。令人有些吃驚的是,整個收購"劇本"的情節正如劉鑾雄推測的那樣一點點展開。當天,已經無心戀戰的李福樹、李福慶兄弟宣布放棄收購華人置業的計劃,李氏兄弟控制的Bassina將所持全部35.8%的股份,以每股18港元的價格全部轉讓給愛美高。由此,先前的均衡形勢完全被打破,後發制人的愛美高似乎占據了主動。

至於Bassina為何選中劉鑾雄做接盤人,後人自有諸多猜測。但最接近現實的動因恐怕還要從人脈關系層面來推理:向來抱團的潮州人,在資本游戲中也不例外。愛美高此次收購的財務顧問為萬國寶通,萬國寶通的高層中,潮州籍的梁伯韜,與李嘉誠關系密切的袁天凡,均是劉鑾雄鄉誼圈子內的好友,同時也是他在資本市場上縱橫捭闔的軍師。梁伯韜在香港資本市場資歷頗深,而袁天凡曾出任過香港聯交所行政總裁,這兩人與馮、李兩大世家均有來往,了解不少有關兩大家族相互之間糾葛而又不被外人所知的細節。借助財務顧問的信息和參謀,劉鑾雄又能對馮、李兩家恩怨的拿捏恰到好處,當然,最重要的是,還要有雄厚的資金後盾為根本,最終他取得Bassina所持全部股權,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受讓Bassina的35。8%股份之後,劉鑾雄並沒有就此止步。他的一貫態度是,寧願在高概率獲勝事件上押下重注,絕不在太多不確定的情況下玩小賭博。在錯綜復雜的家族恩怨和利益沖突的縫隙之間,劉鑾雄縱橫捭闔。為了提高收購勝算,劉鑾雄甚至找到馮氏家族的成員,對其展開各種"攻勢",最終居然從馮秉芬胞兄手中接手7%的股份。

此時,愛美高已獨掌42.8%的華人置業股權。這個股權百分比數字,對於劉鑾雄來說,或許意味着其投資公式的成功概率已相當高。於是,他迅速做出決策:愛美高以每股18港元的價格向華人置業其他股東提出全面收購。這時,雖然李家已急流勇退,將股權轉讓給了劉鑾雄,但馮秉芬和韋理聯合成立的Shimako卻毫不示弱。在愛美高得勢後的第三天,即1986年4月21日,Shimako公開表示華人置業凈資產的最新評估價格達到每股19港元,Shimako願意出每股18.5港元的價格進行全面收購,每股比愛美高多0.5港元。與此同時,Shimako開始以市價在公開市場上吸納華人置業股票,隨後的幾天里,華人置業的股價在18至19港元之間徘徊。接着,Shimako又對其要約收購做出補充:即使其收到的股份沒有超過50%,收購建議也不作廢,這意味着其他股東可以無條件地以18.5港元的價格將股票轉讓給Shimako,不用擔心最終因收購不足50%而作廢買賣協議。到1986年5月初,Shimako持有的股份已由26%升至28%。

較量雙方互不妥協,這意味着收購可能要進入消耗更多現金的白刃戰。出人意料的是,在對方咄咄逼人的形勢下,劉鑾雄卻收斂鋒芒,沒有馬上提出針鋒相對的對策。那幾天,有人看到劉鑾雄還是如往常一般與朋友聚會,和家人聚餐。在資本戰場廝殺的關鍵時刻,他閒庭信步,一副泰然自若的樣子。面對Shimako的進攻,愛美高並沒有提高自己的收購價格,而是靜觀其變。耐心、理性、紀律,這些與生俱來的品質,不僅使劉鑾雄在此次華人置業爭奪戰中勝出,在他未來幾十年的投資生涯中也將發揮莫大(博客,微博)的積極作用。

劉鑾雄非常清楚,自己拿着一手好牌。他不會被對方的行動牽着走,他對自己的判斷絕對自信。首先,愛美高控制着42.8%的股權,這就使Shimako要想獲得超過50%股份,從而在華人置業絕對控股成為一個非常難以完成的任務。其次,劉鑾雄並不想僅僅為了在氣勢上爭個高下,而違反自己的投資原則,即不顧資產的真實價值,盲目地與他人在公開市場展開競拍。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每次做出重大投資決策之前,劉鑾雄都要為自己預留足夠的緩沖空間,在最壞的情況下,這個緩沖空間至少能夠保護自己不會受到太大的損失。

這次當然也不例外。劉鑾雄早已考慮到了足夠的緩沖空間:最壞的情況下,就是愛美高無法通過18港元的報價完成要約收購,而Shimako可能會憑借進一步提高收購價格最終完成超過50%股權的收購,此時,愛美高還可將手中四成多的股票高價出手,賺取體面利潤。

