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鉅亨新視界

〈鉅亨主筆室〉股市會出現波段跌勢?!

鉅亨網總主筆 邱志昌博士 2016-08-24 07:02

壹、前言

一、有經驗的股市投資者一定知道,匯率貶值、外資與法人賣超,這是法人機構開始要落跑「跡象」。二、而在金融資產價格技術分析理論上,本來走得相當平穩趨勢,突然來一根長黑或長紅;這也是盤整趨勢將要逆轉信號;長紅就是會往上揚、長黑則往下跌。上周台股集中市場就出現這兩種現象。在法人調節持股下,台股集中市場股價指數顯著下跌、跌幅不小;加權股價指數下跌 88.23 點、終場以 9,034.27 點收盤。當天成交總值達 820.47 億新台幣,三大法人機構同步賣超 53.8 億元;加上外匯市場新、台幣兌換美元匯率貶值 0.208 元;以 31.618 兌換 1 美元收盤,由於外資賣超加上匯率貶值,因此引發投資機構關心。再加上本周一兆豐商銀,被美國金融監理單位以洗錢法案,罰款 1.5 億美元、限 10 天內繳清,台股指數再度下跌、盤中新台幣兌換美元匯率大貶值;股市資金行情結束了,慎防出現波短跌勢。

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現代化科技才驗證更細膩假說!

如果要擺脫看圖說故事,則可運用財務計量理論、對股市風險提出另類詮釋;或許很多股市專業投資人,會認為這無異「殺雞用牛刀、脫褲子放屁」。股市大戶與短線投資人,其實不很重視總體經濟;這不能怪他們;經濟學在西方被視為哲學,因為它本身累積了很多過去,消費者、廠商及政府的經濟行為歷史。以史為鏡、藉由這些相關經濟歷史演變,可以抓到未來可能發展邏輯。但由於經濟學每階段發展,受限於剖析的工具;因此先是用平面圖型、頂多再加上簡單數學或微積分、再來運用微分或差分方程進行變數推導;又加上總體經濟沒有「集中交易市場」。工資、商品價格、失業率、物價指數多沒有日資料;只有週或月、或年資料。因此對於運用這些資料去做假說驗證 Hypothesis Test 時,與實際市場趨勢預測經濟學家,會有陷入「適應性預期」Adaptive Expectation 風險;就是以當前趨勢去論述未來可能演變,看現在的圖形、去預測未來的走勢。

這當然是非常有風險的,因為所有事物多會改變;很少有海誓山盟的愛情,也很少有不跌、一路漲不停的股價。當所有專家要脫離此一窠臼,要以未來預測來做為當下策略時,他所碰到的困難是不一樣的。即使擁有水晶球預見未來,但這只是靜態效應;當我們認為未來會如何時,也只是抓到一個點 Point;因為當局勢不斷改變時、週邊的一切也多在改變。它們有的因為周邊環境的改變而變,有的是因為自己的創新而變;這種改變就是動態效應。例如近期科技界已經預見,在未來 5 到 10 年間會出現「人工智慧晶片」AI Chip。這就是個體經濟學廠商理論中,賽局理論陳述所有經濟行為的競合模式;人類個別的思維最多只能想到「三或四方賽局」,但其實大家身處環境大多是「多方賽局」中。隨著計算工具與電腦、程式語言等發展,預測性工具由點、線、面,到全方位動態。因此財務理論模型,藉由運算科技的演進,越來越能由龐大雜亂無章資料中,理出清楚的頭緒出來。

就財務理論預測方法論,由單變數迴歸模型進化為多元變數;再進化為多元堆疊資料。而對應變數造成影響的自變數,也是由單一變數、交叉變數到控制變數、虛擬變數等。而分析的工具由數學、統計學、微分、差分方程,運用 R 或 Rat 程式語言,去獲得想要驗證的,多元變數堆疊迴歸模型。再丟入一堆堆疊資料,運用矩陣 Matrix 進行電腦運算,就可由歷史數字資料中獲得不少資訊、及驗證到不少假說 Hypothesis;分析工具的進步使得這些成就越來越豐富。就經濟學與財務投資理論,兩者最大不同是;後者金融資產有集中市場,價格彰顯非常迅速;而經濟行為通常是交易非常不連續,也很難有集中市場。例如要去買套家具?不可能一天成交。這就如房地產價格一樣;在內政部的「時價登陸系統」未現身前,房地產交易大概多是買賣雙方各憑本事;財務金融專家的優勢是,他們手上多有連續密集的數字可運用;尤其是金融市場數據時效性高於經濟。