顯然,重金投資華人置業,是一個典型的低風險、高回報的大賭注。這類賭注,常常令劉鑾雄着迷。可以肯定地說,正是有能力發掘低風險、高回報的賭注,並兼具對這類賭注投下重注的勇氣,敢於全力撲上,才令他能在資本市場不斷獲取數以億計的慷慨回報。

雖然研究上市企業的財務數據相當枯燥,但每當劉鑾雄發現一個低風險、高回報的"下注"機會時,就感到無比的興奮,並能夠在這種發現之旅中享受到無上的快樂。此種興奮和快樂,並不完全來自高額的金錢回報,可能更大部分來自一種類似"尋寶"的歷險:在資本市場公開信息中挖掘被塵封的寶藏,最終通過超額資本回報來證實自己的邏輯、推理正確,從而獲取一種難以言表的特殊滿足感。這種滿足感讓人上癮,鞭策着劉鑾雄不斷在資本市場海洋中挖掘和發現被包裹的寶藏。這種特別的發現之旅,是需要智力的活動,更是考驗心理和性情的測試,最終的打分標准相當客觀,那就是長期的資本增值與回報。在一次次充滿財富和陷阱的發現之旅中,劉鑾雄始終堅守的路線圖是:首先保證不犯大錯,避免資本的永久損傷;然後才追求自己的"押注"能夠在大多數時候得到有利結果。多年來,資本市場這個打分系統為劉鑾雄給出持續高額的投資回報,使他對自己的模式有了更加堅定的自信和執着。

也許是掌管股市的資本之神有意使華人置業收購戰成為最曲折的故事,當所有人等待馮氏家族和劉鑾雄之間就華人置業控制權上演一出針尖對麥芒的資本鏖戰時,馮秉芬卻蹊蹺地將所持Shimako股份全部轉讓給亞洲證券。當時韋理擔任亞洲證券主席,Shimako名下的華人置業股權全部劃歸亞洲證券所有之後,亞洲證券承繼了Shimako對華人置業的全面收購要約。

5月16日,是愛美高全面要約收購華人置業的最後期限,這天下午股市閉市後,愛美高宣布最終持有43%的華人置業股份,沒有達到其50%的全面收購條件,於是宣布要約收購失敗。不過,這個結果恰恰是劉鑾雄希望看到的:愛美高成為第一大股東,同時避免耗費巨資全面收購華人置業的其他股東持有的全部股份。

6月16日,是Shimako全面要約收購的最後期限,同樣沒有達到要約收購條件,但是Shimako保留了此次收購中部分已經受讓的股份,最終持股達到了30.64%。

老謀深算的韋理當然也有自己的精心策劃。

愛美高和Shimako合共持有73.64%的股份,留給公眾的流通股份剛好超過監管規定的25%。雙方的增持拿捏得如此精准,是巧合還是默契?只能任後來者猜測。不過,劉鑾雄和韋理倒是公開達成了另外一個暫時的默契:共同治理華人置業。韋理出任華人置業董事局主席,劉鑾雄任董事總經理。

對弈雙方的水平,已決定這是一場精彩棋局。"股壇狙擊手"劉鑾雄和"公司醫生"韋理在接下來的尖峰對壘中,譜寫了一章章精彩絕倫的資本斗爭,憑借着智慧和財力,劉鑾雄在接連不斷的資本博弈中稍勝一籌。經過一年多財技和實力的較量,劉鑾雄最終將華人置業控制權獨攬懷中。

而現在,劉鑾雄不得不暫時接受"一山容二虎"的局面。雖有韋理暫時占據着董事局主席的位置,但劉鑾雄的布局意味着,自己已成功入駐華人置業董事局,並可根據自身與敵手的財務狀況、形勢對比靈活制定戰略,時機一旦成熟,他隨時能夠通過後續計劃一步步控制華人置業董事局。目前這種狀況,相比較全面收購華人置業,愛美高與亞洲證券暫居前兩大股東,暫時聯合掌管華人置業,可避免付出大量現金收購其他股東手中所持股份。這或許正是劉鑾雄當下樂於見到的結果。

可以這麼說,在成為華人置業第一大股東的那一刻,愛美高事實上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原來一家普普通通的中小型制造加工業企業,搖身一變,成為控制黃金地段物業,每年有穩定現金流進賬,從而可持續開展投資業務的集團化控股財團。當然,控制愛美高的劉鑾雄也隨之脫胎換骨。

從1986年獲得華人置業第一大股東地位那一刻開始,劉鑾雄得以施展財技的平台架構基本成形,劉氏家族作為香港資本市場未來成長最快速財團的地位悄然確立。在這個平台之上,憑借天才般的金融悟性,憑借對非凡機遇的果敢把握,憑借對風險的理性規避,劉鑾雄令人驚嘆的財富成長故事,換擋並道,漸入佳境。

憑借華人置業平台,迅速鋪開資本棋局奪得第一大股東地位後,憑借華人置業這個旗艦平台,以收購優質物業和低估股票為核心戰略,劉鑾雄的資本棋局迅速鋪開了。

1987年,劉鑾雄通過華人置業控制的上市公司--中華娛樂,收購了一家香港殼公司,將其改名為中華策略,後來又改名為瑞福,專門負責證券投資業務;接着,又收購了上市公司保華建築。短短幾年時間,劉鑾雄已實際控制了愛美高、華人置業、中華娛樂、瑞福及保華建築五家香港上市公司。

不過,此時劉鑾雄心里非常清楚,雖然表面上他控制的上市公司達五家之多,但在五家上市公司中居統領地位的是華人置業。然而,作為劉鑾雄最為看重的資產旗艦平台,華人置業內部卻遠非太平安寧之地。

韋理控制的亞洲證券身為華人置業第二大股東,對華人置業控制權垂涎已久,隨時准備取劉氏而代之。劉鑾雄坐在自己寬敞豪華的辦公室里,遠眺窗外迷人的維多利亞港灣,默默地定下一個現實可行的策略:要穩固華人置業控制權需要耐心,步步為營,運用謀略,集中火力進行殲滅戰。即使對手是赫赫有名的"公司醫生"韋理。劉鑾雄渾身散發出的神采依然是成竹在胸,他對於戰勝對手絕對自信。

劉鑾雄和韋理,兩人皆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資本市場的弄潮兒,二人針對華人置業控制權的爭奪,各自所施展的手段,並非正面交火,短兵相接,而是通過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財技、謀略及心理較量,間接地展開對公司控制權力一點一滴地蠶食。這場令人嘆為觀止的資本戰爭,耗時多年,雙方才偃旗息鼓。如果仔細品味、研究這個經典案例,或許每一位商業人士都能夠得到不同角度的解讀。

事實上,在二人對決之前,劉鑾雄還策動了另外一場驚人的並購計劃,而這一並購計劃與華人置業控制權的爭奪又環環相扣。在與韋理的較量過程中,可以看到,聲東擊西,不戰而屈人之兵,恰恰是劉鑾雄超人一籌資本駕馭本領的魅力所在。

1986年年底,劉鑾雄控制的上市公司中華娛樂,對中華煤氣股票進行大量吸納後,市場出現各種收購傳聞,中華娛樂趁高果斷大筆拋售。由於套現中華煤氣的股票,在中華娛樂公司賬戶上,一夜之間就多出了大量趴在戶頭上"無所事事"的現金。資金閒置、運轉低效,這對於資本配置高手劉鑾雄來說,自然是一件不能容忍的事情。沒過多久,劉鑾雄就為這些現金找到了去處。1987年2月,中華娛樂以每股53港元的價格,從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股票簡稱"大酒店")的股東梁仲豪手里接盤大酒店22%的股份。幾乎在同一時間,劉鑾雄還不動聲色地通過中華娛樂在二級市場上悄悄吸納大酒店股票。當中華娛樂持有25.9%的股份時,隨即向市場宣布全面收購大酒店,此時,中華娛樂的身份已是大酒店的第一大股東。這一事實,在香港老牌英資財團中掀起了軒然大波。

大酒店旗下的半島酒店,是香港老牌的豪華酒店品牌,酒店標志性的半島型建築內部,裝修用料講究,古香古色,一眼望去便知是劉鑾雄所中意的風格。不過,僅僅因為個人偏好就豪擲億金,而成為超級豪華星級酒店的第一大股東,恐怕並不是故事的全部。劉鑾雄更有深意的布局,應該是通過無可挑剔的資本運作,一步步稀釋韋理在華人置業的股權。

中華娛樂要全面收購大酒店,則需要向股東籌集數十億港元,而作為中華娛樂控股股東的華人置業,按照持股比例需要拿出11。6億港元,如此大的一筆現金,華人置業從哪里籌集?作為上市公司,華人置業自然也是優先考慮成本最低的股東集資。這樣一來,按照在華人置業中的持股比例,劉鑾雄的愛美高要拿出5億真金白銀,而韋理控制的亞洲證券需要准備3.6億港元,唯有這樣,雙方才能保住各自在華人置業的股權占比不被稀釋。

在這出資本較量的大戲幕布拉開之前,相信劉鑾雄已經通盤考慮了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景,並且預估了種種情景可能發生的概率。預期結果令人滿意,他才會正式動手。劉鑾雄是這整部大戲的編劇,"寫作"過程中,時時不忘運用他的數學天分,計算着這出劇目各種情節最有可能的展開路徑。

隨着時間的推進,各種細節在他的演算推理中變得清晰起來。在開戰之前,他早已備足火藥,做好了各種戰前准備。如果了解劉鑾雄的性格,看過他制定的戰略,在1987年,當上市公司華人置業需要股東注入大量現金,才能保住其各自股權比例之時,劉鑾雄直接控制的愛美高,作為華人置業第一大股東,其公司賬戶上恰恰擁有10億港元的現金,就並不是一件值得驚訝的事情了。