叁、ARCH 與 GARCH、EGARCH 多會驗證出:報酬與風險的聚集性。

自馬可維茲將變異數 Variances,視為風險主要衡量指標後,後續研究者運用統計學理論與統計分配估計值,進行迴歸分析等研究後發現:一、股票投資報酬率變動、也就是報酬率的變異數 Variance,並不是像馬可維茲當初所假設,變異數是固定不變。其實是風險變化會隨著時間演變而變動;這個意思就是說,如果有利空事件而使股價指數下跌,則過去可能跌幅,與現在絕對會不一樣。二、這聽起來似乎是理所當然,因為股價指數位置、已因時序演變而不同。如台股股價指數自 2016 年 1 月底部區上揚後,至今已經漲到 9,200 點。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在 8,400 就來個波段回檔,與在 9200 點才出現回檔。兩者風險程度絕對不同;後面的風險、變異數應會大於前者。

馬可維茲為導出「效率前緣理論」(Efficiency Frontier Theory) 時,假設預期報酬率變異數是固定、是一種靜態概念。而後續學者如 Fama 與 Engle 等多發現事實不是這樣;風險大小是動態、變異數不是靜態的。且各種金融資產的投資報酬率,並不是呈現「常態分配」(Normal Distribution),隨著時間推進,它的報酬率有「聚集現象」(Clustering)。也就是在某一段時間內,它的報酬率是最大的;也就是說在那一段期間中,投資台股是最好賺。如果將此論述假說,套用在現實市場上;投資人得留意的是,如果時間拉長到 2015 年;由 2015 年的 8 月 19 日、到 2016 年的 8 月 16 日。在這段期間中、台股最好賺期間是否已過去?未來股市的下方風險是否越來越大?著名的計量經濟學、因果分析專家 Engle R.F. 在 1982 年經典期刊文獻中,以英國的通貨膨脹率為模型中的應變數,再運用上述「自我迴歸條件非齊質變異數」ARCH(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 模型研究發現,金融資產價格變動越大、風險連續性越高;也就是流動程度越大,則其價格、報酬率變動描述,就可使用機率論的「隨機過程」(Stochastic Process) 表述。在隨機過程中變異數會隨著時變動,而以此為基礎 學者 Bollerslev, T. 於 1986 年提出,Generalized ARCH 模型、也就是 GARCH 模型。而無論是 Engle 的 ARCH,或是 Bollerslev, T 的 GARCH 模型驗證結果發現,變異數或邊準差也就是風險的發生,也多有「群聚效應」Clustering;而且其群聚性是前後期有關係的。這也就是說,當股市開始出現連跌效應後,會有突發性重跌再發生。如果萬一台股指數由 8 月 10 日,9,200.42 點確定回跌;則在 8 月 19 日這根決定性長黑 K 後,跌勢會越來越清楚,最後會出現較為顯著跌幅。

肆、結論:慎防股價下跌的「聚集性」、隨時發生!

這些學者研究也發現,壞消息利空對股價殺傷幅度,大於好消息對股價的上漲幅度;也就是股價對利多與利空漲跌報酬率是不對稱。這種情況剛好與債券殖利率變動效果相左,債券投資所遵循的「馬凱爾五大定理」提到,當貨幣市場利率發生波動後,會使公債殖利率產生逆向效果;但殖利率下跌幅度通常大於上揚。換言之,公債殖利率易跌難漲;同樣幅度的升降息,債券價格上揚幅度、會比下跌幅度要大。學者 Nelson D.K. 於 1991 年,發表有關資產報酬文獻中,以 EGARCH、也就是指數型「通用自我迴歸條件非齊質變異數」模型,也證實了此一假說的成立。值得注意的是,運用 ARCH 或是 GARCH、EGARCH 去做金融資產報酬假說驗證時,多是使用 5 或 15 分、或是 30 分鐘資料,很少用到日資料的。因此文獻所使用資料的期間,大多是兩或三年左右;它們不是在探究長期、而是短期或是為結構 Microstructure 現象。

如果將上述學者運用,計量經濟模型所獲得假說,運用對股市的預測上;則台股加權股價指數登上 9200 點後,所面對的下方風險 (Down Side Risk) 會比上方風險大,因為當正報酬率聚集期間已經過去之後;接下來的回檔或是回跌的聚集性,是隨時多可能會出現的。即使當 Fed 宣告反向宣告,重啟貨幣寬鬆時、亦復如是?因為本文持續認為,升息對於債券殖利率固然是利空,但也代表 Fed 對經濟景氣的看法樂觀;而不再升息的意義則為反向。若此則依據本前的假說,當 Fed 反向寬鬆之際,美元與美債實際的演變,會與日本央行下場一樣,美元指數反向上揚升值、而美公債殖利率大跌;全球資金跑回兌美元、搶購美債去了。若此則新興股市資金是否有被抽離風險?那難道 Fed 升息,就表示景氣復甦正常,股市就能擺脫回檔風險?運用上述的 ARCH 或是 GARCH 等,計量經濟模型邏輯發現,對債市而言必然是利空;但股價指數則難免會先發生、一波資金退潮。因為股價指數一直多是,金融市場最有效率指標;在強式效率市場中、股價指數永遠領先景氣循環變動;也就是代表景氣的「廠商新接訂單」等,時間序列組合式指標。(提醒:本文是為財金專業研究分享,非投資建議書;不為任何引用本文為行銷或投資損益背書。)






Empty