早在華人置業宣布向股東配股,以籌集資金為其控股子公司--中華娛樂收購大酒店供應"彈藥"之前,華人置業的第一大股東愛美高已積極提前"備戰",棋先一着,順利完成了向自己股東配股集資的行動。一方面,劉鑾雄直接控股的愛美高,提前向其股東配股集資。另一方面,中華娛樂因發起對大酒店的要約收購,理所當然地向其股東配股集資,兩家上市公司各為其主,表面看來各自配股策略之間關系不大,實則卻是一招暗藏殺機、環環相扣的撒手鐧。

通過無可挑剔的一連串融資、收購安排,通過愛美高配股集資手握10億現金的劉鑾雄,無須短兵相接,微笑着給了其眼中釘--華人置業第二大股東亞洲證券重重一擊。縱使亞洲證券的掌門人韋理絕非等閒之輩,在商場身經百戰、老謀深算,但是,無奈其剛剛通過所控制的上市平台--亞洲證券配股集資不久,並且已將集資款全數用於收購另外一家上市公司的大部分股權。在很短時間內,要使亞洲證券再次向投資者配股,籌集大筆資金,實在是不能完成之任務。"劇情"進展到這一步,由於能夠調動的現金已經十分有限,強人韋理進一步控制華人置業的計劃已經很難完成。

韋理此時的尷尬處境,再次顯示出劉鑾雄布局之縝密,手段之狠辣。是次劉鑾雄和韋理的資本較量,如果被看作是一次天量籌碼的"賭局","賭局"的可能結果只有兩種:一種是,如果韋理無法或者不願籌集到3。6億港元購買華人置業的配股,韋理控制的亞洲證券所持有華人置業股權比例將被稀釋,可能失去第二大股東的地位,由此韋理也必將從游戲中出局,不可避免地讓出華人置業董事局主席的寶座;另外一種是,韋理使出渾身解數湊夠這筆款項,全額認購華人置業的配股份額,用來資助中華娛樂成功收購大酒店,保住第二大股東的身份。然而,任何人都可以看出,韋理竭盡全力認購股份的真正受益者,必定是華人置業第一大股東愛美高,自然,最大受益者也就是愛美高的控制人劉鑾雄。如果是次通過配股集資收購成功,劉鑾雄通過愛美高控制華人置業,華人置業控制中華娛樂,中華娛樂控制大酒店,則劉鑾雄最終控制大酒店。

無論如何,對於劉鑾雄來說,這顯然又是一次無風險高收益的押注!在這種經過大量分析和評估的精妙計算面前,韋理看上去只有招架之力,勉強利用自己的資源施展迂回戰術。

此次供股完成後,韋理控制的亞洲證券對華人置業持股被稀釋至27%,不過韋理並未就此認輸。他通過將部分華人置業配股權出售給關系密切的機構投資者,作為暫時的緩兵之計,不僅可以籌集到一筆現金,而且為不久以後的"回馬槍"埋下了伏筆。三個月後,韋理籌集到5000萬港元,向上述機構投資者回購5%的華人置業股權,所持股份增加到32%,仍然穩坐華人置業第二大股東位置。

一個回合較量下來,雙方算是打成平手。這個結果,並不是斗志旺盛且財力雄厚的劉鑾雄所願接受的,按照他的性格,一定會在這場控制權爭奪戰中分出高下,即使面前對手是赫赫有名的"公司醫生"韋理,商場早年得志的劉鑾雄心中豪情從未有一點遜色。

1987年9月,作為華人置業董事總經理,劉鑾雄宣布了一個重大決策:華人置業與英資怡和財團旗下的置地公司簽訂協議,華人置業決定以23.78億港元購入置地公司位於香港銅鑼灣的皇室大廈和灣仔的夏愨大廈。要想完成這個收購,華人置業需要向新老股東集資30億港元。這個重大決策對韋理的華人置業夢而言,堪稱致命一擊。韋理明白,自己已無力應對華人置業規模如此之大的集資計劃,30億港元配股集資之後,亞洲證券無論如何都不可能保住第二大股東的位置了。於是,韋理主動認輸:一邊通過拋售華人置業股份忙於套現,一邊宣布辭去華人置業董事局主席職位,正式從華人置業權力機構中出局。

一個月後,即1987年10月,全球股災毫無征兆地爆發。香港恆生指數大幅跳水,股票價格一落千丈。在這種背景下,華人置業30億港元的增發計劃隨之夭折。劉鑾雄並沒有被突然"痙攣"的股市嚇倒,透過抑郁躁狂、紛亂繁雜的市場表象,他看到的是事物的本質:一個月前決定要購買的資產--皇室大廈和夏愨大廈,其真正價值此刻並沒有絲毫改變:位於黃金地段的皇室大廈和夏愨大廈,其未來的租金收入及物業本身的升值前景,並沒有因為股市的躁狂而受到一絲影響。因此,劉鑾雄對這宗大交易能為公司帶來的價值依然深信不疑。

股權融資無望後,劉鑾雄不惜支付高額利息,通過銀團貸款籌集到資金,在資本市場一片風聲鶴唳時,堅持大膽出手,將自己心儀多年的兩棟大廈資產收至麾下。後來的事實有力地證明,某些天生的性情--即可在"亂市"中保持鎮定,並能看清事物本質而保持清醒,更可貴的是,還敢於在逆勢中押下重注的勇氣,為劉鑾雄帶來了超額的利潤回報。

華人置業私有化魅影重重早在試水美國債券市場,剛剛踏進資本王國門檻不久後的20世紀80年代初期,劉鑾雄就暗暗定下一個頗有雄心的目標,通過在物業投資和資本市場中奮斗,自己能夠擁有一家市值超過百億的上市集團公司。控制華人置業後,劉鑾雄馬不停蹄地並購一系列黃金地段的重要優質物業,曾經還遙不可及的百億目標,很快就已變得清晰起來。這時的劉鑾雄,事實上已經奠定了未來百億市值集團的穩固基礎,站在這個基礎之上,他接下來需要做的僅僅是理順、整合旗下各項資產。

1989年下半年,股市低迷。劉鑾雄開始逐步實施其一系列私有化計劃。正如大多數系列計劃的成功實施者所做的那樣,為了獲得最大的成功概率,劉鑾雄從簡單的事情開始着手。他首先將中華娛樂旗下兩家上市公司保華建築和瑞福合並,合並後新公司更名為保華國際。很快,劉鑾雄就將私有化瞄准鏡對准了真正的目標--華人置業。由於華人置業擁有的物業資產令所有人垂涎三尺,因此劉鑾雄心里非常清楚,要將眾多股東分享的盛宴變為私家菜,這注定是一場硬仗。

即便劉鑾雄對私有化華人置業將遇到的阻力早有預計,但此次行動他似乎還是低估了利益博弈的困難程度。

華人置業的優質物業,不論年景好壞,每年都能夠提供穩定且可觀的現金流,更重要的是,多年來其租金一直在穩步增長。如果能夠趁股市低迷,用較低價格將華人置業私有化,其每年產生的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就將完全成為劉鑾雄私人可支配的財產。可以說,這是每一個投資家夢寐以求的珍貴資源,因為隨時可動用的自由現金流,總是能夠幫助投資者把握不定期出現的絕佳機會。對於劉鑾雄來說,如果能夠將華人置業私有化,就相當於把一台大型印鈔機搬回了自家後院,尤其在股價低迷時的私有化,實質上等於用折扣價格抱回了一只能下金蛋的雞。對於個中奧妙,劉鑾雄自是十分清楚。

1989年12月,香港股市悲觀氣氛日益彌漫,股價一落千丈,這正是私有化的好時機。劉鑾雄通過愛美高,對華人置業提出私有化建議,每股出價2.5港元。接着,劉鑾雄對小股東使出心理戰術,逐步提高收購價格至2。65港元,再到2。8港元。雖然收購價格經過兩次提高,但還是遠遠低於華人置業每股5港元的凈資產。聰明者最成功的投資,往往是對被定錯價格資產集中"下注"。彼時的華人置業,就明顯被股票市場定錯了價格。劉鑾雄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精明地開出一個看似公平的市場價格並連續兩次提價,表面是對小股東連續做出讓步,但實質上,卻是在計劃以5折的便宜價格購買非常優質的現金牛資產。

股市就是這麼神奇的一個地方。"不等價交換"這種在現實商業世界中不大可能見到的情況,在這里卻時有發生。

公平地說,以折扣價格購入優質資產,並非大股東的專利,只要潛心研究一家上市公司,並能夠真正領會價值與價格的本質差異,無論股權占比多麼小的股東都可以利用這種機會賺取超額差價。

還是將鏡頭拉回到1989年年末那次劉鑾雄提出私有化建議之時,華人置業的"小股東"中也有一位聰明投資者,並不認同劉鑾雄的收購價格,並且在股東大會上投了反對票。這位聰明投資者就是劉鑾雄的老對手韋理,此時,他通過亞洲證券仍然持有華人置業7。5%的股份。

英國哲學家羅素曾經洞察,大眾群體寧死都不願理性思考,在資本市場上,這一點尤其明顯。他們往往就是這樣,跟隨大流,不問理由。前一分鍾還默認的事情,一旦有帶頭反對者之後,圍觀者就可能會群起而效之,如果帶頭者還具有某種權威性,那麼必然會掀起一股勢不可擋的沖動洪流。

在1990年2月15日召開的華人置業特別股東大會上,對於愛美高提出的私有化建議,參會股東中有52%的投票權持反對意見(大股東愛美高回避投票)。這些反對票中,亞洲證券占相當的比例,反對者韋理發揮了帶頭作用。在與劉鑾雄的資本斗法中,老江湖韋理這次總算是挽回了一點點面子。

就這樣,在初春陽光明媚的一個上午,劉鑾雄私有化華人置業的首度嘗試遇挫。不過,這時資本市場對劉鑾雄的考驗還未罷手,華人置業私有化失敗後,一個個疾勁的市場較量接踵而至。接下來幾個月發生的事情,似乎是他沒有料到的。向來是"征服者"的劉鑾雄,其賴以立足的老巢愛美高,卻險遭外來者的入侵。

1990年3月,市場上開始流傳有資金收購愛美高的消息。直到當年7月31日,從台灣來香港發展的地產商人黃周旋,正式對愛美高和華人置業提出收購建議:以每股4。81港元收購愛美高,以每股3。35港元收購華人置業,共需動用資金61億港元。面對黃周旋這一半路殺出的"程咬金",老道的劉鑾雄並未因偱一般企業的慣例做法:提出反收購建議或是增持股份以推高股價。令人驚訝的是,他反其道而行之,愛美高在二級市場開始拋售華人置業股票:先以每股僅2。1港元的價格拋售1100萬股華人置業股票,這令市場大眾摸不着頭腦。不過,幾天之後的動向明確地解答了公眾的疑惑,增持才是他的真正目的:劉鑾雄率領愛美高閃電般在市場上以2.2至2.5港元的價格吸納了將近3000萬股華人置業股票,一出一進,令愛美高對華人置業的持股占比上升到了55%。

事後再回頭看,這次與台灣商人黃周旋較量,雖然看上去劉鑾雄似乎做了一筆低賣高買的賠本生意,但實質上卻是精妙至極的一次防御性投資操作。首先,劉鑾雄低價甩出大批量股票,打壓黃周旋提出的收購建議刺激起來的市場高漲情緒,穩住價格,壓住陣腳。隨即大股東愛美高才有機會以僅比賣出價稍高一點的價格,在市場吸納進三倍於拋售量的股份,結果是,劉鑾雄相當漂亮地用盡可能低的成本,將愛美高在華人置業的持股升至絕對安全的比例。

在資本王國斗智斗勇的較量中,黃周旋顯然不是劉鑾雄的對手。1990年10月份,黃周旋宣布收購失敗,愛美高和華人置業股價應聲下跌。劉鑾雄再次抓住低價機會,不斷分批吸納愛美高和華人置業股份,到10月底,劉鑾雄對愛美高控制權更加穩固,而愛美高對華人置業持股比例進一步上升至61.6%。

有力回擊入侵者、穩固大本營之後,劉鑾雄再次將精力轉向他心目中最重要的未竟事業:華人置業的私有化。

1991年9月,劉鑾雄提出通過華人置業和愛美高的換股協議來進行私有化,即通過2股華人置業置換1股愛美高,最終保留愛美高而將華人置業私有化。盡管當時愛美高股票市場價格比華人置業要高,但華人置業每股凈資產卻高於愛美高,市場對兩家上市公司股票給出的是一個完全錯誤的價格倒掛關系。不出意外,劉鑾雄的私有化方案再次遭到了華人置業小股東的反對;雪上加霜的是,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香港證監會)還專門對此事件進行了調查。

盡管出現重重阻力,劉鑾雄依舊我行我素,按部就班地演繹着他一直以來的出價藝術。在私有化之初,他首先提出一個低價,然後逐步小幅度提價,這是他的一貫作風。1991年12月,劉鑾雄拋出他經過"讓步"後的收購建議,這時200股華人置業可以換到115股愛美高。華人置業與愛美高換股比例從2股換1股,提升到了2股換1。15股。

劉鑾雄的小步提價策略逐漸開始起作用。1992年2月10日,華人置業召開特別股東大會,大會令人意外地通過了私有化建議。鑒於華人置業每股凈資產高於愛美高的事實,部分小股東對於私有化建議的通過頗感憤怒,隨即聯名向香港證監會投訴,並請願港督府。1992年2月24日,香港證監會以劉鑾雄違反收購及合並守則為理由,向百慕大最高法院提出反對私有化的訴訟。此時的劉鑾雄,處於其投資生涯少有的進退維谷的矛盾境地,向來果斷的他,內心也經過一番激烈的心理斗爭。劉鑾雄渴望已久的華人置業,眼看就要私有化成功,卻又不得不面對香港證監會的強大壓力而做出讓步的選擇。最終,權衡利弊之後,理性的劉鑾雄做出了最現實的決定:愛美高和華人置業董事局同時宣布撤回華人置業私有化建議。

劉鑾雄對華人置業第二次私有化嘗試宣告失敗。

盡管在華人置業私有化方案實施上屢屢受挫,但在其他幾條私有化戰線上,劉鑾雄的財技卻獨步天下。1992年2月,中華娛樂將保華國際成功私有化;1992年9月,華人置業又將中華娛樂私有化。毫不夸張地說,在每一家上市公司私有化過程的背後,在不同股東之間,幾乎都會經歷一次巨額財富的重新分配。

劉鑾雄通過層層持股,曾經控制多達五家上市公司,這些上市公司所有權份額在經過一番巧妙設計的交易和換手之後,價值權屬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毫無疑問,私有化導致的價值權屬巨變背後,最大的贏家是精明的投資家劉鑾雄。

劉鑾雄施展連環私有化財技"魔術"之後,旗下僅僅保留了兩家上市公司--愛美高和華人置業。已經完成的三家上市公司私有化過程中,在錯誤甚至是荒謬的市場價格掩護下,表面看上去是自願、合理且完全合法的企業所有權交易,實質卻是巨額資產的非等價交換。在被錯誤定價的股票外殼之下,真實價值和大筆財富以令人驚詫的方式,在持有不同理念的投資人之間流動和易手。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雖然私有化本身往往是一個不等價的價值轉移過程,但整個進程對於每一個參與者來說幾乎都是完全自願和開放的,私有化流程也能做到公開、公正和透明。實際上,只要投資者自己能夠保持清醒,通過研究看透事情的本質,就可以不被市場表象欺騙,不被大股東玩弄於股掌之間。長期來看,資本市場上,投資者只有具備理性且符合邏輯的認知,才可能從這個游戲中得到獎勵。而且,某些時候,獎勵的豐厚程度真的讓人出乎意料。

子公司兼並母公司,逆向思維大放異彩香港灣仔告士打道38號,海軍大廈頂層(現更名為美國萬通大廈)豪華辦公室落地玻璃窗前,劉鑾雄一身休閒裝,起身遠眺,維多利亞港盡收眼底。這一方生他養他、給予他財富和運氣的水土,現在正向他發起挑戰。

對華人置業私有化的兩次嘗試均告失敗,劉鑾雄並沒有放棄。遭遇挫折後,他也在反思私有化每每遇阻的症結所在。香港富豪圈內,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劉鑾雄從來不是一個為條條框框所束縛的人,這樣的性格,使他在創富、享樂等許多方面占據先機,他能另辟蹊徑快速躋身為香港新貴,又打破傳統將生活過得豐富多彩,同時,也不免埋下了觸犯眾怒的引線。

從問題的另外一端思考和行動,大多數時候會看到新的視角,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行我素的劉鑾雄,在北美接受教育的一大收獲是形成了逆向思維的習慣。這一點,可稱得上是成功投資者的必備素質。劉鑾雄最終能夠完成對華人置業的吞並,就是對逆向思維的充分運用。這一次,一點點不同讓他收到了自己期盼多年的勝利果實。

當所有人都預期劉鑾雄將再次提出華人置業私有化的建議時,1993年8月,劉鑾雄做出一項逆向思考後的聰明決定:由子公司兼並母公司,即由作為被控股公司華人置業,私有化其控股母公司愛美高。劉鑾雄提出的具體方案是,華人置業發行新股份,按照4224股華人置業股份認購4000股愛美高的對價,向愛美高股東提出全面收購要約。此外,1505股華人置業股份可以換取6000份愛美高認股權證。

對於此次反向私有化行動的動機,劉鑾雄通過愛美高及華人置業發布的公開聲明,向中小股東解釋得合情合理,大多數人認為這是一次以中小股東利益為導向的並購。公開聲明表示:由於愛美高所持資產超過70%為華人置業股權,實質已經變身為一家地產控股公司,同時主要盈利也來自華人置業的物業租金,因此,為了避免愛美高與華人置業將來在物業投資上的同業競爭,子公司華人置業反向將母公司愛美高私有化,符合雙方股東的利益。

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真正的價值往往躲在紛繁復雜的外衣之後,這是資本市場固有的常態。超額利潤的獲得,正在於對迷惑性表象背後內在價值的發現和挖掘。通過對公開數據的分析,發現並利用這種表象和實質之間的巨大差異,賺取超額利潤無可厚非。畢竟,這人的所得即那人的損失,本身就是資本游戲的一部分,參與這個游戲就得接受這個事實。聰明投資者要做的就是,通過深入研究,確保自己在大部分時間里不被表象蒙蔽,能夠撥開迷惑性"外衣",看清楚真正價值所在之後,再根據價值和價格之間的差異做出理性的決策。

天生就是個中高手的劉鑾雄,對於分辨價格和價值差異有着異常的敏感性。同時,劉鑾雄是愛美高和華人置業兩家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相比於其他股東,他占有信息不對稱的絕對優勢,因此,當劉鑾雄公布私有化這種徹底改變股東結構的重大聲明時,大比例股權的易手,往往意味着巨額價值的非等價交換,實在不足為奇。

在當時的香港商業圈子內,一個眾人皆知的事實是,華人置業擁有龐大的優質物業組合,這些優質資產源源不斷產生的穩定現金流,足以令任何一個投資者垂涎三尺。正是因為現金流這個最為重要的因素,幾年來劉鑾雄才會使出渾身解數,屢次對華人置業提出要約收購建議。也許是因為運氣不佳,也許是因為華人置業資產太過誘人,還可能是劉鑾雄提出收購時壓價太甚,之前每一次收購建議,均遭到了華人置業小股東的強烈抗議和反彈。不過,可以想象,華人置業對劉鑾雄的誘惑力,遠遠超出了屢次收購失敗給他帶來的挫敗感。不把華人置業這個"美人"抱歸懷中,根本難解劉鑾雄的心頭之癢。

子公司兼並母公司,這次劉鑾雄的出招完全出人意料。從這個出人意料的招數,可以略窺劉鑾雄思考問題的方法和路徑,尤其是在遇到復雜難解之題時,他的逆向思維如何發揮功效。這一次提出私有化建議之前,劉鑾雄將有可能導致私有化失敗的種種情形徹底預演了一遍,並在紙上演算出種種失敗的可能性及其後果。他認為:"要想成功,首要的一點就是避開那些導致失敗的路徑。"這是劉鑾雄多年逆向思考習慣的最大收獲,也是他解決錯綜復雜問題的良策。

過去兩次失敗事實已證明,私有化華人置業極易引起小股東反對,從而導致私有化失敗。那麼,避免再提及私有化華人置業顯然是最聰明的選擇。為了踐行自己一貫堅守的"獲取價值遠遠大於付出價格"的投資哲學,利用各種辦法最大限度地將真正的價值低成本收入囊中,劉鑾雄並不拘泥於形式,而是獨辟蹊徑,開創了子公司反向吞並母公司的先例:讓華人置業並購愛美高,通過換股交易,自己直接成為華人置業占絕對優勢的大股東。

這個時期的劉鑾雄,雖已過不惑之年,但在資本市場上仍然天馬行空,豪氣萬丈,充滿激情和魄力的同時,他又絕不失一個穩健高手的實用和老道。像所有聰明投資者一樣,劉鑾雄在商場上也是不折不扣的實用主義者。他能夠放棄自己一手創辦、終身心愛的品牌--愛美高,促使大部分小股東認可自己的收購計劃,打破常規,逆向而動,終於將萬眾矚目、無人不羨的超級現金牛公司--華人置業,在實質意義上直接收歸他個人控制之下。從此,劉氏家族所控制的資產價值,躍升香港頂級富豪之列。

由華人置業收購愛美高,在華人置業股東大會上被歸類為公司收購建議,因此只需要出席華人置業股東大會(相關利益方回避)的75%以上股東投贊成票即可,而之前劉鑾雄將華人置業私有化的建議,則需要出席華人置業股東大會(相關利益方回避)的股東90%以上股東贊成。很明顯,前者要容易得多。大多數人都看到,由華人置業收購愛美高,華人置業小股東不僅仍然保留對原先優質資產的部分所有權,而且還將享有對應比例的愛美高旗下資產。華人置業的中小股東也可能知道,華人置業發行新股收購愛美高之後,自己在華人置業的股權占比被稀釋,但他們恐怕不知道或根本不關心,在這次換股交易中,自己作為部分所有者的華人置業資產,實際上相當於以荒謬的低價被大甩賣了。客觀地說,大部分上市公司私有化故事的背後,通常都有一個財富不等價易手的實質。

無論如何,這次劉鑾雄拋出與以往思路相反的收購建議,確實是一個更容易被接受的方案。相比較華人置業中小股東,對於愛美高的所有股東來說,他們是做了一次十分劃算的買賣:用每股價值較低的股票換取了每股價值較高的股票,而且,每一股愛美高換取的華人置業股票數量還要更多。這個方案在1993年11月10日被雙方股東以超過98%的比例投票通過了。從方案完成之後的數據來看,最大的贏家無疑是劉鑾雄。收購完成後,劉氏家族直接持有合並後47.35%的華人置業股權,劉家成為"新"華人置業的第一大股東。

從1983年初涉資本市場以來,不過才花去3650天時間,劉鑾雄就已實現了他十年前一個普通夜晚獨處時許下的宏願:直接擁有一家超過100億市值的上市公司。創業之初,劉鑾雄懷揣的理想是"這輩子能擁有100萬港元存款"。在創業十多年後的現實中,他出人意料地將自己的理想超額10000倍完成。這個成績,有幾人能敵?這一年,劉鑾雄42歲。

一個男人,一個有進取心的男人,在不惑之年,通過自己的奮斗,再加上一些好運,能夠將昔日最狂野的夢想在現實中放大10000倍,的確是一件令人興奮又自豪的事情。一向謹慎低調的劉鑾雄,在合並方案正式完成的那一刻,平日嚴肅緊繃的國字臉上,禁不住也露出了稍許的放松和笑容。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